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道主義

仁道主義

仁道主義是調和君民矛盾,維護君主專制主義的根本利益,以唯一者君主為中心,適當照顧民的利益,以期“保民而王”。是以仁為核心,維護君主專制制度和君父倫理的三綱五常等。代表是士,是幾千年禮教(或仁道)思維控制的讀書人。仁道主義的價值觀核心是君權。

區別


仁道主義與人道主義的區別

人道主義

在古希臘羅馬時代,關於人、關於自由與平等,尤其是民主思想與民主政治,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古希臘羅馬文明一個重要特證就是人的覺醒。“認識你自己”,是人的類意識和自我意識的萌芽。古希臘哲學家、學者和文藝家都研究人、人性並頌揚人。漸漸西方社會開始出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初步法治觀念。

核心

到了14--1 5世紀,文藝復興開始的時候,以反對中世紀神權統治與神學思想禁錮為目的、以人文主義(人道主義)命名的人的覺醒思潮湧來,它以人為中心,重視人的本性、人的價值,提倡個性自由、人格獨立,看重人的現世生活與幸福。如果文藝復興還帶有托古改制意味的話,17、18世紀的啟蒙主義,不僅標誌著現代史意義上的人道主義思想體系的成熟,而且說明這一思想體系掙脫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術研究領域,而植根於社會實踐中。人們從要求經濟自由人身自由走上了以個性自由個性解放為根本目的的全面的社會政治要求,這一要求後來表述為:自由、民主、法治、人權。啟蒙主義思想家常常從人性論的角度論證自由、平等等普世的基本價值。在發展的長程中,人道主義從學理和哲理層次深入到政治文化實踐,就是《獨立宣言》(1776,7.4)和(人權宣言)(1789.8.26)的產生。由於不同的文化語境的作用人道主義和民主主義觀念被賦予不同的色彩、被冠以不同的限制語加以界定和改塑,但作為其實質的價值內涵即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等核心則是不可變易的。
仁道主義
儒家仁學主張仁道主義,儒家仁學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核心。仁是倫理等級制的禮的感情化表達與導引。仁從人二,以二人(多人、血緣、關係)定義個體的人,人(只能具體體現為個人)的意義旁移於他人,個體的意義消解於群體,人的主體性不見了。中國傳統文化是群體本位而非個體本位,它的準確命名應是以儒學為基礎的仁道思想或仁道主義,而不是以自由平等為核心、以個人或個體為本位的人道主義。
孔子春秋時大講“仁”,是以春秋時天子權威崩潰而天下無序且各自“放於利”為思想精神之背景的,有點象在“無政府主義”的世事背景下講“仁”和“禮”(仁本禮用,仁質禮文)。因而,他不可能有明顯的自由主義之思想學說(那個時代就是自由主義啊——相對於神權),但他的思想學說,卻是在自由主義思潮和自由主義生活中提出來的。
仁道即是遵循:“王道本乎人情。”這一理念,更加側重於對個人方面。
核心
中國民貴思想或民貴主義是以仁道主義為基礎的,它來源於孟柯對孔丘仁學在政治文化領域裡的開拓與闡釋。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本實為民之主(即為民做主),不是人道主義語境中的民為主。民是被排除於人之外的卑賤百姓,是“可使由之,而不可使知之”的分子。民貴主義的民為邦本是手段、是專制話語,君為邦本是其真實與最終目的。貴民是為牧民。中國三千年的歷史本質是君主(皇權或王權)專制主義,民貴主義僅僅是它的補充、延伸、寄生物或君主專制的改良主義。兩者的關係有如~張紙的兩面,一張面孔的兩種表情。民貴主義是一種理論,或曰一種理想,它是士階層的創造,土界乎君與民之間。民貴主義是一種中庸、調和的理論。民貴主義對君主專制的批判是專制制度內部機制調整性的批判,而不是異質制度間的批判。士企望君主從中庸精神貴民即牧民,不能說對於百姓沒有好處,但從根本上是為鞏固君主專制統治的。民貴思想萌芽於商,經孔孟闡釋蔚為高峰,先秦的非儒學者也受到影響。魏晉南北朝以降傳為東晉人的鮑敬言五代譚峭、宋鄧牧等人對於君主的批判,大都屬於民貴思想範疇,惜乎他們的武器往往是虛無主義,或是因為沒有經濟因素作為基礎和動力的原因。明末清初民貴主義因民族矛盾又現高峰,但黃宗羲唐甄等對君主制的激烈批判依然沒有能超越君主專制制度。

兩者區別


人道主義、民主主義與仁道主義、民貴主義不同,它們是兩種對立的思想體系,前者是反集權、反君主專制主義的;後者是調和君民矛盾,維護君主專制主義的根本利益的。前者以人(每一個個體的人)為中心;後者以唯一者君主為中心,適當照顧民的利益,以期“保民而王”。前者的基本價值是自由、民主、法治、人權;後者則是以仁為核心,維護君主專制制度和君父倫理的三綱五常等。前者的代表是近現代具有主體性的知識分子;後者的代表是士,是幾千年禮教(或仁道)思維控制的讀書人。如果說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是人道主義的現代成果,那麼人道主義的價值觀的重心是作為自由主義的核心的個人主義(1ndividualism,或譯個體主義、個性主義)。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是通向人類一直嚮往的自由群體(=“自由聯合體” )的橋樑。仁道主義、民貴主義的價值觀核心是君權,自然是專制群體主義。持個人主義的人是追求主體性的人,是向著高度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邁進的人,他們組成自由群體,逐步實現著個體與群體的同一性。自由個體以及自由個體組成的群體(區域、族群、國邦)才具有真正“群體主義”的意義。或者說,自由群體才能產生真正的群體主義。其他群體主義都是冒牌貨,往往是專制主義、極權主義所掛的欺人的“羊頭”。非自由群體是由不同程度的蒙昧個體(或由其組成的區域、族群、國邦)或被壓迫個體(或由其組成的區域、族群、國邦),在不同情況下(歷史的、傳統的、專制的、極權的……)非自由的聯合,這種聯合體只能產生各種名目的假群體主義。自由聯合體是現代性的,非自由聯合體屬於前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