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維生素C缺乏症

嬰幼兒維生素C缺乏症

維生素C缺乏症又稱壞血病;是由於人體長期缺乏維生素C(抗壞血酸)所引起的出血傾向及骨骼病變的疾病。本病多見於嬰幼兒。

簡介


維生素C為水溶性,人體自身不能合成,需由食物供給,維生素C廣泛存在於新鮮水果和綠葉蔬菜中。烹調時加熱、遇鹼或金屬,易被氧化分解失去活性。蔬菜切碎、浸泡、擠壓、腌制,也致維生素C損失。母乳中維生素C含量與乳母膳食有關(正常含4~6mg/d1),一般可滿足嬰兒生理需要。穀類及牛乳中含量極少,經煮沸后則大多被破壞。

病理生理


維生素C主要功能是起還原劑作用及參與重要的羥化反應。最重要的是對脯氨酸的羥化作用,能促進脯氨酸轉變為羥脯氨酸,後者對膠原合成起重要作用。當維生素C缺乏時,膠原合成障礙,引起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發生出血現象,並阻礙骨化過程,使成骨細胞不能形成正常骨樣組織,軟骨內骨化障礙。因鈣鹽在基質內沉著不受影響,致臨時鈣化帶增厚,而骨骺端骨質脆弱,易發生干骺脫位或分離,而骨質吸收繼續進行,因而出現普遍性骨質疏鬆與萎縮。此外,牙骨基質形成障礙,牙質發育不良,且易鬆動、脫落。
維生素C可使三價鐵還原為二價鐵,促進食物鐵的吸收和鐵蛋白的儲存。還可使葉酸還原為具有活性的四氫葉酸,促進紅細胞成熟和增殖,故維生素C缺乏時,易致貧血。
維生素C尚可促進機體應激能力和免疫功能。

病 因


1.攝入不足

乳母膳食長期缺乏維生素C,或以牛乳或單純穀類食物長期人工餵養,而未添加富含維生素C輔食的嬰兒,則易患本病。

2.吸收障礙

慢性消化功能紊亂,長期腹瀉等可致吸收減少。

3.需要量增加

嬰兒和早產兒生長發育快,需要量增多;患感染性疾病,嚴重創傷等消耗增多,需要量亦增加,若不及時補充,易引起缺乏。

臨床表現


多見於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母孕期攝入足量維生素C,則生后2~3個月嬰兒體內儲存的維生素C可供生理需要,若孕母患本病,則新生兒出生后即出現癥狀。

一般癥狀

維生素C缺乏約需3~4個月方出現癥狀。早期表現易激惹、厭食、體重不增、面色蒼白、倦怠無力,可伴低熱、嘔吐、腹瀉等,易感染或傷口不易癒合。

出血癥狀

常見長骨骨膜下、皮膚及粘膜出血,齒齦腫脹、出血,繼發感染局部可壞死。亦可有鼻衄、眼眶骨膜下出血可引起眼球突出。偶見消化道出血、血尿、關節腔內出血、甚至顱內出血

檢查診斷


具有典型癥狀。
體格檢查時,可在肋骨與肋軟骨交界處可有隆起,隆起之內有一定凹陷。
毛細血管脆性增加,血漿維生素C濃度降低,長骨X線檢查可助診斷。

治療


急性期應用維生素C肌注或靜注。癥狀改善後改口服,每日3次,共2~3周。具體用藥須由醫生確定。
注意其他維生素的補充。

預防與調理


母乳餵養。孕婦哺乳期應多食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菜、水果。
人工餵養者及時添加富含維生素C的輔食,如新鮮蔬菜、水果等,注意烹調方法,減少維生素C的損失。
骨骼病變明顯的患兒應安靜少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