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閻村鎮的結果 展開

閻村鎮

北京市房山區轄鎮

閻村鎮,北京市房山區下轄鎮,位於東經116°01'06″~116°07'49″,北緯39°40′08"~39°44'49"。地處房山區東部,東與西潞街道良鄉鎮連接,南與竇店鎮相鄰,西與城關鎮接壤,北與青龍湖鎮相鄰。鎮域面積48.5平方千米。

1956年,閻村鎮屬良鄉縣小董村鄉、大十三里鄉。1958年,屬良鄉縣大紫草塢鄉。1960年,屬周口店區良鄉人民公社大紫草塢管理區。1961年,屬房山縣紫草塢人民公社。1963年,設大紫草塢鄉。1968年,新鎮併入大紫草塢人民公社。1983年,公社改紫草塢鄉。1994年,紫草塢鄉改閆村鎮。2008年,更名閻村鎮。閻村鎮有人口有77621人(2020年)。截至2019年10月,閻村鎮下轄5個社區和2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閻村鎮紫園路9號。

2011年,閻村鎮工業總產值達到11.6億元,比上年增長6.4%,利潤總額1453萬元。財政總收入9897.4萬元,比上年增長13.9%,完成稅收30659.9萬元,比上年增長29.4%。

歷史沿革


民國五年(1916年),閻村鎮屬良鄉縣第八北區。
1950年,閻村鎮屬良鄉縣二區。
1956年,閻村鎮屬良鄉縣小董村鄉、大十三里鄉。
1958年,閻村鎮屬良鄉縣大紫草塢鄉。
1960年,閻村鎮屬周口店區良鄉人民公社大紫草塢管理區。
1961年,閻村鎮屬房山縣紫草塢人民公社。
1963年,設大紫草塢鄉。
1968年,新鎮併入大紫草塢人民公社。
1983年,公社改紫草塢鄉。
1994年,紫草塢鄉改閆村鎮。
2008年,更名閻村鎮。

地理

閻村鎮歷史悠久,從古代至新中國建立,鎮域大部原屬良鄉縣地,僅西部數村屬原房山縣。據史書記載,50萬年以前,鎮西南10餘公里處的周口店龍骨山一帶已有人類棲居;周初開始設置行政建制,鎮東南5公里的琉璃河所轄的董家林一帶成為燕國始封地的都城,古稱燕中都,此時閻村一帶隸屬之。元、明、清、中華民國直至新中國成立后的1958年3月期間房山、良鄉兩縣一直分置,閻村從屬良鄉。1949年後兩縣均屬河北省通縣專區。1958年3月兩縣同時划入北京市。同年,成立良鄉人民公社大紫草塢管理區,1961年改稱大紫草塢人民公社。1983年改大紫草塢人民公社為大紫草塢鄉。1995年撤銷大紫草塢鄉,成立閻村鎮。
鎮境大部原屬良鄉縣地,僅西部數村原屬房山區。1958年3月房山、良鄉二縣合併改名周口店區后統一區劃成鄉。同年成立良鄉人民公社為大紫塢管理區,1961年改稱大紫草塢人民公社。1960年1月撤銷周口店區,恢復房山縣建制后改屬房山縣。1983年改社稱鄉。1987年房山縣與燕山區合併建房山區,該鄉遂屬房山區。1995年撤銷大紫草塢鄉成立閻村鎮。2002年榮獲“首都文明鄉鎮”稱號。2005年閻村鎮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2006年被評為北京市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鎮,2007年閻村鎮被評為全國雙擁工作先進單位,2007年被確定為全國信息化示範鎮。
鎮域略呈東南——西北向的長方形,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處(公主墳西)海拔97.17米,最低點(肖庄)海拔41.39米。北部為低緩的嶺崗,中部多衝溝、土坎,西部為大石河河灘,多卵石,土層薄,東南部低平,溝谷交錯。崇青水庫西乾渠蜿蜒縱貫鎮域中部,大石河於鎮境西部自北南流,涉境河段10餘公里。年降雨量為600毫米,最高氣溫曾達43.5℃(1961年6月10日),最低氣溫-26℃(1966年2月22日),春多旱、多風。
平地宜發展農業,嶺崗適合發展林牧業。2007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達22.48億元,人均收入11700元,財政稅收1.79億元。
文教衛生事業發展較快。1949年前僅有幾所私塾學校,現有中學2所,小學6所。成人學校1所,中心幼兒園1所,中心幼兒園分園1所,合作辦雙語幼兒園1所。有中心衛生院1所,社區醫療服務站13個,各村皆有衛生室。2003年建成佔地80畝的文化體育廣場。22個村3個社區皆有文化大院和群眾體育健身器材,農村數字影院11個,各種文體協會組織13個。實現“四位”一體信息共享工程村村通。
鎮內古迹較多。較有名的是公主墳村永安公主(明成祖第五女)墓,張庄村清道光年間兩廣總督琦善墓,小董¬村唐開元年間銀青光祿大夫、瀛州別駕刺史蔡雄墓以及張庄村的唐槐和南梨園幾株4百年以上的國槐(其中有一株槐抱榆)等。
閻村鎮交通十分方便。京保公路、京石高速公路、環京城六環路、京周公路、大件路、良坨公路由東北而西南依次穿過鎮境,與鄰鎮皆有公路相通。京廣鐵路及其支線良陳鐵路分別穿越鎮境東南部和北部。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10月,閻村鎮下轄5個社區和2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閻村鎮紫園路9號。
社區梨園東里社區消防器材廠社區橋樑廠社區綠城社區萬紫嘉園社區
行政村大紫草塢村小紫草塢村前沿村后沿村張庄村
公主墳村北坊村南坊村吳庄村焦庄村
大董村小董村西墳村開古庄村南梨園村
二合庄村大十三里村小十三里村后十三里村肖庄村
元武屯村炒米店村——————
閻村鎮[北京市房山區轄鎮]
閻村鎮[北京市房山區轄鎮]
前沿村
明以前成村,明初為永豐里屯,永樂年間有涿州八戶閻姓人家來此定居,遂稱閻村(或為因村近沿溝而得名)。后村拆而為三,該村居南,因名前沿村。
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駐地前沿村,轄域面積1.13平方公里,有165戶,562人,均為漢族,姓氏以閻、楊、高、王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北鄰后沿村,西北1公里為小紫草塢、張庄,東南1.5公里是炒米店。村處平原,村址海拔約49米。產小麥、玉米、雜糧,產桃、犁等果品。
后沿村
明以前成村,原與前沿村為一個村,后離析出來,因該村居北,故名后沿村。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駐地后沿村,轄域面積0.79平方公里,有167戶,475人,均為漢族,姓氏以李、張、秦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南鄰前沿村,東鄰良鄉鎮東沿村,西北鄰張庄,西1公里為小紫草塢。村處平原,村址海拔約50米。產小麥、玉米、雜糧。
張庄村
清代成村,因清代道光間兩廣總督琦善死後葬此,護墳人姓馬,漸成村落,名馬家墳。后因張姓人家增多,更名為張庄。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駐地張庄村,轄張庄、北地2個自然村。轄域面積1.94平方公里,有330戶,1116人,均為漢族,姓氏以張、崔、馬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地處平原,東鄰良鄉鎮南上崗村,西鄰公主墳村,南鄰小紫草塢村,北鄰青龍湖鎮大馬村。張庄村址海拔約53米。產玉米、小麥、雜糧,產桃、梨等果品。
小紫草塢村
明代成村,因其南里許早有紫草塢(務)一村,且因村小人口少,而稱小紫草塢(務)。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駐地小紫草塢,轄域面積0.68平方公里,有152戶,396人,均為漢族,姓氏以劉、高、趙、楊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東北鄰張庄,東鄰前、后沿村,西北1.7公里是公主墳,西南2.7公里即吳庄。村處平原,村址海拔約50米。產小麥、玉米,產蘋果、杏、梨等果品。
大紫草塢村
遼已成村,初名紫草村,因地產中藥紫草而得名。后稱紫草務,亦作紫草塢(務是古代管理貿易和稅收的機構,宋遼時州縣多置“務”。塢乃土堡、小城,或指四面高中間低的谷地。故務、塢二字皆可為居民點之通名)。又為與其北小紫草塢相區別而有今稱。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駐地大紫草塢村。轄域面積1.82平方公里,有416戶,1164人,均為漢族,姓氏以王、李、馮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北1公里為小紫草塢,南2公里是南梨園,西1.5公里即大董村,東北1.5公里有前閻村。村處平原,地有溝坎,村址海拔約54米。產玉米、小麥、雜糧,產桃、杏、梨、山楂等果品。
公主墳村
明代成村,因永樂帝永安公主葬此,故名。又因風水好,別名金水窪。1983年設村委會,駐地公主墳村,轄域面積2.37平方公里,有389戶,987人,均為漢族,姓氏以張、李、趙、劉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北1公里為青龍湖鎮西莊戶,南1.7公里是吳庄,西南1.5公里即南坊和北坊,東南1.7公里至小紫草塢。村處嶺崗向平原過渡地帶,周圍是崗丘,中是小盆地。村址海拔約66米。產玉米、小麥,產柿子、紅棗等果品。
南坊村
清初成村,因居北坊南,故名南坊。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駐地南坊村,轄域面積1.26平方公里,有175戶,568人,有滿族、漢族,姓氏以張、陸、李、王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西北鄰北坊村,東南鄰吳庄村,東北1公里為公主墳,西南1公里是焦庄村。村處崗坡向平原過渡地帶,村址海拔約60米。產小麥、玉米,產蘋果、桃等果品。
北坊村
元以前成村。村名北坊,是與南坊相對而稱。為何以坊為村名,文獻無證。或因有工場作坊,或因的店鋪街市等等。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駐地北坊村,轄域面積4.98平方公里,有509戶,1483人,均為漢族,姓氏以駱、張、李、王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地處崗嶺河畔,北鄰新鎮街道辦事處,西近大石河,東南鄰南坊,東北2公里是公主墳。村址海拔約56米。產玉米、小麥,產蘋果、桃、山楂等果品。
吳庄村
明初成村,據傳於明代洪武年間有山西吳家莊人逃荒至此落戶,村以故鄉之名命名,原山西吳家莊屬何縣轄,無據可查,今省稱吳庄。村內無吳姓人家。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駐地吳庄村,轄域面積1.25平方公里,有240戶,780人,均為漢族,姓氏以董、鄭、殷、畢為主,先祖從山西遷此定居。位於房山區東部,西北鄰南坊,西南鄰焦庄,東南鄰小董村。村處平原,村址海拔約61米。產玉米、小麥。
焦庄村
明以前成村,因姓得名焦家莊,省稱焦庄。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駐地焦庄村,轄焦庄和小水河2個自然村,轄域面積2.44平方公里,有400戶,1259人,均為漢族,姓氏以李、於、王、崔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東鄰吳庄,西鄰大石河,南鄰大董村,北鄰北坊。村處平原,西近大石河。村址海拔約65米。產小麥、玉米、雜糧。
大董村
唐已成村,名董村,因姓得名。後分化為兩村,分別稱大、小董村。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駐地大董村,轄域面積3.69平方公里,有724戶,1980人,有滿族、漢族,姓氏以梁、皮、王、郭、賈、徐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西北1公里為焦庄,東北0.5公里為小董村,西南1公里即西墳,西至鄉界1.5公里。村處平原,大石河流經其西,崇青水庫西乾渠流經其東。村址海拔約59米。產玉米、小麥、雜糧,產桃、杏、山楂等果品。
小董村
明已成村,因村民系由大董村遷移而去,故相對而稱小董村。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駐地小董村,轄域面積1.32平方公里,有310戶,1048人,以漢族為主,肖姓為滿族,姓氏以肖、趙、張、陳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北鄰吳庄,西鄰大董村,東鄰大紫草塢。村處平原,但多溝坎。村址海拔約58米。產玉米、小麥、雜糧,產蘋果、紅果、梨等果品。
西墳村
清代成村,據傳因地有古墓得名。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駐地西墳村,轄域面積1.7平方公里,有170戶,570人,均為漢族,姓氏以李、周、孫、姜、潘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北隔京周公路與大董村為鄰,東南1公里開古庄,西0.5公里至鎮界。村處平原,村址海拔約60米。產玉米、小麥、雜糧。
開古庄村
金代成村,據傳因宋將孟良盜骨於此開棺驗屍而得名。“開棺庄”或“開骨庄”,后濫為今名。但根據史書記載清代作開各庄,開為姓氏,開古庄當因開各庄之訛。又該村俗稱李村,因李姓人家首先居此立村而得名。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駐地開古庄村,轄域面積2.7平方公里,有527戶,1570人,有滿族、漢族,姓氏以李、劉、張、王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西北1公里為西墳,東北1.5公里是南梨園,東南2公里為二合庄,西現南至分界為1.5公里和1公里。村處平原,地多溝坎,村址海拔約55米。產玉米、小麥、雜糧。
南梨園村
元以前成村,因村南有梨園,故名。1983年設立村民委員會,駐地南梨園村,轄南梨園、蔣溝2個自然村。轄域面積4.29平方公里,有725戶,2131人,均為漢族,姓氏以劉、李、王、陳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地處平原,東鄰炒米店村,西鄰開古庄村,南鄰二合庄村,北鄰大紫草塢村,南梨園村址海拔約50米。產玉米、小麥、雜糧,產梨、桃、杏等果品。村內有一巨槐,干徑1.3米,中生一榆,干徑0.75米,人稱“槐抱榆”。另有一株樹齡有4009年之久的國槐。
二合庄村
明代成村,原名分水嶺,因地處房山、良鄉二縣分界處,且地勢較高而得名。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將分屬南梨園大隊和小十三里大隊的二個庄合併為一,故名二合庄。1983年設立村民委員會,駐地二合庄村,轄域面積1.06平方公里,有146戶,411人,均為漢族,姓氏以路、李、董、尹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北1.5公里是南梨園,西北2公里為開古庄,東南2公里即小十三里,西南1.5公里至竇店鎮下坡店。村處平原,村址海拔約51米。產玉米、小麥。
小十三里村
遼以前成村,因與大十三里鄰近,故稱小十三里村。1983年設立村民委員會,駐地小十三里村,轄小十三里村、小十三里村墩台2個自然村。轄域面積2.37平方公里。有340戶,1200口人,有滿族、漢族,姓氏以張、郭、范、盧、李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地處平原,東臨107國道,西臨二合庄村,南臨竇店鎮七里店,北臨復興苗圃廠。小十三里村址海拔41米。產玉米、小麥、紅小豆、黃豆、桃、葡萄等農產品。2002年榮獲首都文明村稱號。
大十三里村
遼以前成村,因在原良鄉鎮西南十三里大道上而得名。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駐地大十三里村,轄域面積2.5平方公里,有568戶,1441人,均為漢族,姓氏以程、周、龍、陳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東北1.5公里是肖庄,西南1.5公里是小十三里,西隔京保公路與后十三里相鄰,東南隔京廣鐵路與劉丈相望。村處平原,夾居在京廣鐵路和京石公路之間。產玉米、小麥,產李子、杏等果品。
后十三里村
遼代成村,因原良鄉鎮至此為十三里路程,後為與大、小十三里村區別而名后十三里。1983年設立村民委員會,駐地后十三里村。轄域面積2.44平方公里,有321戶,960人,均為漢族,姓氏以侯、劉、張為主,先祖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北2.5公里為炒米店、元武屯,西南1.3公里是小十三里,西北2.5公里即南梨園,東與大十三里隔京石公路毗鄰。村處平原,但地多溝坎,村址海拔約42米。產玉米、小麥、雜糧,產桃、杏、李子、山楂等果品。
肖庄村
成村年代不晚於遼代。因姓得名蕭家莊,今省作肖庄。1983年設立村民委員會,駐地肖庄村,轄肖庄、肖庄墩台2個自然村。轄域面積3.43平方公里,有530戶,1660人,均為漢族,姓氏以劉、馬、王、宋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地處平原,東鄰官道,西鄰京保路,南鄰大十三里,北鄰良鄉衛星城,肖庄村址海拔約40米。產玉米、小麥。
元武屯村
明初於此建軍屯,名元武屯,村因以形成並得名。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駐地元武屯村,轄域面積1.61平方公里,有260戶,813人,均為漢族,姓氏以劉、李、田、張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北至良陳鐵路300米,西鄰炒米店,東2公里是大南關,東南1.5公里即肖庄。村處平原,村址海拔約45米。產小麥、玉米,1988年糧食總產43萬公斤。該村有明萬曆年間修建的娘娘廟一座,內有大鐘1口。村民吳會年於解放戰爭時獲“爆破能手”的稱號,劉紹基於抗美援朝中“一級戰鬥英雄”稱號。
明以前成村,因村有店鋪,以專賣米飯而知名,故稱炒米店,至今村民有吃炒米飯的習慣。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駐地炒米店村,轄炒米店街里、炒米店墩台、關道口和北地4個自然村,轄域面積2.72平方公里,有520戶,1435人,均為漢族,姓氏以閻、楊、陳、李、孫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東鄰元武屯,西鄰南梨園,南鄰后十三里,北鄰京周公路。村處平原,村址海拔約49米。產小麥、玉米,產杏、桃、紅果等果品。

地理環境


閻村鎮鎮域略呈東南——西北的長方形,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處(公主墳西)海拔97.17米,最低處(肖庄)海拔41.39米。北部為低緩的嶺崗,中部多衝溝、土坎,西部為大石河河灘,多卵石,土層薄,東南部低平,溝谷交錯。大石河於鎮境西部自西北南流,涉境河段10餘公里。年降水量為600毫米,最高氣溫曾達43.5度(1961年6月10日),最低氣溫-26度(1966年2月22日),春季多旱多風。
房山區轄鎮。位於區境東部。面積48平方千米,人口近5萬人。轄3個社區、2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紫園路10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處公主墳西海拔97.17米,最低處肖庄海拔41.39米。大石河於鎮境西部自西北南流。京石高速公路、六環路、京周路、京保路、良坨路、京廣鐵路過境。

位置境域

閻村鎮位於東經116°01'06″~116°07'49″,北緯39°40′08"~39°44'49"。地處房山區東部,東與西潞街道、良鄉鎮連接,南與竇店鎮相鄰,西與城關鎮接壤,北與青龍湖鎮相鄰。鎮域面積48.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閻村鎮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北部為低緩的嶺崗,中部多衝溝、土坎,西部為大石河河灘,多卵石,土層薄,東南部低平,溝谷交錯。境內最高點位於公主墳村西,海拔97.2米,最低點位於肖庄村,海拔41.4米。

氣候特徵

閻村鎮春季多旱多風,年降水量為600毫米,最高氣溫曾達43.5℃(1961年6月10日),最低氣溫-26℃(1966年2月22日)。

水文

閻村鎮鎮域內河道屬大清河水系,最大的河流為大石河,從北坊村至大董村流經境內北坊村、焦庄村、大董村、西墳村等村,長3千米,流域面積14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


截至2018年末,閻村鎮有戶籍人口有38074人。
2021年6月24日,北京市房山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發布,閻村鎮人口數為77621人。

經濟


農業

閻村鎮共有耕地面積11840畝,人均0.3畝。
2011年,閻村鎮農業總產值達到12900.8萬元。
2011年,閻村鎮生產糧食5819.1噸,人均146.8千克。主要經濟作物有梨、杏等。蔬菜播種面積3876畝,產量9175.7噸。
2011年,閻村鎮農機總動力31494千瓦。農民人均純收入16635元。

畜牧業

閻村鎮以豬、羊、牛飼養為主。
2011年,閻村鎮生豬出欄9882頭,年末存欄4348頭;羊出欄3571隻,年末存欄2818隻;肉牛出欄1410頭,年末存欄757頭。
2011年,閻村鎮生產牛奶289.4噸;鮮蛋520.7噸;畜牧業總產值5611.3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3.5%。

工業

閻村鎮主要以機械加工、服裝針織、包裝印刷、新醫藥為主導。
2011年,閻村鎮工業總產值達到11.6億元,比上年增長6.4%,利潤總額1453萬元。
2011年,閻村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家,職工874人。銷售收入達到億元以上的企業6家,10億元以上的3家;市級工業園區1個。

商業

2011年,閻村鎮共有商業網點2450個,職工15000人。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9.4億元,比上年增長16.7%。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1500萬元,比上年增長7.1%。出口總額0.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1%。

財政金融

2011年末,閻村鎮財政總收入9897.4萬元,比上年增長13.9%,完成稅收30659.9萬元,比上年增長29.4%。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1億元,增值稅12662萬元,企業所得稅4476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69%、57%。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閻村鎮共有幼兒園18所,在園幼兒1666人,專任教師127人;小學6所,在校生1775人,專任教師145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3所(含良鄉五中),在校生1832人,專任教師242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九年一貫制流動人口學校1所,在校生833人,專任教師22人;鎮級成人學校1所,村級成人學校23所,社區市民學校3所,年各類培訓1.5萬餘人次。
2011年,閻村鎮教育經費達5880萬元,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5720萬元。

文體事業

2011年末,閻村鎮共有文化藝術團體13個,創作了《輝煌媽媽》《請到閻村來》《小鎮寄情》《閻村,我美麗的家鄉》等6首MTV歌曲;各類藝術表演團體2個,演職人員50人,年演出50場次,觀眾達6000人次;電影放映單位22個,年放映1000場次,觀眾達8萬人次;文化站1個;公共圖書室23個,藏書5萬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30人。主要文化藝術團體有紫園藝術團、山茶花藝術團2個。
2011年末,閻村鎮共有體育場地30處,體育社團8個,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68人。每年定期舉辦的體育活動有全民運動會、羽毛球比賽、乒乓球比賽等。100%的城市社區和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60%。
2011年末,閻村鎮共有中央、北京等電視台的59個電視頻道在本地落戶,有線電視用戶1264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10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閻村鎮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2個,其中一級甲等衛生院1所,社區衛生服務站11所,村級衛生室10所;病床65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4張,固定資產總值997.9萬元。專業衛生人員99人,其中執業醫師31人,執業助理醫師9人,註冊護士21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人,平均每千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0.8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註冊護士0.4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4.7萬人次,住院手術121台次,出院病人292人次。
2011年,閻村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19.8/10萬,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23733人;孕產婦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均為0。

社會保障

2011年,閻村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2戶,人數32人,發放低保金20.2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15戶,人數413人,發放低保金167.2萬元;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7人,分散供養17人。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37人。有敬老院1所,殘疾人溫馨家園1個,殘疾人職業康復站1個,愛心超市1個,22村和3個社區都建有社區服務站,老年人(殘疾人)日間照料站18個,老年人(殘疾人)餐桌4個。
2011年,閻村鎮新增就業人員904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337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152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0288人,無保障人員領取福利養老金3290人,領取城鄉居民養老金1422人。
2011年,閻村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23733人;孕產婦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均為0。

基礎設施

2011年末,閻村鎮有自來水廠1座,鋪設幹線水管43.2千米,生產能力1140噸/日,年生活用水30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100%,年人均生活用水13.2噸。
2011年末,閻村鎮有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所)3座,主變壓器400台。綜合電壓合格率100%,供電可靠率100%。
2011年末,閻村鎮有供熱管道總長度14.9千米,供熱面積0.4平方千米,居民用戶2455戶,供熱普及率13.5%。
2011年末,閻村鎮有天然氣(煤氣)管線62千米,供(加)氣站4個,天然氣(煤氣)用戶6895戶,燃氣普及率為91.1%,月天然氣(煤氣)平均用量13萬立方米。
2011年末,閻村鎮有公園10個,公園面積4.8萬方米,園林綠地面積188.3公頃,綠化覆蓋率45.7%,人均綠地41.3平方米。

交通


閻村鎮鎮域內有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國道、京九鐵路過境。六環路、京周路、長周路、大件路、大竇路等8條市區級公路過境。鎮級公路總長6.9千米。有公交901路、917路等公交線路通往市區。
2017年12月30日,北京地鐵燕房線開通,在閻村鎮域內共設有閻村東站,紫草塢站和閻村站三站。

文化


文物古迹

鎮內古迹較多,有唐代墓葬群,如1982年大董村發現的唐貞元年間銀青光祿大夫、贏州別駕刺史、上柱國、申國公蔡雄墓及墓碑;有明朝永樂年間,朱棣皇帝第五個女兒永安公主葬於該鎮公主墳村北;有清道光年間兩廣總督琦善墓葬於張庄村;有清代黃氏佛保墓地;有唐代以前興建的娘娘廟遺址及唐槐和400年以上的國槐等。在大董村、南梨園、焦庄等地還出土了新石器時期至春秋戰國期間的石器、蛋殼陶及魚骨盆早期人類文化遺物,曾挖掘出宋金時期將軍頭盔、銅盆、金代石幢等文物。清末興起的義和團曾在這一帶與八國聯軍展開浴血作戰,英勇抗擊外國侵略者。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革命軍第29軍曾在這一帶屯軍駐紮,頑強抵抗日本侵略者。後來,這裡成為八路軍的抗日游擊區。20世紀五六十年代,此地又成為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院所在地,即“兩彈一星”發祥地。可以說,閻村曾是商賈雲集之地、鬧市之所、古今戰場。鎮內的文化歷史,文物古迹,都充滿神秘色彩。
綜述
閻村鎮鎮域內古迹較多,有唐代墓葬群,如1982年大董村發現的唐貞元年間銀青光祿大夫、贏州別駕刺史、上柱國、申國公蔡雄墓及墓碑;有明朝永樂年間,朱棣皇帝第五個女兒永安公主葬於該鎮公主墳村北;有清道光年間兩廣總督琦善墓葬於張庄村;有清代黃氏佛保墓地;有唐代以前興建的娘娘廟遺址及唐槐和400年以上的國槐等。在大董村、南梨園、焦庄等地還出土了新石器時期至春秋戰國期間的石器、蛋殼陶及魚骨盆早期人類文化遺物,曾挖掘出宋金時期將軍頭盔、銅盆、金代石幢等文物。義和團曾在這一帶與八國聯軍作戰,英勇抗擊外國侵略者。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革命軍第29軍曾在這一帶屯軍駐紮,頑強抵抗日本侵略者。後來該處成為八路軍的抗日游擊區。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此地又成為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院所在地。
永安公主墓
永安公主墓坐落在北京西南房山區閻村鎮公主墳村,墓依山而建,山名曰“佛仙山”。原有高大的墳冢,為磚石結構,坐北朝南,前有享殿和牌樓,周圍種植大片松柏樹,墓曾多次被人盜掘毀壞,破壞嚴重,墓內結構及陪葬物品不明,只出土了墓誌、石虎一隻以及部分明代方磚。《永安公主墓誌》為漢白玉質,由兩塊組成,接近長方形。墓誌蓋正面雙勾楷書豎刻大字兩行“永安公主之墓”六個大字;第二塊鐫刻墓主生平,碑文小字楷書豎行款式,共11行,滿行28字,其中有7字漫漶不清,共224字。兩塊石碑大小相同,均長0.93米,寬0.62米。厚0.13米。
2013年春,公主墳村委會將本村保護多年的明代永安公主墓誌銘石碑,正式移交靜安墓園管理處進行保管。靜安墓園管理處報請民政局批准,於2014年6月,重新修建了公主亭。
閻村鎮
閻村鎮
元武屯娘娘廟
元武屯三聖庵創建於明代,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重修。坐北朝南,面積約200平方米。現存前後兩殿:前殿面闊3間10.5米,進深三間9.9米,為側坐觀音殿;後殿為娘娘廟,面闊五間16.4米,進深一間6.3米。庵內存鐵鐘一口。建築破壞嚴重。
閻村鎮
閻村鎮
地名由來
閻村鎮明初為永豐里屯,永樂年間有涿州八戶閻姓人家來此定居,遂稱閻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