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9條詞條名為中山公園的結果 展開
中山公園
江蘇省江陰市中山公園
江陰中山公園位於江蘇省江陰市,前身為江蘇學政衙暑遺址公園,於2002年改為此名。整個景區佔地7.25公頃(7.25萬平方米),計108畝土地,分成學政文化區、生態休憩區、遊樂活動區等多個功能齊全的區域。
中山公園[江蘇省江陰市中山公園]
官署的前身可以上溯到北宋初年,那時稱萬春園,是一位孫姓人家的私家園林。明代初年朱元璋手下大將吳良鎮守江陰,則改建為吳侯官署。弘治年間,又建為巡撫行台。宋創萬春園,於萬壽山立萬壽亭,山下立狀元亭,建萬壽瓊樓數處,建存雪亭,賜閑堂遊園,墨華榭長廊,觀音殿[心經碑殿],有宋植千年紫藤,迄今1300餘載,仍綠葉蒼隆。
直至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學政衙署從宜興移建江陰,始稱“督學察院”。明代崇禎《江陰縣誌》曾記載:“督學察院,在縣治東,由首任學政王以寧,移文邑令許達道建造駐紮。北負萬壽山,西連雪浪湖,東界廣福寺,宏敞壯麗,稱江南官署之冠。”從明代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始建,至清代光緒三十二年(1905年)隨著科舉制度廢除,學政衙署裁撤,前後總共歷時292年。學政衙署先後為各朝政權駐地。明代改為“清和園”,僻建江蘇學政衙暑,樹碑坊,建頭門、儀門、龍門、大堂、左考棚考場,於龍門左右立鐘鼓亭,生員膳食宿舍等建築。
清代稱“季園”,到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的292年裡,明清兩代有124任學政大人在此地主持了江蘇八府三州的秀才考試,該園就成了學政衙署的後花園。學政王先謙監建雪浪湖,湖上架荷葉橋,湖中設噴泉,湖坡植林帶,湖旁建列軸亭,船亭,於萬壽山引水上山建山泉,山下依湖建一水上茶樓。
民國建博雅亭,為政府駐所,建中山紀念館,始更名中山公園。民國元年,孫中山視察江陰,園中建有“中山紀念塔”和“中山紀念堂”,就易名為“中山公園”。辛亥革命后,後花園更名壽山公園。辛亥革命勝利后的1912年10月,剛卸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先生,受袁世凱之命,擔任全國鐵路總辦的職務,來視察江陰黃山炮台,進城后又在桐梓堂發表演說,要求江陰人修建馬路,發展交通,引進文明,並號召“叫全國的文明從江陰發起”,一番話深深地鼓舞著江陰人民。為緬懷這位偉大的革命先驅者,江陰民眾選擇在公園的顯赫位置,重建了孫中山先生紀念塔,移建桐梓堂,豐富了景點的內涵。因為有了這段淵源,也就有了從1925年沿用至今的“中山公園”。
2002年,江陰市政府投資1億元將學政衙署遺址及其後面的中山公園擴建,更名為江蘇學政衙署遺址公園(即中山公園),於2003年1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改為開放式公園,是一座敞開式的、集市民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城市園林,增建多處建築,添設兒童遊樂場地,翻新中山紀念塔, 已經成為江陰市人氣最旺的“城市大客廳”。在整體規劃設計時,充分挖掘了歷史的文脈,遵循傳統和現代相融、東西方造園藝術相結合的理念,用現代科技手段演繹傳統文化,再現了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學政衙署包括後花園的部分景觀,從而創造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城市休閑的園林空間,使古代與現代兩大文化景區合二為一,成為現代都市中的一片綠洲。
新中山公園由學政歷史文化區、生態休憩區和遊樂活動區三大板塊組成,其中,學政歷史文化區最能體現江陰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江陰城市旅遊業的新的亮點,也是江陰城市文化旅遊的新品牌。
孫中山紀念塔
中山公園[江蘇省江陰市中山公園]
忠邦亭
中山公園[江蘇省江陰市中山公園]
心經碑
心經碑圖冊
心經碑,為唐代異僧道松所書,碑原嵌砌在乾明廣福禪寺彌勒殿大鐵佛神龕后牆壁間,於明萬曆年間毀於大火。宋志稱“觀音大士木榻下,有草書心經滿壁。”今碑為清嘉慶三年(1798)照摹本重刻。心經碑嵌砌在中山公園鐵佛寺壁間,由6塊長方形大青石拼組而成,通高2.87米,寬5.12米,上刻《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一卷,計279字,分13行堅刻,字體為狂草,筆走龍蛇,氣勢恢宏,結構嚴謹,字形多變。其中“多”字一撇長2.07米;“聲”字徑橫寬達55厘米,最細一筆寬僅1厘米,粗筆寬達7厘米;全文有6字一筆長度均超過2米。各字上下左右大小斜正,相互呼應,一氣呵成,書寫剛勁有力,字體雄健古怪,而又婉轉流暢;初看似反寫,實為正書,奇妙異常。該碑不僅書法藝術高超,而且鐫刻技法精湛,在光線折射下陰刻碑文卻讓人感受有浮雕立體之感,堪稱中國現存古代碑刻之最,為我國古代書法和鐫刻藝術之珍品。
千年紫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