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熱風

高溫、低濕並伴有一定風力的農業災害性天氣

乾熱徠風,又稱“火風”、“熱風”、“干風”,是一種高溫、低濕並伴有一定風力的農業災害性天氣。在各地區有乾熱風、熱風、乾旱風及熱干風等不同稱呼。

定義


吉薩沙漠里吹來的乾熱風
吉薩沙漠里吹來的乾熱風
乾熱風,又稱“火風”、“熱風”、“干風”,是一種高溫、低濕並伴有一定風力的農業災害性天氣。其風速在2米/秒或以上,氣溫在30攝氏度或以上,相對濕度在30%或以下。乾熱風一般出現在5月初至6月中旬的少雨、高溫天氣,此時正值華北、西北及黃淮地區小麥抽穗、揚花、灌漿時期,植物蒸騰急速增大,往往導致小麥灌漿不足甚至枯萎死亡。

多發地區


(圖)乾熱風
(圖)乾熱風
在各地區有乾熱風、熱風、乾旱風及熱干風等不同稱呼。如寧夏銀川灌區稱熱風,山東濟寧及徐淮地區稱“西南火風”,甘肅河西走廊地區稱乾熱風。
中國發生的乾熱風,一般與東亞大氣環流的演變過程密切相關。乾熱風可分為乾旱的高溫低濕型和雨後高溫猛晴的雨後青枯型兩類。發生乾熱風的主要地區有華北平原乾熱風區和西北乾熱風區:
華北平原乾熱風區:北起長城以南,西至黃土高原,南自秦嶺、淮河以北,東至海濱,這一地區亦為中國冬麥主要產區。其中冀、魯、豫危害最重,沿海地區較輕;蘇北、皖北一帶乾熱風危害也頗頻繁。
西北乾熱風區主:要包括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及新疆盆地,是中國春小麥主要產區。一般低洼盆地、沙漠邊緣、谷地、山脈背風坡等受害較重,而丘陵薄地、沙地、陽坡地危害輕。同時,隨海拔升高,危害程度也逐漸減輕。
在中國,乾熱風天氣從4~8月均可出現,約2~4年出現一次危害嚴重年。5~7月發生的乾熱風對小麥危害最大。中國小麥受乾熱風的危害,東南部早於西北部。危害的輕重程度地區間、年際間均不相同。

危害


乾熱風天氣中的小麥
乾熱風天氣中的小麥
在北方主要危害小麥,是北方麥產區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之一。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也會使水稻、棉花受到損害。它使植株蒸騰加劇,體內水分平衡失調,葉片光合作用降低;高溫又使植株體內物質輸送受到破壞及原生蛋白質分解。北方小麥在乳熟中、後期遇乾熱風,將受嚴重影響,使粒重減輕產量下降。南方長江中下游水稻在抽穗揚花期遇乾熱風,會使住頭變干、影響授粉;在灌漿成熟期則導致籽粒逼熱;棉花會導致蕾鈴大量脫落。

類型


按發生特點可分 3類:
①高溫低濕型。表現為大氣高溫乾旱,地面一般刮西南風或偏南風,造成小麥枯熟、癟粒,是中國北方麥區主要的乾熱風類型。
②雨後青枯型。表現為小雨後猛晴,高溫低濕,使灌漿中後期的小麥青枯,主要發生於甘肅、寧夏等地。
③旱風型。表現為空氣濕度低,日最高溫度不太高,一般在30℃以下,風速較大,風向西北或西南,造成小麥癟粒,多見於江蘇北部、安徽北部等地。

指標


各地乾熱風指標大體相近,略有不同,不同作物的指標也有差異。
高溫低濕型的指標一般為:日最高氣溫大於或等於32℃,14時相對濕度小於或等於30%,14時風速大於或等於2米/秒為輕乾熱風日;日最高氣溫大於或等於35℃,14時相對濕度小於或等於25%,14時風速大於或等於3米/秒為重乾熱風日。雨後青枯型為:小麥成熟前10天內有 1次小雨過程,雨量小於或等於10毫米,雨後猛晴,3天內有1天以上日最高氣溫大於或等於30℃,相對濕度較低,有1天風速大於或等於3級。

主要原因


乾熱風
乾熱風
由於各地自然特點不同,乾熱風成因也不同。每年初夏,中國內陸地區氣候炎熱,雨水稀少,增溫強烈,氣壓迅速降低,形成一個勢力很強的大陸熱低壓。在這個熱低壓周圍,氣壓梯度隨著氣團溫度的增加而加大,於是乾熱的氣流就圍著熱低壓旋轉起來,形成一股又干又熱的風,這就是乾熱風。強烈的乾熱風,對當地小麥、棉花、瓜果可造成危害。
氣候乾燥的蒙古和中國河套以西與新疆、甘肅一帶,是經常產生大陸熱低壓的地區。熱低壓離開源地后,沿途經過乾熱的戈壁沙漠,會變得更加乾熱,乾熱風也變得更強盛。位於歐亞大陸中心的塔里木盆地,氣候極端乾旱,強烈冷鋒越過天山,帕米爾高原后產生的“焚風”,往往引起本地區大範圍的乾熱風發生。
黃淮平原,乾熱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以該區域的大氣乾旱為基礎。春末夏初,正是北半球太陽直射角最大的季節,同時又是中國北方雨季來臨前天氣晴朗、少雨的時期。在乾燥氣團控制下,這裡天晴、乾燥、風多,地面增溫快(平均最高氣溫可達25-30°C),凝雲致雨的機會少,容易形成乾熱風。這種乾熱風,對這一帶小麥後期的生長發育不利。在膠東半島北部,由於受中部山地的影響,再加上夏季刮東南風,那裡便成為了背風坡,夏季同樣有乾熱風出現。雖然沿海,但是夏季氣溫比同緯度的其他沿海地區高很多,降水也較少。
在江淮流域,乾熱風是在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部的西南氣流影響下產生的。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是一個深厚的暖性高壓系統,自地面到高空都是由暖空氣組成的。春夏之際,這個高氣壓停留在江淮流域上空,以後逐漸向北移動。由於在高壓區內,風向是順時針方向吹的,所以在副熱帶高壓的西部,就吹西南風。位於副熱帶高壓偏北部和西部地區,受這股西南風的影響,產生乾熱風天氣。初夏時,北方仍有冷高壓不斷南下,勢力減弱,發生變性;當它與副熱帶高壓合併時,勢力又得到加強,使晴好天氣繼續維持,乾熱風就更加明顯。
在長江中下游平原,梅雨結束後天氣晴朗乾燥,偏南乾熱風往往伴隨“伏旱”同時出現,對雙季早稻(或中稻)抽穗揚花不利。
每年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東亞大槽強度已明顯減弱,主體東移。但在120°E附近尚有小槽,中亞的高脊繼續維持。同時,由於青藏高原的存在,地形對西風氣流的摩擦作用,在其東部的陝、晉、豫交界一帶的低空,形成一個反氣旋環流。在這個反氣旋環流南、北兩側各有一個鋒區,對應於地面常有兩條鋒帶,一條在40°N以北的中國內蒙古東北,另一條在華南。

系統類型


黃淮海地區處在高空槽后脊前的西北氣流控制中,低空和地面處在兩條鋒帶之間的反氣旋區內,天氣晴朗,氣溫高,空氣乾燥,有利於乾熱風天氣的形成和加劇,系統分為三種類型。

1.西北氣流型

歐亞上空為兩槽一脊,東海岸為一深槽,華北和西伯利亞平原是一寬廣高壓脊,烏拉爾山維持低槽。在此類型控制下,黃淮海地區受西北氣流控制,上游又有暖平流輸送,加上空氣濕度小,天氣晴朗,太陽輻射強,高空槽線過境后24-36h 即可出現乾熱風天氣,持續3-4天。此類型乾熱風的幾率佔42%。

2.高壓脊型

歐亞為一脊一槽,東海岸為一深槽,黃淮海至西伯利亞平原受西北氣流控制,沿35°-40°N有一小高壓配合溫度暖舌東移,至河套后形成華北暖高壓脊,產生乾熱風天氣。在此類形勢影響下,河套小高壓是移動性的,乾熱風持續時間較短,一般只1-2天,且強度弱。此類型乾熱風的幾率佔30%。

3.高壓後部型

此類型的天氣形勢與第二種類型有聯繫,即高壓後部的乾熱風天氣往往是由高壓脊內部轉至高壓脊後部時產生,此時空氣濕度尚未來得及增加,而氣溫高,即出現乾熱風天氣。但隨著脊後偏南氣流隨時間的增長,強度的加大,空氣中濕度增加,雲層形成,則乾熱風天氣結束。故此類型乾熱風持續時間短,一般1-2天,強度弱,幾率佔28%。
中國西北地區乾熱風形成的天氣系統,主要是從中亞地區東移過來的高壓脊,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區得到發展和加強,其次是青藏高原原地有暖高壓脊發展北挺。受高壓脊影響的地區,中、低層氣柱維持下沉氣流,天氣晴朗,且不斷有暖平流輸送,導致乾熱風天氣的形成。在多數情況下,西北地區的乾熱風是由上述兩類過程的疊加而形成的。大多發生在二十四節氣的芒種前半個月左右,最為嚴重。

影響因素


(圖)乾熱風
(圖)乾熱風
春末夏初雨季到來之前的乾旱季節,天氣晴朗少雲,太陽輻射強,地面增溫快,是乾熱風發生的氣候背景。在中國,當極地大陸冷空氣南下,進入華北地區時,氣流下沉,增溫變性,加以地處高壓後部,地面吹西南風,就形成華北地區的乾熱風天氣。乾熱風也可由熱帶大陸暖空氣入侵形成。青藏高原至新疆、內蒙古地區高空為一暖脊,同時副熱帶高壓伸向江南,暖平流較強,地面為一熱低壓,這些條件使河西地面上空氣壓形成北高南低形勢,就在低壓區北部出現又干又熱的偏東風,形成河西地區的乾熱風。
影響乾熱風的因素除天氣、氣候條件所決定的乾熱風強度和持續時間外,地形、土質、作物生育期和生育狀況也有很大影響。地形可以加強或削弱乾熱風的強度。保水能力差的砂質土和土層淺薄的丘陵地,在土壤乾旱情況下容易受害。小麥乳熟期以前植株生活力強,受害輕;乳熟中後期受害重;生育前期降水過多,根系分佈層淺,或春季乾旱植株發育不良時,抗乾熱風能力差。鏽病等植物病害破壞植物組織,加劇植株蒸騰失水,可以加重乾熱為害。

防禦措施


(圖)乾熱風
(圖)乾熱風
防禦乾熱的方法多種多樣,但從防禦途徑來看,可以歸納為生物措施、農業技術措施和化學措施。
(一)、生物防禦措施
1.營造農田防護林
農田營造防護林有降低溫度、增加濕度、削弱風速和減少蒸發蒸騰的作用。由於林網能減弱乾熱風的強度,縮短乾熱風的持續時間,減少乾熱風出現頻率,因此林網內小麥受害輕,生理活動正常進行,增產效果明顯。
2.實行桐、麥間作
冬小麥與泡桐間作有降低溫度、增加濕度、削弱風速和減少蒸發的作用。因此實行桐麥間作能有效地防禦或減輕乾熱風危害。
(二)、農業防禦措施
1.選用乾熱風的小麥品種
2.適時合理灌溉
通過灌溉保持適宜的土壤水分增加空氣濕度,可以達到預防或減輕乾熱風危害。薄地和沙土地應盡量避免在大風和降雨天氣中午烈日下澆灌。
3.改革耕作、栽培技術
通過高速物布局、調整播種期,改時耕作和栽培技術,也能取得防避乾熱風的效果。
(三)、化學防禦措施
這種方法是採用化學藥劑或化學製品對小麥進行處理,通過改變小麥植株體內生化過程來抗禦乾熱風。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
1徠.一類是用氯化鈣、復方阿斯匹林等藥劑處理種子,促進小麥壯苗,增強小麥抗禦乾熱風的能力。
2.另一類是在小麥生育後期,在乾熱風來臨之前,用石油助長劑、磷酸二氫鉀、草木灰水、過磷酸鈣、矮壯素等化學藥劑噴灑葉面,通過增加鈣、磷、鉀、氮、硼、有機酸等的含量和生長刺激素的作用,改善小麥的生理機能,提高小麥對乾熱風的抗性。

人體防護


出現乾熱風天氣時,長時間在戶外勞作的農民朋友要注意預防中暑,注意補充水分,必要時應準備一些防暑降溫藥品。同時,由於氣溫高時人體新陳代謝旺盛,容易感到疲勞,所以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使身體得到放鬆,預防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