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青長

朱青長

朱青長(1861~1947)名策勛,字篤臣,號還齋、天完、天頑。江安縣城人。他幼學書經,旁及詩、古文詞,偶有所作,則斐然成章。十八歲后,研讀子、史及諸家學術思想,打算創立一種闡述人生哲理及國家治亂本源的學說。閉門謝客,銳心苦思,寫成論文二十四篇,名曰《鴻辯》。朋輩紛紛借閱傳抄,以致原稿亡失。朱青長為了增加自己的閱歷,完善著述以成一家之言,於是外出遊學,遍覽祖國名山大川。他東出夔門,經漢皋(今湖北、武漢),啟大梁(開封),遵太行,而燕(北京),而申(上海),而吳(蘇州),而荊(江陵),而渝,而江安。煙棲雨泊,積南北之往返十年。

目錄

正文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中舉人。光緒三十二年(1906)以後,留居成都,日與文人學士時唱和,集為《北來詞稿》、《南行詩稿》。寫成《博演》,稱之為“治亂學說”。並與門人弟子,組成“東華學社”,稱為東華學派,亦稱治亂學派。
辛亥革命后,民國元年(1912年)其繼子朱山被川督胡景伊所害。朱青長痛子情切,親赴北京告狀。時王壬秋任國史館總裁,特邀朱青長為國史館顧問。其後,見袁氏帝制自為,憤而辭職,繼續其《莊子解》、《道德經兩注》等“治亂學說”的寫作。
護國之役,護國軍旅長朱德駐節瀘州,因同僚南溪孫炳文,曾師事朱青長,向朱德力薦其才。朱德派孫炳文赴江安,恭請朱青長去瀘州講學。至瀘后在“來學堂”講學授詩。護國軍自師長趙又新以下官佐,多面北聽講。朱德又集當地名流,組成“東華詩社”,相互唱和。民國11年3月,朱德為追求革命,辭職離瀘。朱青長手書一聯云:“硬著肩頭擔過去,放開心膽做些來。”貼在金花橋朱德寓所門上,並在此門前與朱德合影留念。
同年秋,川軍第一混成旅長劉文輝進駐敘府(今宜賓)。委任朱青長為長寧縣長,不久去職,到旅指揮部任顧問官,劉以師禮相待。其後劉文輝出任二十四軍軍長及四川省主席期間,將成都小關廟街富德里韻廬贈給朱青長作為住宅,聘任他作三軍聯合辦事處顧問。並出資印行朱的《東華學派全書》。
朱青長自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開始構思寫作,至民國10年(1921年)完稿,寫成的《東華學派全書》,民國14年(1925年)后,由劉文輝出資石印出版。計有《博演》、《天授錄》、《新世界救亡書》、《東華白話》、《厭兵符》、《同文大典》、《道德經兩注》(文言注,亦稱《來學堂老子讀本》。(白話注,亦稱《全球太平世教科書》。)、《莊子解》等9種,60餘萬字。朱為人孤高自賞,不隨流俗,往往出語驚人。其書法硬似枯藤,搖曳生姿,而又遒勁剛健,自成一體。
民國16年(1927年),在成都高等師範中文系講授《宋詞》。以後居住成都,講學著書,除《東華學派全書》外,其著述尚有《易大義五十問》、《易經圖解》、《還齋詩》、《還齋雜述》等多種。
抗戰期間,國民政府遷來重慶,令四川省政府舉薦文學耆宿。省府列報向楚、林山腴、朱青長等十多人以應。教育部長陳立夫曾擬聘朱青長為部聘教授,辭不就聘。
民國36年(1947年),朱青長在成都韻廬病逝,終年86歲。《大公報》以《文壇怪傑朱青長先生千古》為題,發布新聞。其弟子川大教授陳文光,發起追悼,為其治喪。川大文學院教授向楚、女弟子黃稚荃等人輓詩哀悼。葬於成都西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