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鋪鎮

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轄鎮

梅鋪鎮鎮政府駐梅家鋪,人口28098人(2017年),面積110.54平方千米(2017年)。轄18個村委會:梅鋪、泉灣、時家溝、高溝、圩坪、王河、曹西溝、孫家窪、西寺溝口、大坪、財神廟、李家溝、盤道、董家台、李家灣、楊營、草廟嶺、觀凹。

地理環境


位置境遇

梅鋪鎮位於湖北省十堰市鄖縣陽區東北部,地處兩省(湖北、河南)三縣(河南省淅川縣、丹江口市鄖陽區)交界處,滔河水穿腹而過。版圖面積109平方公里,共有17個行政村,101個村民小組,6140戶,27660人。梅鋪鎮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有遠古的猿人遺址和恐龍骨骼、恐龍蛋化石地址遺跡,素有“人類的發祥地、恐龍故鄉”之稱。
梅鋪鎮
梅鋪鎮

地形地貌

地形以丘陵為主,土質肥沃,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

自然資源


主產小麥、玉米、紅薯、油菜等,紅薯是梅鋪鎮的土特產,年產紅薯8000萬斤。境內探明有重晶石、大理石、鐵礦石等礦石資源。境內西溝口村的猿人洞和李家溝村的恐龍骨骼具有很大的開發價值。境內現已有鐵合金廠、大理石廠、王河電站、鄖陽澱粉製品有限公司等企業。

交通


梅鋪鎮
梅鋪鎮
鎮境有公路總長度12.5公里,其中水泥路面2公里;瀝青路面9.5公里。有村道22條,總長46公里,一般寬度3米,其中水泥路1條,長2.5公里。

歷史沿革


梅鋪鎮
梅鋪鎮
探根溯源,大約在100多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鄖縣較早隸屬於楚國,早在鄖縣境內的“古麇國”建都錫穴時,定都“丹陽”的古楚國,其轄境已到梅鋪境內,秦統一中原后,“大修馳道”時,梅鋪境內設有“驛站”,梅鋪因此而得名,伴隨著武當道教聖地的興起,梅鋪成為中原人氏去武當山的“神路”、“驛站”,朝山者途經此地的駱驛不絕,鄖縣在歷史上曾幾度隸屬於設在今淅川縣境內的“州、郡”,梅鋪是重要的聯結地,“四方商賈雲集於此”,使梅鋪成為古時集商業、貿易為一體的經濟重鎮,在歷史上曾保持著長盛不衰的繁榮景象。梅鋪於1948年2月8日解放,陳(庚)、謝(富治)兵團十二旅三十六、三十五團在副旅長符先輝同志的指導下,以梅鋪為根據地,先後解放了附近的荊紫關均縣、淅川縣等地,併發起了著名的“宛西戰役”,解放了豫西地區,梅鋪人民參軍、參戰、支前,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社會


民生

梅鋪鎮在解放后的50年裡,在歷屆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鎮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經過50年的建設,現已形成了梅鋪老街,梅鋪新街,梅鋪商業街、周灣街,縱橫變錯的網路式建築,小樓、大廈比皆是,宏偉的梅鋪中群樓高大,鎮政府開闊明亮,鎮衛生院設備齊全,自來水廠、電站、網電一應俱全,這裡盛產紅薯、芝麻綠豆、大理石、硅鐵礦,勞動力眾多,是一遍投資的熱土。
新建的梅譚公路在白(白桑)——白(白亭)路的基礎上已經貫通,西溝口大橋即將上馬,梅白公路(梅鋪至河南省的白亭街)正在籌建中……交通條件的改善必將為進一步推動梅鋪經濟的發展。

經濟


綜述

除開發荒山荒坡及林院發展的柚子已有500多畝投產外,又同省農科院合作,採取股份合作形式開發七條山,建成面積100畝的黃花梨示範園,帶動農戶利用房前屋后林盤及低產田土種植的黃花梨和枇杷,已初具規模;已形成以白果為主的經濟苗木700多畝,成為遠近聞名的白果和園林綠化苗木生產基地。1999年,全鎮糧經比例已調整到8:2,實現農業總產值8760萬元,糧食總產24012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892元。

農業

1998年實現村村通電話目標。鎮境除少量淺丘外,平原區有柏條河、柏木河、蒲陽河、右乾渠灌溉之利,盛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籽和其它經濟作物。1999年,在鞏固發展原有商品基地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全鎮專業養殖戶增至340戶年出欄小家禽52萬隻、肥豬3.3萬頭;蔬菜種植基地村,引進“雙膜蓋”和“大棚種植”技術,重點發展春秋“兩淡”蔬菜,形成了“早春蔬菜+水稻+晚秋蔬菜”的高效產出模式。
梅鋪鎮具有優越的發展農業的地理條件,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境內南北氣候均有,冬長夏短,春秋相近,氣候適宜於各種農作物的生長,日照時間長,光照量比全市其它地方都高(107-101平卡/厘米)5%,為農作物生長提供了充足的熱量,無霜期長,降水量豐富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條件,主要糧油作物有紅薯、小麥、玉米、水稻等,雜糧類有芝麻、綠豆、碗豆、黃豆等品種,尤其紅薯近年來廣為開發、紅薯澱粉、紅薯粉條、紅薯乾等產品遠銷全國各地,為農民的增收開創了一條重要的途徑,尤其以芝麻,以其清徹、明凈、香味純正的特點,享譽國內。梅鋪在支柱產業的帶動下,興起了相應的牧、副、漁等業,庫區養魚近年有較大突破,現已發展的養殖業壯大了農村經濟實力。大量農戶在周灣水庫里發展養魚,年人均純收入過千,大量農戶借山場養羊、養牛,廣闊的山場資源成為優良的天然牧場,農民們利用荒山種龍鬚草即美化了環境又增加了收入,農、牧、副、漁業協調發展。

工業

梅鋪工業發展方興未艾。農村婦女在抽紗、刺繡的基礎上從河南引進了絲毯加工,同時開辦了龍鬚草手工編織,做工精細的“草毯”,暢銷國內外,大理石加工、硅鐵礦的開發利用和新遷開辦的西灣紅薯加工工業園區,為地方經濟振興提供了原動力。

鄉鎮工業

梅鋪的工業發展方興未艾。該鎮農村婦女在抽紗、刺繡的基礎上從河南引進了絲毯加工技術,開辦起龍鬚草手工編織,其做工精細的“草毯”暢銷國內外。同時,大理石加工、硅鐵礦的開發利用以及新建的西灣紅薯加工工業園區,為當地經濟振興提供了原動力。

旅遊


景點

梅鋪,素有“東方文化搖籃”之稱,這裡不僅有眾多文化遺產,而且也是著名“楚文化”的發祥地。
恐龍遺跡。於1997年7月發現的恐龍骨骼化石地質遺跡已享譽國內外,現存放於柳陂鎮恐龍博物館的恐龍骨骼化石骨架即是從梅鋪出土的距今約九千萬年前的鳥腳類恐龍骨骼化石,1997年中國的恐龍權威專家趙喜進數次親臨梅鋪,為這一發現進行實地考察,並作了定性分析研究。
名勝古迹。有比北京周口店猿人還要早35萬年的梅鋪猿人遺址。有馬長嘶、用蹄刨地而顯現的“馬蹄泉”;有武當道教聖地最外圍的道觀——“朝山觀”;有同“朝山觀”隔河相望的“玉皇觀”,遠近聞名的普陀寺遺址等名勝。
古戰場遺址。宋軍抗金侵戰場遺址,三邊農民會戰遺址、明末李自成起義軍作戰遺址、抗擊日軍戰爭遺址等多處戰爭遺址,中原五柳突圍會戰遺址,駐足高處,放眼遠眺,眼前頓浮戰火紛飛,金戈鐵馬之景,瞬時就會把你帶入古戰場的勝境。
民間藝術。以曲劇豫劇、山二黃、越調為主的民間戲劇,以兩種自拉自唱或拉唱結合的墜子戲;在鑼鼓伴奏下一人唱,眾人和的鑼鼓曲,以金樂相伴的鎖吶,橫跨半空的高橋,有花燈相隨的彩龍綵船等民間藝術。
自然景觀。玉皇觀銀杏樹千媚百態、王河祠堂“子軍柏”情意深濃、何家溝紅果樹似玉女臨風、武當眼皂角樹神威凌然,千年古樹構成梅鋪特有的古樹勝景,自然成林的奇石群落,潔白豐滿的玉乳峰,堅強的男根涯,神聖怪密的聖母洞渾然天成、山水相依、水碧天藍,是旅遊者難得聖地。

重要景點

猿人遺址龍骨洞
猿人遺址龍骨洞梅鋪猿人地址,位於鄖縣梅鋪鎮西寺溝龍骨洞,距縣城82公里。該洞是一個水平岩溶洞。1975年,經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考古研究所兩次發掘考證,梅鋪猿人早於著名的北京周口店猿人,生活在距今約50至100萬年之間。洞內發現有猿人牙齒四顆,經過人工打擊痕迹清楚的石核,二十餘種伴生動物化石,其中一部分屬熊貓,劍齒象動物群,還有距今60萬至100萬年的更新世初期的桑氏鬣狗和第三紀殘存的較為古老的動物嵌齒象。龍骨洞是中國第五個發現猿人化石的地方,它的發現,為研究人類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資料,為研究中國古氣候的發展變化也有科學價值。

經濟背景


梅鋪鎮歷史悠久,特產豐富,地形以丘陵為主,氣候濕潤,日照充足。有遠古的猿人遺址和恐龍骨骼化石、地質遺跡,素有人類的發祥地和恐龍的故鄉之稱。梅鋪鎮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從古至今群賢湧現,人才輩出,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和推動歷史前進做出了傑出貢獻。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歷屆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一年一個新面貌,一年一個新變化,現已擠身為全縣先進鄉鎮之列。
第二產業:建國前,境內僅有少數紅爐、白鐵、木、瓦作坊等零星私營手工業。1958年,辦起了農具修配廠、幸福船廠企業,從業人員31人,固定資產81.3萬元。1978年以來,辦起高壓開關設備廠、五金電器廠、制氈廠、油泵廠、印刷廠、電器廠、環境保護鍋爐廠、冶鍊化工廠、汽車修配廠、第三皮件廠、粉沫噴塗廠、華海鋼鐵公司、康平飲料廠、聚氨塑料廠、聚氨脂實驗廠、褐藻酸鈉食品廠、氣缸廠、興德氣動機械有限公司、合金爐管廠、東方機械廠等企業。其中皮鞋廠、環保鍋爐廠為省級先進企業,高壓開關設備廠為市級先進企業。鎮辦企業總產值344萬元。2000年,梅鋪鎮共有工業企業85個,從業人員1.03萬人,年末固定資產原值4.24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14.79億元,創利稅562萬元。
建築業:建國前,境內僅有大疃村一家木瓦作坊。1982年成立建築公司,從業人員250人。承建施工面積1萬平方米,竣工面積9000平方米,產值165萬元,利潤8.5萬元。至1985年發展到從業人員1500人,突破1000萬元大關,年建築面積達到10萬平方米。被省建委批准為“鄉鎮三級資質”,進入市屬八大鄉鎮建築公司之列。1986年獲科協工作先進單位;1987年獲區科普工作先進單位;1991年獲市建委安全生產先進單位;1992年被市建築業管理處評為建築行業支柱企業;1993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明星企業。2000年,幸福建築公司從業人員450人,完成總產值2.21億元,實現利稅1665萬元。
第三產業建國前,境內有集市1處及一些零星店鋪。建國初,辦起了漁業生產合作社、群聯合作社。漁業合作社1954年成立附設信用社,翌年,發展到6個農村信用合作社,入社農戶占農戶總數的92.5%。1978年之後,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日趨繁榮。1995年建起了商業街。1998年,十六村興建“市港城建築裝飾材料批發市場”。2000年竣工的永和商貿大廈,擬建成倉儲式、會員制商業中心。
特色產業梅鋪鎮以漁業為主的農業發展較早,享譽海內外。1957年,梅鋪鎮從事漁業人員達到988人。1958年漁業總產量1309.5噸。1978年1102噸,2000年5640噸。梅鋪鎮農業在漁業發展的帶動下,均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特色農產品


梅鋪經濟是以農業為主。梅鋪具有優越的發展農業的地理條件,光照充沛,輻射量比全市其它地方都高(107-101平卡厘米)5%,為農作物生長提供了充足的熱量,比鄖縣其它地區平均氣溫(14—16℃)高出l—2.5℃,無霜期長,降水量豐富,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條件,地理位置平坦,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主要糧食作物有紅薯、小麥、玉米、花生、水稻等,雜糧類有綠豆、豌豆、黃豆等品種,尤其紅薯廣為開發,紅薯澱粉、紅薯粉條、紅薯乾等產品遠銷全國各地,為農民的增收開創了一條重要途徑,油料作物有芝麻、花生、油菜等尤其以芝麻享譽國內,芝麻油以清沏、明凈、香味純正等特點佔領廣闊的市場。
梅鋪在支柱產業的帶動下,興起了相應的牧、副、漁等業,庫區養魚有較大突破,大量農戶在周灣等水庫里發展養魚,年人均純收入過千,並成立了農村養雞專業合作社、農村養豬專業合作社、農村紅薯加工合作社,鼓勵廣大農民優先發展柑桔產業,現已發展4300畝柑桔基地,各產業交相發展,為農民奔小康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鄉鎮文物


這張特殊的地圖是運用了先進的技術製作的感應地秤。當你沿著中線工程的輸送線路走時,每到達一個城市,相應的代表水流和流經城市的燈光就會亮起來。由於其神奇的高科技,被譽為水電展廳的鎮館之寶。
感應地秤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引水,開挖明渠,穿黃河,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輸水線路全長1427公里。
主要供水城市是北京、天津;河北的邯鄲、邢台、石家莊、保定、衡水、廊坊6個省轄市、14個縣級市和60個縣城;河南的南陽、平頂山、漯河、周口、許昌、鄭州、焦作、新鄉、鶴壁、安陽、濮陽11個大中城市及30個縣級市、縣城。
感應地秤是一張完整的的中線工程水源輸送地圖,配以聲、光、電,可以幫助觀眾更加清晰地了解整個中線工程的線路。
出土文物展擦亮塵封的瑰寶2005年開始,全國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的考古工作者趕赴十堰市,對丹江口庫區地下文物進行大搶救。
據不完全統計,共完成勘探面積370多萬平方米,發掘面積7.2萬多平方米,共發掘清理了房屋、灰坑、墓葬、窯、灶等遺跡2800餘處,獲得陶、瓷、銅、玉、骨、石等不同時代、不同質地的文物1.4萬餘件。
南水北調湖北庫區出土文物展廳,精選了部分文物及珍品,按時代順序,分三個單元展出:石器時代、夏商周文明、秦漢以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