祺祥重寶
中國古代錢幣
祺祥重寶是一枚古代錢幣,鑄於清穆宗初登基時(1861年)。時值載垣、肅順八大臣奉詔輔政,即改元祺祥,並鑄祺祥通寶與祺祥重寶當十錢。
祺祥重寶錢徑約3.5厘米,重12.5克左右。錢面文字“祺祥重寶”以楷書書寫,其文字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穿孔左右為滿文的“寶泉”或“寶源”二局名稱。穿孔上下是漢文的記值"當十"二字。出於"祺祥重寶"鑄后不久,慈禧太后攝政便改元“同治”,祺祥通寶也便不準通行,因而傳於今世甚少。祺祥通寶還鑄有合背,以及"祺祥"、"同治"異號合背錢。
祺祥重寶(圖1)
祺祥重寶
清咸豐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鼓鑄,還未發行,十月五日即被勒令廢除,鑄幣回爐鑄為"同治"錢(1861年).與祺祥通寶一起並稱為中國壽命最短的錢幣。
祺祥重寶
祺祥重寶(圖2)
祺祥重寶(圖3)
寶源局祺祥重寶當十銅錢。直徑3.48厘米,重18.9克。面文“祺祥重寶”;背面穿上下為漢文紀值“當十”二字,左右為滿文錢局“寶源”二字。
祺祥重寶與同治重寶的合背錢。直徑3.5厘米,重16.6克。面文同樣為“祺祥重寶”;背文為“同治重寶”。“祺祥重寶”中的“寶”字為“寶”;“同治重寶”中的“寶”字為“寶”。
兩枚錢幣均闊緣無銹,內郭穿口具有清代錢幣特徵,面文和背文文字端莊嚴整,銅質細膩,色澤金黃,鑄造精良,保存良好,令人百看不厭。根據《清史》記載,當為用上等的雲南黃銅鑄造。
清代自順治登基(1644)始到宣統退位(1911)止,一共經歷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10代,也就是說出了10位皇帝。按清制每朝只鑄一個年號錢幣,本應10個,然而歷史上卻發行了11個年號的方孔制錢,這多出的一個便是“祺祥”年號錢。這就涉及“祺祥”年號錢誕生和消亡的歷史背景——“祺祥政變”(因為發生在辛酉年,又稱“辛酉政變”)。
咸豐十一年(1861)七月,咸豐帝在熱河避暑山莊病逝,以肅順為首的八位大臣按遺詔,以顧命大臣身份主宰朝政,擁輔年僅6歲的載淳太子繼位,商定次年改用寓意吉祥的“祺祥”新年號,並下令鑄造了“祺祥通寶”、“祺祥重寶”制錢。然而他們的所作所為,使權欲熏心的西宮太后慈禧極度恐慌,她聯手東宮太后慈安,暗中勾結恭親王奕?,回京後於9月30日突然發動宮廷政變,迅速捕殺了肅順、載垣、端華等人。慈禧太后以輔助年幼皇帝、一同治政為名,宣布垂簾聽政,廢除“祺祥”年號,改為“同治”年號。新鑄的“祺祥”錢幣被迅速回爐改鑄“同治”錢幣。“祺祥”年號錢由誕生到消亡,前後僅有短短的幾十天時間。
正因為“祺祥”年號錢發行時間短暫,因此存世量極少。孫仲匯著《錢幣辭典》載:“祺祥通寶、祺祥重寶:咸豐十一年(1861)鑄,通寶小平有寶泉、寶源、寶雲、寶蘇、寶鞏五局,后三種極罕。重寶當十有寶泉、寶源、寶鞏三局。寶泉局極少。”因此,儘管“祺祥”年號錢距今時間不長,物以稀為貴,像許多年代久遠的古錢幣一樣,被錢幣收藏家視為珍品。
如果說寶源局祺祥重寶當十銅錢比較珍貴,那麼祺祥重寶與同治重寶的合背錢則更加珍貴。所謂合背錢,是指誤用二件面范(鑄錢模具中的面模)鑄成的錢,雙面均有錢文;大多出自各個朝代的中晚期,是我國古錢幣中出現的特殊現象,也是比較稀少的版別,受到錢幣收藏家的普遍重視。祺祥重寶與同治重寶合背錢同樣受到華光普等錢幣收藏家的重視。一般認為,其正、背面的年號不同,是由於“祺祥”錢改鑄“同治”錢時,因時間倉促,鑄量劇增,鑄工在操作忙亂中出現誤用錢範,或有意用錯錢範。加上檢查不嚴,錯范的祺祥重寶與同治重寶合背錢便流入了市場。這正是清朝晚期政治沒落,吏治腐敗,綱紀鬆弛,錢法混亂的體現。祺祥重寶與同治重寶合背錢和寶源局祺祥重寶當十銅錢一道,共同見證了刀光劍影、陰險黑暗的清末宮廷政變,“以錢證史”的重要意義得到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