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晨

劉景晨

劉景晨(1881~1960),字貞晦,號冠三、潛廬、梅隱、梅屋先生等。永嘉(今浙江溫州)人。早年就讀京師學堂,曾執教於溫州府學堂(溫州中學)。民國初年,被選為第一屆國會眾議院候補議員。1923年拒曹錕賄選,毅然偕同沈鈞儒、陳叔通等南下。在上海結交劉放園、李佩秋、陳石遺、徐悲鴻、張紅薇、鄭曼青諸詩畫名家。解放後為溫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首任主任,浙江省文史館館員,溫州市政協副主席、浙江省人大代表,溫州市政協副主席等職,被公認為現代“浙江知名的耆宿”。善詩文書畫金石,繪畫尤長梅花。有西泠印社影印發行《貞晦印存》、《貞晦題畫絕句》傳世。另著有《題畫梅百絕》、《古遺愛傳抄》、《貞晦詩集》等。

個人簡介


劉景晨油印本詩集
劉景晨油印本詩集
劉景晨能順應時代的要求而不斷進步,他毅然拒絕曹錕賄選,在永嘉縣城鬧米風潮中仗義執言,出席葉芳將軍決定溫州和平起義的會議並慷慨陳辭,“冷眼總能明黑白”,“風骨眣眣晚更堅”,不愧為有抱負、重氣節的一代文化人。
同時,劉景晨又是二十世紀浙南教育學術事業的有功之臣。他早年投身新式教育活動,參與籌建溫處學務分處;民國初年縉雲知事任上關注新學制工作;抗戰勝利後為捐充城區小學教育基金舉辦書畫義賣。尤其是弘揚永嘉學派經世致用的優良傳統,在鄉邦文獻整理和文物保護方面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飲譽學界的《敬鄉樓叢書》,一至四輯內有三輯即由他經手校點行世;孫詒讓參纂的光緒《永嘉縣誌》,是他倡議補刻;不負眾望的永嘉區征輯鄉先哲遺著委員會是他率先發起;而抗日戰爭後期開辦的永嘉縣修志局,他身為總纂,苦心孤詣,奔走操勞,儘管“遭寇遷徙,遂無成業”,但精神長存天壤之間。新中國成立之後,他以古稀之年出山主持溫州市文物管理工作,業績昭彰,同樣令人肅然起敬。

主要作品


劉景晨的著作生前正式出版的屈指可數,據目前掌握的情況看,主要有專著兩種,詩集、印譜各一種。
《中國文學變遷史略》一部,與沈雁冰《近代文學體系的研究》合訂為《中國文學變遷史》,上海新文化書社民國十年十二月初版,以後重印多次。《史略》按時代分成十一篇,很可能是他當時執教於廈門大學編撰採用的講義。
《大若岩志》一卷,民國丁亥(1947年)陳繼嚴校印本,共卅七葉,半葉十一行,滿行廿三字。卷端具名“永嘉劉景晨貞晦纂”。身後雖兩度重新發表,但整理者沒有徵求家屬同意,又不忠於原著,頗多臆改。本書以陳繼嚴校印本為底本重新整理,恢復原貌。
詩集《貞晦題畫絕句》,錄1931至1934年詩作78章,后加跋詩兩首,合計80章。印集《現代篆刻第九集》,版心題“劉貞晦印存”,收印拓60方。以上兩部均為民國廿三年上海印行,後來未曾單行重印。
劉景晨
劉景晨
生前寫定而未及印行的有以下四種:《貞晦詩草》寫本,卷首具名“景晨錄存”。集內為1918至1921年金華監禁期間的作品,總計179首。其中僅《和平筆放歌》等個別篇章公開發表過。《題畫梅絕句》一卷,十九葉。卷端署“劉景晨寫稿”。上下卷各五十首,均為七絕。《離城集》寫本,僅十葉。題下署名“貞晦寫稿”。所錄為1944年9月溫州第三次淪陷而離開永嘉縣城,至1945年7月避居上塘期間的詩作,共40首。《貞晦詩錄》寫本,初稿謄於墨綠格箋紙上,計十一葉,尚未裝訂。前有作者小引,說明1959年著手刪存,系1949年以來的作品,計61首,1955年之後的詩篇還顧不上謄錄。二稿亦過錄於墨綠格箋紙上,己丑(1949)、庚寅(1950)詩四章又一題,兩葉。顯然作者由於身體等原因難以為繼。

劉景晨談書法


胡蘭成自傳《今生今世》,文字清新、老到,功力不凡。有寫其抗日戰後逃隱於溫州章節,記寫與吾甌前輩宿儒劉景晨及夏承燾、吳鷺山先生交往事。
劉景晨題對聯
劉景晨題對聯
劉景晨曾說王榮年書法:“字總要有味,榮年的字無味。”說鄭曼倩畫:“曼倩學畫原有天分,早先的還不錯,近來流於放誕,愈畫愈壞了。”又曾當面評樂清望族高家老先生之詩:“你既問我,朋友應當直言,我看你的文集不妨刻,詩不必刻,你的詩里沒有一句是詩。”王榮年章草功夫甚深,曾聽蕭耘春師回憶,張鵬翼夫子生前曾對其甚是欽服。胡蘭成說其“狂言不可一世,大概他的字像熊十力的佛學,不知何處總有不對。”鄭曼倩是張紅微的表侄,宋美齡畫畫的老師,名噪一時。胡氏評曰:“一涉狂悖妄誕,是有才亦不足觀,其才已被殺死了,雖存典型,亦都走了味,走了樣了。是故唐伯虎、徐文長、金聖嘆的詩文竟是不好,而王通的文中子亦難有人信用。中國字里的詭奇譎變皆是好字眼,卻不是他們所能知。”想來,如今之“流行風”諸賢斷不入劉、胡法眼。
按:王榮年(1889——1951),字天徒,號梅庵,溫州甌海永強天河鎮人。北京法政專門學校畢業,留學日本明治大學。解放后受溫州市人民政府之聘,任市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委員。精於音韻,著有《鋤月廬詩鈔》、《越巢集》、《大羅雜詠》等。擅於書法,正、行、草兼工,而章草尤獨絕一時。臨褚遂良深得神髓,三十年代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王梅庵臨褚遂良聖教序》書帖。另遺有書章太炎文《湖北天門沈際昌墓誌銘》拓帖。
劉景晨
劉景晨
又記胡氏請教劉氏關於對馬一浮的評說:“馬一浮給人寫字,不肯題上款,題上款得加錢,總是習氣太重。有人求蘇軾的字,追從年余,得一筐而去,寫字原不過是餘事風流,焉有像馬一浮這樣的。”章太炎亦不肯稱人先生,惟題“某某來求字,書此與之”。劉景晨說“章太炎是有一種可愛,一樣自大,但與馬一浮的認真不同”。劉最喜弘一書。
由胡蘭成回憶劉景晨先生文字引發,重讀楊瑞津編的《劉景晨劉節紀念集》。劉先生錚錚鐵骨,一生剛正不阿。有黃賓虹贈劉景晨山水軸,款云:“貞晦先生書畫秀勁,有如錐畫沙之妙。余亦倔僵不阿世好,斤斤以古法自喜心,惟未嘗自囿於前人之樊籬,徒取形似,未卜大雅以為如何?聊博一噱而已。”有馬一浮贈劉景晨扇面云:“蓋張樂於洞庭之野,鳥值而高翔,魚聞而深潛,豈絲磬之響,雲英之奏?非耶,此所愛有殊,所樂乃異,君能審己而恕物,則常無結滯矣。”
劉景晨先生公子劉節先生是歷史學名教授,亦一身傲骨,不媚權貴。文革中代乃師陳寅恪先生受批鬥,受到毒打,問其有何感想,他答“代師受批鬥是我的光榮!”此事見陸健東著《陳寅恪最後二十年》一書。反右時,劉節作驚人之語:“過去帝王還有罪己詔,毛主席沒有作自我檢討還不知封建帝王。”據說,劉節已過知天命之年,逢年過節到陳宅看陳寅恪,仍堅持正式行傳統的叩頭大禮,一絲不苟,旁若無人。劉家兩代可謂風骨一門。
(來源:書法報刊在線-經緯齋瑣談 作者:陳緯)
夏承燾致劉景晨函及黃賓虹贈劉景晨扇面
夏承燾致劉景晨函及黃賓虹贈劉景晨扇面
馬一浮贈扇面及張宗祥贈扇面《孤芳自賞》
馬一浮贈扇面及張宗祥贈扇面《孤芳自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