嶧山鎮

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轄鎮

嶧山鎮,隸屬於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地處鄒城市南10千米處,東連香城鎮,南鄰看庄鎮,西與石牆鎮唐村鎮毗鄰,北與千泉街道大束鎮接壤,鎮人民政府北距鄒城市區11.5千米,總面積97.66平方千米。

春秋戰國時期,邾國(鄒國)在嶧山鎮境域設都長達358年;1990年1月,改設為嶧山鎮;截至2018年末,嶧山鎮有戶籍人口55602人;截至2020年6月,嶧山鎮下轄50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兩下店北村。

2011年,嶧山鎮財政總收入2200萬元,是2006年的3.9倍,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382萬元,比上年增長33.7%,是2006年的4.1倍,財政支出4513萬元,比上年增長58.4%;2018年,嶧山鎮有工業企業35個,規模以上企業19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8個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邾國(鄒國)在嶧山鎮境域設都長達358年。
明天順、嘉靖年間,屬第三鄉顏庄社、庄朱社。
清朝康熙年間,屬中十一社中的顏庄社和下十一社中的庄朱社。
光緒初年,屬南鄉顏庄社和庄朱社。
清朝末期,設嶧山區。
民國元年(1912年)后,劃為第四區。
民國十九年(1930年),劃為第六嶧山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底,被鄒縣民主政府劃為六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國民黨鄒縣縣政府划全縣為2鎮21鄉時,為兩店鄉。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6月,劃為二區;秋,改稱嶧山區。
1950年11月,改稱二區。
1955年11月,改稱嶧山區。
1958年3月,撤區並鄉。
1958年8月24日,撤區成立嶧山公社。
1983年5月,改為嶧山區。
1987年1月,撤區改為嶧山鄉。
嶧山鎮
嶧山鎮
1990年1月,改設為嶧山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在嶧山鎮下50個行政村、7個社區。
中參溝村大庄七村郭參溝村留駕庄村
照山莊村大庄六村東鞏庄村劉營村
嶧山街村大庄二村東鞏庄四村兩下店南村
野店村大故村東鞏庄三村兩下店北村
小故村存里庄村東鞏庄二村李庄村
下山莊村崔橋村高皇鋪村澇灘村
西鞏庄村蔡家莊村東庄村金張庄村
西參溝村北龍河村東顏庄村賈窪村
唐店村兩下店社區丁嶺村紀王城西村
石馬村紀王社區店子村紀王城前村
沈家莊村店子社區稻窪村紀王城東村
上山莊村大庄社區大庄一村黃家村
南龍河村野店社區大庄五村大庄三村
苗庄村苗庄社區大庄四村鞏庄社區
呂台村
截至2020年6月,嶧山鎮下轄50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兩下店北村。
中參溝村丁嶺村賈窪村
照山莊村店子村紀王城西村
嶧山街村稻窪村紀王城前村
野店村大庄一村紀王城東村
小故村大庄五村黃家村
下山莊村大庄四村郭參溝村
西鞏庄村大庄三村東鞏庄一村
西參溝村大庄七村東鞏庄四村
唐店村大庄六村東鞏庄三村
石馬村大庄二村東鞏庄二村
沈家莊村大故村高皇鋪村
上山莊村存里庄村東庄村
南龍河村崔橋村東顏庄村
苗庄村蔡家莊村金張庄村
呂台村北龍河澇灘村
留駕庄村兩下店北村兩下店南村
劉營村李庄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嶧山鎮地處鄒城市南10千米處,東連香城鎮,南鄰看庄鎮,西與石牆鎮、唐村鎮毗鄰,北與千泉街道、大束鎮接壤,鎮人民政府北距鄒城市區11.5千米,總面積97.6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嶧山鎮地處鄒東山區丘陵與鄒西平原交界處,東部、南部較高,西部、北部較低,以京滬鐵路為界,以東為丘陵,坡度較大;以西為平原,屬山前傾斜平原,地塊平整。

氣候特徵

嶧山鎮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4.1℃,平均氣溫年較差為28.2℃,生長期年平均250天以上,年平均日照時數2427.9小時,年平均降水量750毫米,極端年最大雨量850毫米(1957年),極端年最少雨量268.5毫米(1988年)。

自然災害

嶧山鎮主要自然災害為旱災和澇災。

自然資源


嶧山鎮主要礦產為花崗岩、石灰岩和黃沙,花崗岩分佈在嶧山山系,石灰岩分佈在鳧山山系,黃沙分佈在6條河道和一些被封埋土層的舊河道內。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嶧山鎮轄區總人口5.3萬人,城鎮化率7%,總人口中,男性27000人,佔50.9%;女性26000人,佔49.1%;18歲以下8080人,佔15%;18—35歲16632人,佔31%;35—60歲20968人,佔40%;60歲以上7815人,佔14%,有回、壯、布依等8個少數民族,人口出生率12.5‰,人口死亡率8.4‰,人口自然增長率4.1‰

經濟


綜述

2011年,嶧山鎮財政總收入2200萬元,是2006年的3.9倍,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382萬元,比上年增長33.7%,是2006年的4.1倍,財政支出4513萬元,比上年增長58.4%。
2018年,嶧山鎮有工業企業35個,規模以上企業19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8個。

第一產業

2011年,嶧山鎮農業以種植業為主,耕地面積6.7萬畝,人均1.26畝,以糧油生產為主,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億元,糧食作物播種面積8萬畝,總產量3.6萬噸;瓜菜種植面積1.5萬畝,產量3.88萬噸;種植業產值29290萬元;造林面積1800畝,森林覆蓋率達22.4%;林果總產量1421噸;林業總產值422萬元,大牲畜存欄2205頭,生豬存欄0.93萬頭,羊存欄2.7萬隻,家禽存欄40萬羽;畜牧業產值9400萬元;水產品總量800噸,漁業總產值900萬元,農業增加值9927萬元,農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5%。嶧山鎮瓜菜圖

第二產業

2011年,嶧山鎮工業機械製造、商貿物流、文化旅遊、農副產品加工為境內經濟4大板塊,工業總產值22.6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6.9%,比上年增長66%,實現利稅2460萬元,增長32%,個體私營企業產值6.76億元。

第三產業

商貿
2011年末,嶧山鎮有商業網點78個,從業人員0.6萬人,集市貿易市場6個,年成交額2.8億元,大長糧油花生製品年出口總額100多萬美元。
金融
2011年,嶧山鎮有農村信用合作聯社1個,各類存款餘額2.4億元,各項貸款餘額1.54億元。

社會


教育

2011年末,嶧山鎮有幼兒園8所,在園幼兒386人,專任教師21人;小學8所,在校生251人,專任教師157人;中學1所,在校生1583人,教職工120人。

文化事業

2011年末,嶧山鎮有文化站1個,公共圖書室1個,村級文化大院33個;電影放映單位1個,年放映場次350餘場,觀眾2.9萬人次。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嶧山鎮有中心衛生院1所,村級衛生室64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42830人,參合率95%。

社會保障

2011年,嶧山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620戶,人數963人,支出118.1萬元,比上年增長24.9%;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80人,農村五保分散供養51人,共支出68.8萬元,比上年增長18.4%;農村醫療救助10216人次;農村臨時救濟58人次,支出1.8萬元,比上年增長40%,救災支出8萬元,比上年增長400%,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25人,撫恤事業費支出71.1萬元,比上年增長7.8%,農村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4155人,城鎮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54人。

基礎設施

●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嶧山鎮郵電支局1個,代辦所25個,電信企業服務網點6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2879門,郵政業務收入56萬元,電信業務收入141.84萬元。

交通


2011年,嶧山鎮境內形成鐵路、公路2種運輸方式,客運總量20萬人次,鐵路貨運總量100萬噸,104國道、京滬鐵路過境,鎮區道路總長度0.1萬千米,道路鋪裝面積2.4萬平方米。

文化


地名由來
嶧山鎮,因被稱為“岱南奇觀”的歷史文化名山——嶧山坐落境內而得名。

獲得榮譽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決定命名嶧山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