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茅根的結果 展開

茅根

禾本科茅根屬植物

茅根又名茅草白茅草、白茅根,為禾本科茅根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20-80厘米。根壯莖白色,橫走於地下,密集,節部生有鱗片,先端尖有甜味。性味:甘、寒。桿叢生,直立,單葉互生,集於基部,老時基部常有破碎呈纖維狀的葉鞘。葉片扁平,條行或條狀披針形,夏季開花,圓錐花序圓柱狀。花銀白色,分枝密集,小穗長3-4毫米,具柄。穎果橢圓形,暗褐色。被白色長柔毛。

形態特徵


茅根
茅根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鬚根細而柔韌。稈叢生,基部稍傾斜或卧伏,高20-30厘米。葉鞘無毛,基部者常跨覆,上部者稍短於節間;葉舌膜質,長不及0.5毫米;葉片披針形,質地稍硬,扁平或邊緣內卷,長2-4厘米,寬2-5毫米,頂端尖,基部最寬,微呈心形而抱莖,無毛,或僅邊緣疏生纖毛。穗形總狀花序直立,長5-10厘米,穗軸具縱溝,小穗脫落後小穗柄宿存於主軸上;小穗(不連芒)長2-2.5毫米,基部具0.2-0.3毫米的基盤;穎披針形,頂端鈍或尖,被細小散生的柔毛,中部具1脈,自頂端延伸成1-2厘米的細芒;外稃透明膜質,具1脈,長約1毫米,內稃略短於外稃,具不明顯的2脈;花藥淡黃色,長約0.6毫米,花柱2,柱頭帚狀。穎果細柱形,棕褐色,長約1.8毫米。花果期夏秋季。

生長環境


生於平原溪邊、岸旁濕潤草地中。

分佈範圍


茅根
茅根
產台灣、廣東、海南;分佈於印度、斯里蘭卡、緬甸、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模式標本采自印度南部。

生葯鑒別


性狀

根莖長圓柱形,有時分枝,長短不一,直徑2-4m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光澤,具縱皺紋,環節明顯,節上殘留灰棕色鱗葉及細根,節間長1-3cm。體輕,質韌,折斷面纖維性,黃白色,多具放射狀裂隙,有時中心可見一小孔。氣微,味微甜。以條粗、色白、味甜者為佳。

顯微

根莖橫切面:表皮為1列類方形小細胞,有的含硅質塊。皮層較寬,最外為1-4列纖維,壁厚,木化;葉跡維管不10餘個,環列,有限外韌型,具束鞘纖維,其旁常有裂隙;內皮層細胞內壁增厚,有的有硅質塊。中柱內散有多數維管束,有限外韌型,近中柱鞘的維管束小而密,由纖維相連成環。中央常成空洞。
粉末特徵:黃白色。
①表皮細胞平行排列,每縱行列多為1個長細胞與2個短細胞(1個木栓細胞及1個硅細胞)相間排列,偶見1個短細胞介於2個長細胞之間。
②內皮層細胞長方形,一側壁甚薄,另一側壁增厚,層紋及孔溝明顯,壁上有硅質塊。
中柱鞘厚壁細胞類長方形;根莖莖節處中柱鞘細胞呈石細胞狀。
④下皮纖維常具橫隔。此外,有木纖維。

理化

(1)取本品粗粉5g,加苯30ml,加熱迴流1h,濾過。取濾液1ml蒸干,殘渣加醋酐1ml溶解,再加濃硫酸1-2滴,顯紅色,漸變成紫色、藍紫,最後呈污綠色。
(2)取本品粗粉1g,加水10ml煮沸5-10min,濾過。濾液濃縮成1ml,加新制的斐林試液1ml,置水浴中加熱,發生棕紅色沉澱。

醫家論述


1、《本經》:主勞傷虛贏,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
2、《別錄》:下五淋,除客熱在腸胃,止渴,堅筋,婦人崩中。
3、《日華子本草》:主婦人月經不勻,通血脈淋瀝。
4、《滇南本草》:止吐血,衄血,治血淋,利小便,止婦人崩漏下血。
5、《綱目》:白茅根,甘能除伏熱,利小便,故能止諸血、噦逆、喘急、消渴,治黃疸水腫,乃良物也。世人因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之劑,致傷沖和之氣,烏足知此哉?止吐衄諸血,傷寒噦逆,肺熱喘急,水腫,黃疸,解酒毒。
6、《本經逢原》:白茅根,《本經》主治勞傷虛贏者,以甘寒能滋虛熱,而無傷犯胃氣之虞也。言補中益氣,胃熱去而中氣復,是指客邪入傷中州,漸成虛贏而言,非勞傷本病所宜。治胃反上氣,五淋疼熱及痘瘡干紫不起。
7、《動植物民間葯》:治腳氣。
8、《本草經疏》:勞傷虛贏,必內熱,茅根甘能補脾,甘則雖寒而不犯胃。甘寒能除內熱,故主勞傷虛贏。益脾所以補中,除熱所以益氣,甘能益血,血熱則瘀,瘀則閉,閉則寒熱作矣,寒涼血,甘益血,熱去則血和,和則瘀消而閉通,通則寒熱自止也。小便不利,由於內熱也,熱解則便自利。淋者,血分虛熱所致也,涼血益血,則淋自愈,而腸胃之客熱自解,津液生而渴亦止矣。肝藏血而主筋,補血涼肝,則筋堅矣。血熱則崩,涼血和血,則崩自愈矣。血熱則妄行,溢出上竅為吐、為咯、為鼻衄、齒衄,涼血和血,則諸證自除。益脾補中,利小便,故亦治水腫黃疸,而兼理傷寒噦逆也。
9、《本草求原》:白茅根,和上下之陽,清脾胃伏熱,生肺津以涼血,為熱血妄行上下諸失血之要葯。
10、《醫學衷中參西錄》:白茅根必用鮮者,其效方著。春前秋後剖用之味甘,至生苗盛茂時,味即不甘,用之亦有效驗,遠勝干者。
11、《本草圖經》:茅根,今處處有之。春生芽,布地如針,俗間謂之茅針,亦可啖,甚益小兒。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潔白,亦甚甘美,六月采根用。
12、《綱目》:茅有數種,夏花者為茅,秋花者為菅,二物功用相近,而名謂不同,《詩》雲,白華菅兮,白茅束兮是也。《別錄》不分茅、菅乃二種,謂茅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而有名未用,又出地筋,一名菅根。蓋二物之根狀皆如筋。
13、《本草正義》:白茅根,寒涼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熱,而不傷乾燥,又不粘膩,故涼血而不慮其積瘀,以主吐衄嘔血。泄降火逆,其效甚捷,故又主胃火噦逆嘔吐,肺熱氣逆喘滿。且甘寒而多脂液,雖降逆而異於苦燥,則又止渴生津,而清滌肺胃腸間之伏熱,能療消谷燥渴。又能通淋閉而治溲血下血,並主婦女血熱妄行,崩中淋帶。又通利小水,泄熱結之水腫,導瘀熱之黃疸,皆甘寒通泄之實效。然其甘寒之力,清泄肺胃,尤有專長,凡齒痛齦腫,牙疳口舌諸瘡,及肺熱郁窒之咽痛腐爛諸證,用以佐使,功效最著,而無流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