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枏

周枏

周枏(1908--2004年4月15日),字叔廈,江蘇溧陽市人。中國羅馬法泰斗,被譽為當今中國法學界“羅馬法的活字典”。1928年中國公學大學部商科畢業,1931年在比利時魯汶大學獲政治外交碩士學位,1934年在該校獲法學博士學位。回國后先後任教於上海持志學院、湖南大學、暨南大學等,講授民商法和羅馬法。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西南政法學院華東政法學院、安徽大學和上海法學研究所講學,1980年任安徽大學民法學教授、研究生導師,直至1990年退休,主要著作有《羅馬法原論》(中國目前最權威的羅馬法著作)、《羅馬法提要》等。

人物經歷


1908年5月,他出生於江蘇溧陽歌歧中村,1922年從溧陽縣城裡的"乙科商業學校"畢業后考入無錫"公益工商中學"商科,1926年周枏考入中國公學大學部商科學習銀行會計。在校期間,周枏選修了商法,學習了"時效制度"和"共同海損"規則。---這是周枏第一次接觸到羅馬法的內容,但當時周枏還不知道這是羅馬法中的兩個制度。
1928年8月,經校長胡適和一些留學歸國教授等人幫助,周枏前往比利時魯汶大學學習羅馬法。由於他勤奮好學,1931年獲政治外交碩士學位。在校期間,他接受了比利時羅馬法權威第柏里埃教授教導,並於1934年通過該校的博士生入學考試。
1934年11月,早已回國在上海持志學院教授羅馬法的路式導學長來信邀周枏回國任教,周枏便踏上了歸國的旅程。從1935年開始,周枏開始了教書育人的佈道生涯。當時,上海持志學院的法律系設日、夜兩班,周枏講授日班和經濟政策,其學長路式導兼職講授夜班。在此期間,周枏用一年多時間寫成一部三十萬字左右的羅馬法講義,但因抗日戰爭爆發未能出版。1937年秋,應朋友湖南大學文學院院長李壽雍(英國留學生)電邀,周枏赴長沙執教,在湖南大學政治系講授民法概要、在經濟系講授商法。1938年春,因日本軍機襲擊,周枏被迫隨校西遷辰溪。1940年,第三戰區司令顧祝同為籌建江蘇大學,邀周枏任教。周枏便於1938年9月中旬到達武夷山。起初招入兩百多名流亡學生。因學校初辦,當時只有大學一年級,老師的課都很少,每人只上一門。周枏講授的是民法概要,每周三課時,餘下的時間則看書。經教務長范任提議,周枏發表了題為《羅馬法上幾個問題的研究》的論文。1942年春,日寇進犯浙東,武夷山已非安全之地,學院不得不準備內遷。周枏應邀去了福建長汀的廈門大學。長汀物質生活比較艱苦,學校圖書很少,書店更無專業書籍。周枏便電告徐鑄在桂林選購了一批法律圖書,託運來廈門,其中包括丘漢平先生所著《羅馬法》;陳朝壁先生所著《羅馬法原理》,解決了開課的問題。周枏作為系主任,在長汀講授羅馬法和民法總論。同年丘漢平先生因公從上海赴重慶,途經長汀,周枏邀請丘先生為法律系學生做了一次演講。秋季,陳朝壁先生應聘來廈門大學任教。這樣,當時中國南方3位主要研究羅馬法的學者先後於廈大相會了。抗戰勝利后,周枏又回到了上海,在暨南大學和上海法政學院繼續講授羅馬法,同時擔任暨南大學法學院院長,與中文教授錢鍾書先生相識。
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國民黨政權很快土崩瓦解。三次拒絕了國民黨的赴台邀請之後,周枏等一批法學家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上海解放那年,周枏就與同事結伴北上去新法學研究院學習了。1950年前後,周枏受到了一段短時間內的重視---在北京舉辦的"新法律研究"學習班上,他曾被任命為學習小組組長。但好景不長,在那個時候的中國特殊環境里,英美法系教育受到了巨大衝擊,作為舊法統的一部分的羅馬法教學,在這個時期被取締了。周枏也從一個羅馬法的泰斗變成"舊法人員",這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極有可能帶來滅頂之災。20世紀50年代中期,由於"身份"問題,周枏受到排擠,被放在最高法院西南分院工作。1958年,周枏帶領家人赴西寧工作。當時,青海師範學院對他承諾將建立法律系,但由於"左傾"思潮,不久后絕大多數高校的法學院停辦。就這樣,周枏被流放在師範學院的圖書館。在西北的那些艱苦日子裡,一家人吃的是青稞,出行要踩著兩寸厚的浮土,氣候乾燥讓他們鼻血流淌。禍不單行,"文革"前的"四清"運動中,周枏因把一些法文版的書籍放進了圖書館,被扣上了"宣傳資產階級言論"的帽子。紅衛兵來抄家時,周枏冒死把羅馬法的相關講義藏在麻袋裡,上面又堆起了破舊鞋帽,有學者說"沒有這些資料的保存,就沒有此後《羅馬法原論》的問世"。經歷了一次次批鬥后,周枏被下放"五七幹校"養馬。周枏的家人也深受牽連,他的子女(其子周一煊後來成為當代著名歷史學家)雖然成績優秀,卻被禁止報考外地大學。1965年9月27日,周枏結髮之妻因為生活嚴重不適,病逝於西寧。周枏忍受著這一切。當時在中國幾乎無人知道,一個法學大師在偏遠一隅空耗著人生本該開花結果的黃金階段,直到進入垂垂暮年。
20世紀70年代後期,周枏的好友錢鍾書被平反、其作品《圍城》開始引起人們關注時,已回上海賦閑的周枏仍因無單位收留而四處尋求生計。1979年後,相繼應邀在西南政法學院、華東政法學院安徽大學和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講學。1980年,安徽大學聘請周枏任教授,在法律系講授民法,他被公認為是安大法學院的奠基人之一。這一時期的周枏在全國率先恢複試講羅馬法,並鉛印提要,后經擴充整理為《羅馬法提要》一書。同時,參加了新中國第一部《法學詞典》和《中國大百科全書·法學》的編輯工作,發表了《羅馬<十二表法>譯評》等文章)。1983年,司法部與安徽大學法律系合辦了羅馬法師資進修班,由周枏教授主講羅馬法。一顆火星燃亮一片,當時參加進修班的中南政法學院、吉林大學、西南政法學院等高校的十幾位教師,他們後來都成為各自大學的羅馬法專家。在講授中,周枏和同學們一起,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羅馬法作了比較全面、系統、深入地探討,遇到疑難問題,就查對資料,共同商榷,予以解決。周枏知道時間對於他已經不多了,他拼盡老命,為這個並不曾厚待他的世間留下他的專長。他對工作的執著令人驚嘆,在進修班講課時,他因病沒法行走,就讓學生抬他去上課。他的關愛滲透到每個學生的心裡,雖然生活拮据,卻從不收取學生的一分錢饋贈。周枏淡泊名利,在這段時間從沒擔任過任何社會職務。在羅馬法培訓班結束時,同學們倡議將周枏講課的錄音和筆記分工整理出書,期能拋磚引玉。1987年,安徽大學將該稿報經審批,列入中國國家教委1988-1992年度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定名為《羅馬法原論》。(該書作為周枏一生學術的結晶,於1994年6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96年4月第2次印刷;2001年2月第3次印刷。)1991年起,他才開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2年獲“上海市老有所為精英獎。”如此一位法學大家,長年就居住在上海南昌路一棟破舊的兩層小樓房。樓道陰暗,木質樓板年久失修,走上去吱吱作響,牆角到處是蜘蛛網。周枏就住在二樓一間十幾平方米的房子內。一台黑白電視,一個單開門冰箱,就是周枏的全部值錢家當。後來周枏先生又搬回了安徽女兒家,由於行動不便已坐上輪椅,而上海居所終年不見陽光,到女兒家也只是實現了在戶內晒晒太陽的願望。1994年,在北京召開的"羅馬法·中國法·中國民法的法典化"的國際研討會上,《羅馬法原論》被贈送給各國羅馬法專家進行交流,得到了專家們的好評。陳森編審撰寫《周著<羅馬法原論>評介》,朱學山教授撰寫《<羅馬法原論>給我們的啟迪》等文都對《羅馬法原論》給予肯定。退休后,周枏仍以八九十歲的高齡,撰寫了《<十二表法>中"私犯"規定的研究》等文;還參加了《民商法詞典》、《法學大辭典·羅馬法分科》、《英漢法律詞典》等的編纂工作。
然而對於生活條件的窘迫周枏卻從未放在心上,在他的《我與羅馬法》一書中,全面地介紹了自己九十多年的人生經歷尤其是學術之路,但對自己經歷的苦難與不公以及生活境遇的困窘幾乎隻字未提。他的學生史際春說,"周老的最大特點,也是他們這代人的某種共同特點,就是基礎深、功底厚,學貫中西,但不浮躁、不張揚,甘願踏實做事,往往因為查實一個概念、一件事,可以查閱幾十本書,在書齋里泡上幾天甚至幾個星期。"1997年,時屆89歲的周枏開始參與《英美法詞典》的校訂。沒有報酬、不問署名,在此後的五年裡,周枏一直為詞典無償工作。"他的手已經顫抖,無法寫字,便讓第二任妻子黃友瑜把註解記錄下來。"當事者回憶說。2004年4月15日,一個陽光斜斜地打進窗框的午後,因呼吸道與腎病併發,周枏去世。
按照生前的囑託,他的遺體將捐獻給紅十字會,他的藏書將捐獻給安大等四所高校。還有幾天,就是他九十七歲的生日了。

參考文獻


周枏的人生,始自“古來稀”
周枏的人生,始自“古來稀”
1.吳晨光:“中國羅馬法泰斗周枏在寂寞中遠去” ,載《 南方周末》 2004年4月22日。
2.周枏:《羅馬法原論》(上下冊),商務印書館1994年6月第一版
3.周枏:《羅馬法提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4.《老兵不會死去,只會默默地消逝》 編輯:吳曉虹 2004-12-20 13:30:19 稿源:國際在線綜合 來源:南方周末
5.《中國"羅馬法的活字典"》 作者:陳夏紅 來源:南方周末
6.《周枏先生的《羅馬法原論》錯誤舉要 --以上冊為中心》 作者:徐國棟 原載網址:羅馬法教研室網站
7.《羅馬法原論》(上下冊)周枏著 商務印書館1994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