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門塔

山東濟南歷城區隋代石塔

四門塔,坐落在神通寺遺址東南方向的青龍山南麓,位於山東濟南歷城區柳埠鎮東北方4公里處,是中國現存唯一的隋代石塔,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單層庭閣式石塔,與趙州橋同為中國早期石質建築之典範。有“中國第一石塔”、“華夏第一石塔”之美名。其造型簡潔,有中國漢代建築的道風。它對於研究中國佛教歷史和古代建築建造特色都有著較高的價值,也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珍貴遺產之一。

四門塔原屬神通寺,該寺始建於前秦皇始元年(351年),是山東境內最早的寺廟,後來廟宇毀於清末大火,剩下四門塔、龍虎塔九頂塔、墓塔林、摩崖造像等佛教遺址。

1961年3月4日,四門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概況


四門塔
四門塔
四門塔位於泰山之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濟南市南郊30公里的柳埠鎮,山清水秀,文物薈萃,民風淳樸。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便勞動生息在這塊美麗的土地。四門塔旁曾出土過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的石斧,還發現過戰國時期齊長城遺址,並有唐高祖武德年間秦王李世民率軍東征時操練兵馬的跑馬嶺為紀念黃巢起義駐兵的黃巢村、黃瓜峪、菜峪、車子峪、裁縫峪。
四門塔[山東濟南歷城區隋代石塔]
四門塔[山東濟南歷城區隋代石塔]
四門塔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全石結構佛教塔,全以青石砌成,是中國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單層庭閣式石塔,也是現存最早的亭式塔。位於中國大陸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柳埠鎮東北方4公里神通寺處。建於隋大業七年(611),距今已有1400年了。四門塔全用灰青色石料砌成,每邊面寬7.4米,塔身高6.6米,四面各開一半圓形拱門。塔內中心有大石柱,柱四面各有石佛像,繞柱一周為迴廊。塔檐用五層石條疊澀砌成,輪廓內凹。四門塔牆厚0.8米,塔心正中有每邊寬2.2來的石砌心柱,頂部與塔外牆之間由一十六根三角石樑構成塔室四周迴廊。整座塔頂重量全部由心柱承托,並連接塔牆,使塔整體穩定性能良好,不易造成損壞。最上須彌座四角置“蕉葉”,正中置覆缽和五重相輪及寶珠組成的塔剎,也全是石刻。塔總高15.04米。四門塔很重視輪廓和比例的推敲及繁簡對比,藝術價值較高。如檐下的內凹和屋面的優美凹曲給方正剛勁的石塔增加了柔曲的意味;塔門甚小,正確地顯示了塔的實際尺度;塔剎形象豐富,給全塔簡潔而質樸的風格增添了一些趣味。原四門塔屬於一處寺廟附近,但該寺廟在近代一場大火中基本焚毀,只剩下部分遺址。

建造年代


四門塔 風景圖
四門塔 風景圖
關於四門塔的建造年代,歷來眾說紛紜,有的認為是前秦皇始元年(351年)所建,有的認為東魏武定二年(544年)所建,1972年在對塔身進行大規模翻修時,才發現塔頂內有“大業七年造”(611年)的刻字,才解開這一千古之謎,確定塔的始建年代為隋代,這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塔。

名稱來源


四門塔的塔身通體由巨大的青石砌成,為一單層方形亭閣式石塔,平面為正方形,塔通高15.04米,塔身高6.6米,各邊寬7.4米,四面各開闢一個圓形拱門,故而俗稱“四門塔”。

建築結構


是目前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單層亭閣式石塔。四門塔呈平面四方形,用當地出產的大青石砌成,非常堅硬,一千多年來尚無風化侵蝕的情況。牆、門、柱、檐、石樑、拱板等外露處,全部採用幾何圖形做處理,使塔樸素中見大方,平面上有變化。由塔基、塔身、塔檐和寶頂組成,塔身上用石塊壘砌挑出五層作為塔四角攢尖的錐狀屋頂,上置石刻塔剎。
四門塔每面直觀,牆體素麵,除底部中央開闢拱券門外,無其它任何裝飾,保持著大面積的素白。在它之上立即就出現了五層疊檐,接著又是二十三層迭收石,收向剎部,兩收邊給人以層層台階而上之感,細密平行線同牆體素白形成極大疏密關係,使人視之既有對比又有統一,並且極大的突出了“門”的存在,強化了主體的“四門塔”。
塔內正中央有一個四方平台,平台上有一座方形塔心柱,塔心柱上方以十六塊三角形石樑和塔身相聯繫住塔頂。塔心柱四面各有一尊主佛像及左右二尊菩薩和弟子,目前剩下主佛。每尊佛像都是用整塊大理石雕刻而成。佛像皆螺發肉髻,顏面豐潤,細眉慈眼,隆鼻長耳,嘴角上揚,安詳恬靜。四佛各有名號,南面謂保生佛,北面渭微妙聲佛,東面謂阿閦佛,西面謂無量壽佛。塔內四尊佛像,南北兩尊,大體一致,東西兩尊大體相同。這些佛像雕刻細膩傳神、刀法流暢、文飾清晰,極富中國文化、藝術的審美精神,是珍貴的佛教藝術極品。
四門塔平面為正方形,心柱平而為正方形,外觀每面牆體同樣為正方形,這種方形、方正建築方法的設計,給人以穩健沉著、大方厚重之感。

歷史事件


千年佛首回歸

四門塔
四門塔
阿閦佛石雕佛像是我國隋代石刻造像代表作,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塔內東向阿閦佛曾有一段“失而復得”的傳奇故事。1997年3月7日夜,阿閦佛首被盜,當時大案震驚全國,經公安部門全力組織偵破,歷時兩年,終將河北省4名不法分子抓捕歸案,但佛首已流落境外。
2002年3月,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劉鳳君教授,接到台灣台北藝術大學林保堯教授電話,告知台北法鼓山文教基金會聖嚴法師的弟子,從國際拍賣市場購得一佛頭,聖嚴法師有意將佛頭贈回原處,做一功德善事。
經多次信函電傳往來,7月18日,劉鳳君教授及四門塔文管所劉繼文同往台灣,到法鼓山對佛頭進行鑒定。7月19日上午,劉教授對佛頭從時代特點、石質石材、雕刻技法、風化程度、尺寸大小等方面給予鑒定,確認是1997年四門塔內丟失的阿閦佛佛首。
台灣有關方面同意將佛首送回大陸后,山東省政府、市政府、省市文物、宗教、台辦等部門聯合辦公,多方努力協調,終於在12月17日由聖嚴法師來自護送,把佛首送至四門塔。經文物專家精心修復,完好如初地使阿閦佛身首合一。

發現舍利

“濟南四門塔是中國最早發現舍利的地方”——這是中新社2001年2月28日發表的消息。
中新社的報道說:“山東省濟南市四門塔風景區管理委員會今日在此間公布: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塔四門塔於一九七一年維修時即發現了舍利,比曾經轟動海內外的中國最早發現舍利子的西安法門寺早十四年。”“據當時文物專家鑒定,舍利銅函、石函分別被確認為國家一、二級文物。由於時值‘文革’期間的歷史原因,這一本應極具轟動效應的重大發現至今鮮為人知。”“為了使世人了解這段歷史和促進旅遊業的發展,四門塔風景區管委會決定將這一歷史公佈於世,並將舍利石函、舍利銅函、舍利的複製品在四門塔展出,供人們觀瞻。”

介紹


山東最早的寺院——神通寺:該寺初創時名曰朗公寺。創始人朗公(京兆人,俗姓李)和尚在當時統治者支持下,達到"上下諸院,十有餘所,長廊延袤,千有餘間,三度廢教,人無敢撤"之規模。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文帝楊堅敕令更名為神通寺。神通寺歷經1600多年,幾度興廢,至今尚保存下來眾多聞名中外的珍貴文物,如四門塔、龍虎塔、千佛崖造像、唐台基、墓塔林、歷代碑刻等,成為我們研究歷史文物、佛教文化、雕刻藝術、建築藝術的豐富的實物寶庫。其中四門塔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佛崖造像(含龍虎塔、九頂塔)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盛唐藝術奇葩——龍虎塔:因塔身雕有龍虎而得名,與四門塔隔谷相望,磚石結構,高10.8米,底座每邊長6.6米,方形。塔身由4塊石板築成,雕有四大天王、迦葉阿難、佛、菩薩、飛天、龍虎、雲、蓮花等。每面石板中央各開一寶珠券門,塔身內方形石柱上各雕盤龍、佛像、飛天等。整塊石板,有人物大小21尊、龍6條、虎頭2個、獸4個。塔檐用磚砌築,仿木結構重檐,檐下有雙跳華拱承托,上置覆蓮、項輪、寶頂為塔剎。龍虎塔整座建築造型優美、刻工精細、富麗堂皇,顯示了盛唐造型雕刻藝術之精華,為我國稀有古建築。
初唐佛教明珠——千佛崖造像:千佛崖位於神通寺遺址西北方向的白虎山山腰。摩崖高二十餘米,長60多米,有大小石窟一百多個,現存佛像200多尊,造像題記44則,是唐初60餘年內南平公主、駙馬爺、趙王李福、宅民、僧侶等為父母、兄妹、兒女"祈福"而造。造像中大多面相半圓適宜,眉清目秀。造型構思之巧,雕刻刀法之精,藝術造詣之高,為古今人士所稱道。
構築奇異唐代浮圖——九頂塔:位於靈鷲山九塔寺內,建於唐代,高13.3米,基呈八角形,單層磚塔,為水磨對縫砌築而成。檐疊澀向外挑出17層,又疊收進16層,基、身、檐均呈凹形曲線,異常柔和。塔的剎部結構處理奇異,在塔檐上端各隅角處,築有方形3層小塔8座,高2.84米,中央築有中心塔,高5.33米,形塔林式塔頂,故名九頂塔。塔身南面距地高3.1米處,辟一拱門,內為佛室,室內雕一佛工羅漢,並有殘存壁畫。該塔造型華美,國內罕見,日本出版《世界美術全集》稱該塔:"匠意縱橫,構築奇異,其它無能及"。
"古塔博物館"——墓塔林:墓塔林,也稱祖師林,在神通寺遺址西北方向,是自金朝以後歷代高僧的墓地,是金、元、明三代所遺留,現存墓塔46座,墓碑15通。此處墓塔根據塔身和塔頂形狀不同,可分成密檐式、闕式、幢式和亭閣式。這裡的墓塔造型各異,刻工精細,式樣繁多,可謂國內少有的古塔博物館。
氣勢恢宏的仿唐建——神通寺遺址博物館:1999年,歷城區人民政府投資500萬元人民幣,在神通寺遺址前,建設了仿唐建築群--神通寺遺址博物館。這組建築兩進院,有山門、中殿、後殿和前後院的東西廊房組成,佔地面積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室內展出了神通寺歷史沿革、文物介紹、發展變化、歷次維修等圖片資料和解放以來神通寺出土文物精品。這組建築構件宏大、主次分明、變化有致,體現了盛唐的建築特點,是齊魯第一家仿唐建築群。

實用信息


最佳旅遊時間
春夏秋三季是到四門塔的最好時節,春天正是桃梨花盛開的時節;夏天到這裡避暑,還可以嘗到各類山珍;秋季正是栗、桃、山楂豐收的時候。

交通信息


1.乘車路線:(1)無影山乘67路車至四門塔站,(途經路段:緯十二路、堤口路、無影山東路、無影山中路、濟濼路緯二路英雄山路、S103省道至柳埠。)票價3元)(2)青年橋乘坐88路至終點仲宮鎮,轉812路至四門塔站。
2.自駕車線路:濟南南外環上103國道,至柳埠鎮政府

景區修葺


齊魯晚報2011年4月18日訊(記者王光營)去南部山區遊玩,四門塔景區是不少市民的首選。日前,國家文物局已經批准了《四門塔、唐代台基等建築維修保護方案》,這標誌著四門塔在建成1400周年之際將再次進行大修。同時,《四門塔保護規劃》立項申請也被批准,千佛崖、龍虎塔等其它珍貴文物隨後也將進行搶救性保護。這也是自1973年以來,四門塔首次進行大規模修繕。
“今年將先對四門塔、唐代台基等建築進行維修,尤其是《四門塔保護規劃》立項的獲批,為開展四門塔的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了依據。”18日,四門塔景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年來,由於受自然侵蝕的影響,四門塔等珍貴文物出現多種嚴重問題。四門塔塔頂滲漏現象對建築本體和室內佛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千佛崖造像窟龕也出現了滲漏、崖體開裂,部分造像風化比較嚴重。龍虎塔塔身高浮雕風化較為嚴重,遺址部分護坡被雨水沖毀。
為此,四門塔管委會委託山東省文物科技保護中心編製了維修保護方案,並由省市文物局組織專家進行了論證,報請國家文物局,隨著方案的獲批,具體的維修實施工作隨即將會展開。
1963年,四門塔文物保管所成立,負責文物的日常保護管理工作,政府也先後組織了數次維修。四門塔最近一次維修是在1973年,在對四門塔進行“加固塔基、維修塔頂”的過程中發現了安置在塔內的舍利函及舍利,並和其它物證一起確定了四門塔的建築年代為隋朝大業七年。1975年,有關部門對龍虎塔進行了維修,1983年對千佛崖進行了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