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文徵明的結果 展開

文徵明

明代畫家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字征明。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為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鑒藏家。

文徵明曾學文於吳寬,學書法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生平九次參加鄉試均不中。嘉靖二年(1523年),以歲貢生參加吏部考試,被授予翰林院待詔之職。嘉靖五年(1526年),文徵明辭官歸鄉,專事創作。

文徵明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四絕”,其與沈周共創“吳派”。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在文學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二十,文徵明去世,享年九十。其弟子私謚貞獻。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文徽明作品
文徽明作品
明憲宗成化六年(1470年11月28日),文徵明出生在蘇州府長洲縣(今蘇州市)德慶橋西北曹家巷的一戶官宦人家。
成化十年(1474年),文徵明的父親文林擔任溫州永嘉知縣,母親祁氏攜文徵明兄弟前往文林赴任地;不久,祁氏攜徵明兄弟返蘇州故里。
成化十二年(1476年)五月二十七,母親祁氏去世,文徵明被撫養於里中外祖母家。
成化十三年(1477年),8歲的文徵明還不會說話,有人懷疑他是個白痴,但父親文林卻很看重他,認為他會大器晚成。
成化十六年(1480年),11歲的文徵明開始會說話,於是就讀外塾。
成化十八年(1482年),父親文林任博平知縣,文徵明隨行。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文林因為政績考核要前往京城,文徵明隨行;不久,文林補任為南京太僕寺丞,他請假返回蘇州故里,文徵明隨行;返回蘇州后,文徵明與唐寅、都穆結為朋友,並且開始跟從都穆學詩,與唐寅切磋畫法。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文林前往滁州(今安徽滁縣)任太僕寺丞,文徵明隨行,並開始跟隨父親的同僚太僕寺少卿呂㦂學詩。
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文徵明從安徽歸還蘇州,參加了鄉試,考中了長洲縣生員,但是因為歲試時字寫得太難看,被考官置為三等,應試不中;由此開始精研書法,刻意臨學。

書文同進

弘治二年(1489年),當時的學官很嚴厲,拘泥於文法,喜歡尋章摘句;文徵明雖然練習程式之文,但是心底里卻很是不願意學習。於是在間隙讀《左傳》《史記》《漢書》及古今文集,並與祝允明、都穆、唐寅提倡為古文辭;同年,開始跟隨沈周學畫。
弘治三年(1490年)春,前往滁州探望父親。
弘治四年(1491年),文徵明以同僚之子的身份跟從南京太僕寺少卿李應禎學習書法。
弘治五年(1492年),父親因健康原因歸家,文徵明跟隨歸家;同年,文徵明娶崑山吳愈第三女為妻。
弘治六年(1493年)秋,文徵明至江浦,遵從父命跟隨庄昶學習;同年冬,辭師歸家。
弘治七年(1494年),作七古長詩《題友婿王世貞勾勒竹》;同年,得到一古硯,取名“五星”,作詩以紀之。

屢試不第

弘治八年(1495年),文徵明在父親的引薦下開始跟隨吳寬學習古文;同年秋,第一次趕赴南京參加鄉試,沒有考中,不過認識了金陵顧璘、陳沂、王韋、徐霖;同年,畫了《金焦落照圖》。
弘治九年(1496年),文徵明為黃雲畫了《雲山卷》。
弘治十年(1497年),與徐禎卿、錢同愛、朱凱、張靈等交往同游。
弘治十一年(1498年),創作了《詠文信國事四首》詩,又畫了信國公(文天祥)像;四月,父親文林出任溫州知府,文徵明隨父親來到溫州,在溫州準備科舉考試。居住了四個月,至秋天,去應天(南京)參加鄉試,但沒有考中。
弘治十七年(1504年)春,沈周創作了十首《落花詩》,文徵明與徐禎卿有和作,沈周很歡喜而反和之;七月,文徵明第三次參加應天鄉試,沒有考中。
正德二年(1507年),哥哥文奎因事遇到麻煩,文徵明千方百計為兄長調和維護,滿一個月事情才得以成功化解;五月十一日,前往相城拜訪沈周,沈周讓他鉤撫無錫華氏收藏的《唐摹萬歲通天進帖》;同年秋,文徵明第四次參加應天鄉試,沒有考中。
正德五年(1510年)正月二十八,為朱承爵所藏的蘇軾父子帖題跋;同年,第五次參加應天鄉試,沒有考中。
正德八年(1513年)六月,用小楷抄錄了《鐵崖諸公花游倡和詩》並追和一首,贈與弟子王守;同年,第六次參加應天鄉試,沒有考中,順道至滁州拜訪叔父文森。
正德十一年(1516年)秋,第七次參加應天鄉試,沒有考中;重陽日,在唐寅家北園聚會,還作了詩。

短暫入仕

嘉靖元年(1522年)八月,第九次參加應天鄉試,依然沒有考中;同年,明世宗起用致仕的副都御史(實右都御史)林俊為刑部尚書,林俊經過蘇州時,邀文徵明去舟中相見。文徵明年輕時,與林俊見過面,而且時有書札來往,一敘談,林俊更加欣賞他,於是送信給工部尚書兼領蘇、松水利的李充嗣,請他向朝廷推薦文徵明。
嘉靖二年(1523年)春,文徵明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舉薦以貢生入京,二月二十四離家,四月十九至京師,經過吏部考核,被授予翰林院待詔的職位。期間參與了《武宗實錄》和《憲皇帝實錄》的編纂,並擔任皇帝侍講,雖然每年所受賞賜與一般學士、翰林一樣,但他並不滿意這項工作,連續申請辭職回歸故里。
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禮議”之爭,廷杖大臣134人,死者16人。文徵明因跌傷左臂未入朝,得以倖免;三月,王鏊去世,文徵明為其撰寫《太傅王文恪公傳》。
嘉靖四年(1525年),當時都崇尚通過科舉取得的功名。又有北方人同僚經常向文徵明索畫,往往被拒絕。於是有流言說:“文某應當去西殿當供奉,為什麼要在翰林院侮辱我們?”文徵明聽到后很不舒服,於是上疏請求辭官回家。奏疏下到吏部后,被扣下沒有上報。
文徵明的父親在溫州任知府時,結識了張璁,張璁得勢后示意要文徵明依附於他門下,文徵明不從。楊一清奉召入朝輔政,一日見到文徵明問道:“你不知令尊與我是朋友嗎?”文徵明嚴肅回答說:“家父離開我已三十餘年,從未有一字提到你,所以不知你與家父是朋友。”說得楊一清不覺臉紅,於是與張璁合謀力圖把文徵明調走。這樣,文徵明也更加頻繁地申請辭職,終於獲得了朝廷同意。嘉靖五年(1526年)十月十日,文徵明離開京城,因潞河冰封受阻。

執筆而逝

嘉靖六年(1527年)春,潞河開化,文徵明與黃佐一同乘舟南歸。到家后,建造了玉磬山房,並親手種了兩株梧桐於庭院中。此後在家以文墨自娛,不問世事。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作《思石湖》詩;三月十三日夜,給孫子文元發畫了《古木奇石圖》,又創作了《永錫難老圖》及詩給壽武英殿大學士徐階;五月十六,仿趙孟頫畫了《鵲華秋色圖卷》。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二月十六,用行書寫了《山居篇》及前後《赤壁賦》;四月十六,仿倪瓚作小幅,並畫了《雲山卷》;冬日,作《赤壁賦》書畫合卷,又畫了《水亭詩思圖》。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十六日,用行書寫了《張一川小傳》;二月二十,為御史嚴傑母書寫墓誌,沒有寫完就離開了人世,享年九十。其弟子私謚貞獻。

個人作品


著莆田集。《明史本傳、明史藝文志、文氏族譜續集、明畫錄、無聲詩史、丹青志、圖繪寶鑒續纂、名山藏、五雜俎、珊瑚網、四友齋業說、東圖玄覽、澹圃畫品、眉公祕笈、黃佐衡山文公墓誌銘、文嘉行略、書史會要、廣印人傳》

詩詞

滿江紅拂拭殘碑,敕飛字,依稀堪讀。慨當初,倚飛何重,後來何酷。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憐事去言難贖。最無端,堪恨又堪悲,風波獄。豈不念,封疆蹙?豈不念,徽欽辱?但徽欽既返,此身何屬?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復。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

主要成就


繪畫成就
文徵明26歲拜沈周為師,受沈周畫風影響甚大。但他並未專師一門,而是致力於趙孟頫、王蒙、吳鎮三家,自成一格。畫風呈粗、細兩種面貌。粗筆源自沈周、吳鎮,兼取趙孟頫古木竹石法,筆里蒼勁淋漓,又帶干筆皴擦和書法飛白,於粗簡中見層次和韻味;細筆取法趙孟頫與王蒙,布景繁密,較少空間縱深。造型規整,時見稜角和變形,用筆細密,稍帶生澀,於精熟中見稚拙。在臨摹和學習古代畫跡后,他的藝術風格得以創新。文徵明繪畫在用筆及風貌上雖然師從沈周,卻並未被沈周雄強剛健、粗獷張揚的畫風所籠罩,反而創造出秀麗、細潤、雅緻一路的山水。在蒼勁渾厚之餘而不失溫潤,筆墨沒有乾枯狂躁之弊,並運用許多書法的用筆來勾皴點染,表現力豐富節奏感很強。
而在用墨方面,文徵明也有許多創新之處。如他吸收了“雲林墨法”那種惜筆如金的精神,並借鑒了趙孟頫、黃子久的墨法,並使之與“雲林墨法”錯綜起來,形成其用筆精細、設色淡雅、構圖縝密、意境清幽的山水畫風格。這與他獨特的審美理念有很大關係。文徵明崇尚古意,特別是趙孟頫繪畫的古意,王蒙結構的繁密都被觸入到自己的山水畫中。其山水畫有青綠山水、細筆本色畫、粗筆山水、仿古山水等風格,反映出其轉益多師、面目眾多的特色。其中細筆山水最能代表文徵明自己的山水畫面貌,是他的本色畫。如在《古木蒼煙圖》 中,近景淺渚坡石之上寫古木六株,盡顯荒疏古寂之氣,頗似倪雲林的《六君子圖》 ;一水相隔的中景坡石之上,幾間房屋掩映在樹叢之中,似隱士之居所;遠景繪石山、飛泉。幾筆重墨點出石山上不多的草木,山體結構的處理、用筆,似又對黃大痴有所取法。全圖文徵明用渴筆、淡里繪製,筆墨在疏中求密,畫面上看似簡疏的筆法,卻包含了多重的復筆勾皴,松秀沉穩、淡定自然。其畫皴擦多於渲染,於干淡簡練中透出腴潤,給人以空寂蒼茫、冷逸出塵之感。
文徵明的繪畫題材為山水、蘭竹、人物、花卉諸科,尤精山水。並一專多能,青綠,亦能水墨,能工筆,亦能寫意。其創作題材,多表現文人雅士閑情逸趣。在文徵明的山水畫中,最為人們稱頌的是青綠山水畫,能入神妙之境。但他的“粗文”與“細文”的墨筆山水也不容忽視。其“細筆”一路的畫法受“元四家”及沈周的影響較大,其中當以《綠蔭長話圖》軸為“細文”的代表傑作。起手處綠蔭下坐二人對話,其上於岩壑中夾道蜿蜒曲折而通向深處,夾道兩旁山重巒復,杉柏聳立,一水自深處流出。構圖縝密深邃,氣勢緩綽寬暢。此外,還有如《真賞齋圖》《惠山茶會圖》《東園圖》《影翠軒圖》等畫作,作品中用筆精緻,色墨相得益彰,書卷氣很濃,古意盎然。他的山水畫將人物與山水有機結合起來,突出表現一種文人超然物外的境界與風骨,而且筆墨精勁。這是文徵明山水畫的一大特色。如《溪橋策杖圖》中,以水墨畫古木溪橋,筆墨粗簡勁挺,氣勢磅礴,且不失古雅,為晚年“粗文”風格作品。
在人物畫方面,他的人物畫不畫任何配景,反映了文徵明的美學思想。文徵明的審美意識中對“高古”“古意”特別講究。其人物畫並不刻意追求外在的形似,更注重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與精神,追求的是內在的神韻,格調高雅古樸,少有人企及。
在花鳥畫上文徵明也有傑出貢獻,自成一派。其花鳥畫水平並不遜於前人。他最喜歡畫蘭竹,並努力學習前代畫蘭竹名家,畫蘭竹几乎成癖。特別是文徵明的蘭竹仍大體上保持了元人的從容幽雅,筆畫飄逸而不縱肆,情感的表達也基本上是行草書筆意的抒發。《蘭竹圖》即是文徵明花鳥畫的代表作之一,此長卷寫幽蘭或與翠竹叢生,或與棘條相雜,或生於湖石之側,或長於流水之濱,或倒垂於懸崖,或招展於平地,千姿百態,神清骨秀。以淡墨寫蘭,濃墨寫竹,飛白勾石,細筆寫草,筆墨瀟灑,隨手成形,風姿綽約,筆意縱橫,神韻滿卷。《蘭竹圖》在筆墨、布局上所共同追求的是繁中求簡,亂中見整,熟中求生,寓巧於拙,平中見奇,形為物役而心趣隨之,足以澄人心神而發其志意也。他的花卉師從沈周,但工寫結合,有自己的特色。
文徵明在著色方面也是值得探究的,“元四家”都不太重視色彩,少數著色的作品也多是淺絳。文徵明不但重視應用和發展“元四家”的淺絳著色,而且還深研一般唐宋青綠山水的著色法。他把這種主要適應宮廷貴族趣味的富麗濃艷的著色法轉變為與文人情趣相一致的著色法,並在不少作品中又將二者“錯綜”到一起,於鮮麗中見清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具裝飾性、抒情味等特徵,從而奠定了“吳門畫派”的基本特色。
書法成就
文徵明在書法方面取得的成就在當時幾乎是無與倫比的。他行、草、隸、篆各體皆工。但在他的各體書中,最為人看重、藝術成就最高的是小楷。時有“小楷名動海內”之譽。他的小楷清勁秀雅,“深得智永筆法”。在他的小楷作品中《高士傳》《題趙魏公二帖》為早期作品,趙孟頫的影子比較多,體態略扁,起筆比較尖細。中期的小楷作品就帶有歐陽詢的影子了,如《右參政吳公墓誌銘》等,勁健中帶有板滯氣息。《歸去來辭》是文徵明82歲時所書的小楷,字僅稍大於粟,舒展自如,大有疏能走馬、密不通風之勢,且筆筆到家,挺勁遒逸,表現出高超的書法技藝。這也是師歐的小楷之作,屬於文徵明小楷書中的一種風貌。《離騷經》是文徵明83歲所做,已進入化境,毫無懈怠之筆。《前後赤壁賦》則是文徵明楷書的另一種風貌,更多地取法王羲之楷書筆意,是較常見的書法作品風格。這類作品,楷書端正方整、秀雅和勁、一絲不苟。他88歲時書的《小楷真賞齋銘並序》,依舊骨力勁健、楷法不懈,這在中國書法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文徵明的小楷雖然早、中、晚各階段略有不同,但卻反映了他一生都用功於小楷。
文徵明的行書大致可分兩大類風格:一是以王羲之《聖教序》筆意為主所寫的行書小品;一是以黃山谷筆意書寫的大行楷。文徵明崇尚黃庭堅的行書,在臨摹和領悟上下了很大功夫,最後學成黃庭堅的行書風格,到了幾乎可以亂真的地步。他在形成這兩大類風格之前,同樣經歷過博採階段,他不僅搜遍儘可能見到的王羲之法帖,還深入臨習過顏真卿的《爭座位》《祭侄文稿》《劉中使帖》《瀛州帖》,蘇東坡《前赤壁賦》(並為此以蘇體補書所缺三十六字)、黃山谷《經伏波神祠詩》《竹枝詞》以及米芾、趙孟頫等行書大家的墨跡。有時他也能像祝允明那樣,以蘇、黃、米等人的筆意書寫自己的詩文。當然他並未停留在這個階段,而是入後知出,對古法進行了揚棄,最後求得適合己性的自家筆法。
文徵明的草書除學二王以及智永小草之外,也學懷素、黃山谷的狂草。文徵明學黃山谷,不僅學他的字,還學他的書學思想。黃庭堅認為:“欲學草書,須精真書,知下筆向背,則識草法,草書不難工矣。”(《山谷題跋》卷五),文徵明也說:“古之善書者,必先楷法,漸至行草。最常見的還是前一類小草,且時常融入他的小行書中,狂草作品很少,僅見他分別作於43歲、50歲、51歲的三件作品。43歲應友囑作《東林避暑圖卷題詩》(現藏紐約美術館)以黃山谷行書、狂草及蘇體行書各書詩一首。其中狂草《上巳日獨行溪上有懷》十七行,體由山谷及狂素。50歲所作《草書卷》(現藏無錫博物館)則是學山谷狂草《竹枝詞》後有所得而擬其筆意所作。51歲所作《八月六日書事·秋懷七律詩合卷》(現藏上海博物館)則已脫去山谷狂草形骸,直逼懷素神意。此幅與以狂草見長的祝枝山相比,毫不遜色。
文徵明的隸書作品不多,但他頗為自得。主要學鍾繇梁鵠等。他有時以隸書作跋,如《跋范庵石湖詩卷》《跋康裡子山書李白詩》等;也常作四體千字文(正、草、隸、篆);有時以大字隸書作引首。他的大字隸書與小字隸書大異其趣。 此外,他曾集漢隸書寫《漢隸韻要》(祝允明校韻,國家圖書館藏),可見他於隸書用功之勤,推廣此體也不遺餘力。文徵明的隸書雖不是他最擅長的書體,卻也是明代隸書風格的典型,恐怕與此舉不無關係。文徵明的篆書與其他書體相比算是弱項。但在寫篆書風氣沉寂的明代,他的篆書仍是相當難得而珍貴的。由此可知文徵明不但詩文書畫皆絕,而且於書法一門亦篆隸正行草皆擅,比他的前輩師友吳、王、李、沈、祝等更多能於篆隸兩體。因此,他能繼祝允明之後主盟吳門書派。 
文學成就
文徵明傳世詩作有2000多首,就數量而言,在古代詩人中是比較突出的,然就其詩作的藝術成就來看,眾多評論家卻各有說法,其中許多人的評價不是很高。這主要是因為隱逸的風尚、與政治的距離和長期科舉的失利,使得文徵明詩歌不會展現出高漲的政治熱情和對天下、時局的充分關注,不會出現像前七子那樣以文學風氣去影響和改變國家、民族風貌的宏大理想,而呈現出“獨善其身”的特點。而閑適、安樂的市井生活,使得文徵明不可能像杜甫那樣從自身的苦難中衍生出更多的對底層貧苦百姓的關注和同情。而寬厚平和的個性,使得他連陶淵明“金剛怒目”式的勃發也沒有。正因為這些,文徵明的詩歌在文學史上始終處在一個地方性的才子詩歌的地位,而唐寅詩歌徹底的平直、俚俗和祝允明詩歌的古樸、深奧又顯得特點更為突出,文徵明就只能在他二人之後略為提及了。為人的“中庸”和“詩歌”的中庸,雖使得文徵明在詩歌上不能名噪一時,文學史上也不能舉足輕重,卻也並不能抹殺他詩歌的獨特美學價值和歷史意義。 
文徵明的詩文效法宋朝及唐朝中晚期,融合了數家所長,比如陸遊詩文的工整、蘇軾詩文的文人意趣、白居易詩文的高雅、柳宗元詩文的幽靜等。除此之外,還有文徵明個人的情趣融合於詩中,形成了“雅飭之中,時饒逸韻”的詩風,這些足夠證明了明中期文徵明在吳中詩壇的地位。 
詞曲
與詩相較,文徵明的詞數量不多,存世只有幾十首,卻涉及眾多詞牌,內容也有唱贈、詠物、即景抒懷等多方面。文徵明的詞與宋代和清代詞人的作品比起來不算突出,也缺乏明顯的特點與風格。他的詞整體溫婉纖巧,含蓄凝練,類似其詩作,卻也不乏雄渾豪邁、深刻大氣之作,在明代整體詞作較少、水平不高的環境下,還是比較突出的。尤其是他豐富的想像、精巧的構思加上準確、別緻的詞語,往往會使一首詞頓添顏色,讓人過目不忘。
文徵明的曲數量少,題材也僅限於閨情和詠物,由於距離普通勞動人民的生活比較遠,雖然用語通俗,但卻依然是文人士大夫之曲,只能以精巧的構思和準確的表述取勝,而無法表達更動人的情感,無法反映更廣闊和更深刻的內容。 
散文
文徵明的散文以文體分類,細分有26種之多,主要包括題跋、敘、書記、祭文、墓誌銘、小簡等,數量較少的則有輓詞、格言、合葬銘、疏、各種碑等。
(一)題跋:文徵明的題跋文辭簡練,用詞準確,他通過自己在書畫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渾厚造詣,寥寥數語便道出其特點、本質,並能展示出自己深刻、獨到的見解。這些題跋對於書畫研究和書畫歷史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二)書:文徵明的書中,最能反映出他對於文章、科舉和仕宦的觀點和看法,也最富有感情,最能體現文徵明文章的特點的是《上守谿先生書》《三學上陸冢宰書》《謝李宮保書》。在《上守谿先生書》中,文徵明從自己學文之路說起,他喜歡讀古書學古人,然而殘酷的科舉現實卻要他練習程式之文,而他的任性不為,卻使得他被人稱作“狂”或“迂”、“矯”。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制義文章做不好的他,其它文章卻寫得如有神助、眾人稱道。通過對這種極不合理現象的描述,文徵明含蓄地批判了科舉制度的不合理和它對真正有才之士的扼殺。在《三學上陸冢宰書》中,文徵明曆數了自八股取士制度建立以來,科舉和貢舉的變化,陳述了在科舉的利誘下很多文人“白首青衫,窮困潦倒”的凄慘景象,表達了對這些文人“可痛”結局的深深同情。在結尾處他懇切地希望陸公能恢復洪武舊制。當然面對科舉,這個已經定格、成形並且得到社會廣泛認同的人才選拔制度,文徵明雖有牢騷,但實際上還是肯定其作用的。在《謝李宮保書》中,文徵明以“薦士之難”為張本,陳述了在科舉制度健全的情況下,舉薦別人所需要的膽識、眼光和胸襟,字裡行間充滿對這位完成自己仕宦理想人士的欽佩和感謝。此文雖為書,但開頭絕無客套,直奔“薦士之難”的主題,旁徵博引,侃侃而談,語句流暢而有力,情感含蓄而真摯,頗有西漢文風。
(三)敘:文徵明的一些詩敘表現了他對詩文的見解和對某些人生事理的獨到闡發,如在《玄墓山探梅倡和詩敘》中,文章第一段描寫了玄墓山的風光,如其繪畫,重在寫意,寥寥幾句便點染勾勒出玄墓山清幽、秀美的景象,而四字一句,既簡潔有力,又古樸雅緻。在第二段中,文徵明沒有草草定論,而是通過蘇州名山和柳子厚的永、柳諸山,說明了山和人是相互依託、相互傳名的關係。態度辯證,見解深邃。文章夾敘夾議,既有辭采又含理趣。而在《晦庵詩話序》《重刊舊唐書敘》《何氏語林敘》等詩文敘中,文徵明均有不凡而獨到的見解。如《晦庵詩話序》 中,文徵明一針見血地指出,在朱熹的批註成為科考典範后,人們只重六經之理而忽視其它學養的社會通病。言詞沉痛、懇切,發人深省。
(四)記:與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張岱等人的山水作品相比,文徵明的山水遊記有這麼幾個特點:一是繁複、詳細的景物描寫。不管是《小石潭記》《醉翁亭記》還是《登泰山記》,它們的景物都通過了主觀情感的篩選和過濾,動筆之前,主題已經明確,而筆下景物則根據自己的情緒或詳或略。而文徵明的描述則非常客觀,他的記寫彷彿是一篇旅遊指南,不同景點不同特色,不偏不倚,一一道來,由讀者去體會選擇。二是全能視角的敘述方式。在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張岱等人的山水遊記中,景物是隨著作者的角度和位置而移動、變化的。而文徵明筆下的景色,看不到參與其中的觀者或遊人,這些景物以地理坐標的方式出現,往往用前、后、左、右等相對的概念來表明其位置。三是古拙、雅緻的語言文辭。
(五)行狀、祭文、墓誌銘:行狀是通過一個人一生中的重大事情,來凸顯其人的豐功偉績與高尚道德。但一個人一生所經之事何其多也,若非關係密切又怎麼能了解清楚?而篇幅所限,並不能事事陳述、詳加記錄,那取捨就格外體現智慧。《沈先生行狀》記錄的是沈周的一生大行。作為學生的文徵明對老師的了解可謂非常之深的。而他對老師一生重大事迹的選擇,也是出乎常人想像的。沈周詩、書、畫俱佳,又是吳中風雅前期的主盟人物,他的生平亮點應該燦若繁星,文徵明卻只選擇了四件事情。雖只突出記述了四件事,卻抓住了大行的根本讓讀者充分領略了沈周的聰明睿智、德行操守和博雅性情。
徐禎卿詩才橫溢,文徵明與他相交較晚,卻關係密切。他英年早逝后,文徵明親寫了《祭徐昌谷文》。整篇祭文,文辭整飭,情感真切,長歌當哭,讓人動容。
從數量上講,墓誌銘是文徵明書寫的這類文章當中最多的;而從質量上講,文徵明也是那個時代墓誌銘寫得最好的人之一。同寫行狀一樣,文徵明善於裁減紛繁事件,通過抓住其根本,去表現一個人的德行和風朗神俊的氣質。除此之外,他還善於通過一些交往的小事,去表現他們之間深厚的感情和友誼。
(六)小簡:文徵明的小簡共有81篇,均是他在不同時間給不同人士的簡訊。其中內容因事不同,或致謝、或邀請、或商議、或思念等不一而足。由於都是給親人或好友的,文徵明退去虛禮、客套,直接說事,言詞往往平白、通俗,而情感也更真實直露。
總的來說,文徵明的散文大都集中在序跋、書、記、行狀、墓銘、祭文、贊、頌、碑等應用文上,純粹的抒發個人情懷,表達個人思想的散文作品很少。由於他長期失利考場,不能仕宦而參與朝政,加上他個人追求自適、隱逸的情懷,使得他的文章很少展現對國家、民族的深刻關注和熱情,缺乏一種對“道統”的承載和宣揚。從單獨的每一篇應用文體的角度看,文徵明的書寫把它們推到了一個模範、標準的高度,但從一個大的總體的角度講,“缺乏深沉”卻使得文徵明的散文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不是很高,影響也不是很大。但如果超越文學的審美判斷和標準,從更大的範圍、更深的層面來看,那麼文徵明的散文對明代書畫的研究、明中期江南士人的研究甚至明代中期的社會研究都有著重大的、史料性的貢獻。 
鑒藏成就
作為明代蘇州鑒藏群體中的一員,文徵明的鑒藏水平得到了其後諸如何良俊、項元汴董其昌、張應文、錢謙益等人的普遍認可,這些給予文徵明很高評價的人也都是在明代富有收藏之人,而且都是可被稱之為賞鑒家者,因此文徵明在書畫鑒藏方而所擁有的威望,絲毫不下於其書畫創作的聲名。沈周和文徵明是吳門書畫創作的前後兩代宗師,在書畫鑒藏方面其實此二人也可以看作是前後相繼的兩個中心,他們雖然不具備吳寬、王鰲這類藏家的不凡政治地位,在財力方面更無法和華夏、項元汴這樣的富甲一方的人士相提並論,但長期的藝術創作實踐使得他們在書畫風格、印鑒款識、筆墨紙張等方面擁有更多的知識和實際操作經驗,而沈、文二人本身也是飽讀詩書的文人,同樣擁有深厚的文史修為,通古博今、熟知文獻掌故,而這一切也正是鑒藏書畫所必不可少的知識儲備。這也正是沈、文二人在鑒賞力方面被同時代和其後時代鑒藏家廣泛認可的原因所在。就鑒藏而言,文徵明比老師沈周著力更多,而他在鑒藏方面的全面性,應該說比沈周和明晚的董其昌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一點在他對於同時代許多藏家的影響中也可以看出。此外,文徵明涉獵的範圍可能更廣,他不僅關注古代作品的鑒藏,對於明朝許多書畫家之作品的鑒藏,他也深有研究。明代的鑒藏風氣中有對於“時玩”的重視,不少人以能夠收藏沈周作品為幸,在沈周去世之後,社會各方的人士,持沈周作品前來請文徵明鑒定的不在少數。至於他修《停雲館帖》,協助華夏修《真賞齋貼》,也都是開一代鑒藏風氣。文徵明對於書畫鑒藏史研究的真正意義,並非是庋集了多少實物藏品和財富,而是通過書畫鑒藏活動,把握了書畫作品流傳演變的脈絡,體味了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理解了古代書畫在風格、技法、流派方面的博大內涵。這一切,又都潛移默化地反映在他的創作以及他所引領的審美取捨之中。 

後世影響


文徵明像
其一,眾多文氏後裔與門生,匯成蔚為大觀的吳門書派,使文家筆法風靡江南,大有籠罩一代之盛。從周道振、張月尊同纂的《文徵明年譜》中所附《後裔表》與《及門表》來看,文氏後裔中有擅長文藝者及門生各達五十多人,其後裔則跨越明清兩代,門生中則有三十餘人兼善書法。在文徵明後裔中,文彭文嘉、文振孟等均非常傑出。文彭不僅書畫繼承家風,而且開創吳門印派,成為文人篆刻流派的開山之祖,這一時期文家筆意風靡江南。即使到明末董其昌將松江書風推至巔峰,吳門書派衰微之時,吳中一帶的文氏書風仍未被董氏取代。 
其二,對董其昌的影響。文徵明的書藝風靡江南,影響巨大,但吳門書派至明末卻日見衰微。而董其昌在此間崛起為一代大師。董其昌的聰明之處在於不師文徵明之跡,而師文徵明之心,師文徵明之徑——力追古人。董其昌在學書之初即以文徵明為參照與競爭的對象。參閱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可以了解董其昌的評論,研習過晉、唐、宋人法書名帖基本上也是文徵明所研習過的,此外董其昌常以己書與趙孟頫相比。這些正是文徵明的學習途徑。可見董其昌能在吳門書畫衰微之時異軍突起,文徵明對他的影響至關重要。 
其三,文氏書藝,遠播日本。文徵明生平立下三不應的規矩,即“宗藩、中貴、外國”三不應。文徵明書畫不肯應酬外國人,恐怕與他痛恨當時倭寇經常從海上來犯騷擾有關。儘管如此,他的書畫還是流傳海外,以日本的最多,並且以書法為甚。大概在清朝康熙年間,文徵明的書法在日本得到傳播。

人物評價


歷史評價

文徵明著色像
明代書法家吳寬:文征仲書畫為當代宗匠,用筆設色,錯綜古人,閑逸清俊,纖細奇絕,一洗丹青謬習。 
明散文家王世貞①《藝苑卮言》:待詔(文徵明)以小楷名海內,其所沾沾者隸耳,獨篆不輕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所書《千字文》四體,楷法絕精工,有《黃庭》《遺教》筆意,行體蒼潤,可稱玉版《聖教》,隸亦妙得《受禪》三昧,篆書斤斤陽冰門風,而楷有小法,可寶也。 ②《文先生傳》:先生好為詩,傅情而發,娟秀妍雅,出入柳柳州、白香山、蘇端明諸公。文取達意,時沿歐陽廬陵。 ③行筆仿蘇(蘇軾)、黃(黃庭堅)、米(米芾)及《聖教》,晚歲取《聖教》,損益之,加以蒼老,遂自成家。 
明代文學家王世懋:初名璧時,作小楷多偏鋒,太露芒穎,年九十時,猶作蠅頭書,人以為仙。然行筆未免澀強,其最稱合作者,以字行后五六十也。 
明代戲曲理論家何良俊:有見其《蘭亭圖》上寫《蘭亭序》,咄咄逼右軍。此言真乃一語中的。 
明代書畫家文嘉:隸書法鍾繇,獨步一世。公平生雅慕元趙文敏公,每事多師之。論者的公博學,詩、詞、文章、書、畫,雖與趙同,而出處純正,若或過之。 
明朝後期文學家王穉登:公之一身,山河靈淑,海胡之肆,懸黎結緣。發為文章,日星光焰……咀翠含香,冰霜齒頰。發為丹青,蓬萊石氣,千齡並秀,虎頭之技。 
明文學家謝在杭《五雜俎·卷七》:(歷朝)無真正楷書……至本朝文徵仲先生始極意結構,疏密勻稱,位置適宜。如八面觀音,色相具足。於書苑中亦蓋代之一人也。 
明代書法家項穆《書法雅言》:徵仲學比子昂,資甚不逮,筆氣生尖,殊乏蘊致,小楷一長,秀整而已。 
明朝後期書畫家董其昌:衡山精工古雅,有唐、宋名家風格,勝國畫手不足師矣。 
《明史》:①其為人和而介。②吳中自吳寬、王鏊以文章領袖館閣,一時名士沈周、祝允明輩與並馳騁,文風極盛。徵明及蔡羽、黃省曾、袁裹、皇甫沖兄弟稍後出。而征明主風雅數十年。 
清代詞人朱彝尊:先生人品第一,書畫次之。 
清代書法家翁方綱:予嘗見明初人手跡,每多深得趙書神致,實遙接周馳之後。明中葉,而猶未大變。宋、沈、詹、解雖自成格,而所津逮,無若吳興之綿遠。直至文衡出山,而江左字體,乃多用文家筆意,不僅趙體。 
清代畫家錢杜:文待詔畫法師趙松雪及梅花庵道人,而靈秀之氣自出腕下,往往有出範圍之作。 
清代書法家朱和羹《臨池心解》:明楷以文衡山為第一。 
清末民國鑒藏家斐景福:太史此作(《蘭亭修契圖卷》),年已八十有八,而魄力雄厚,設色奇麗,為唐宋所未有,真天人也。 
清末民國官員李祖年:文所書《離騷》《九歌》《七發》,則現在敝麓,皆小楷工整耳。 
中國近現代國畫家黃賓虹:①文衡山山水畫,近師沈石田,遠宗趙松雪,吳門學者奉為圭臬。世論其所作,以工緻勝。晚年略參梅道人法,筆墨淋漓,尤覺可喜。純而後肆,虛中有實,實固不易,非偶然得之耳。②翁覃溪特謂粗筆是其少作,老而愈精。今則於其磅礴沈厚之作,謂之粗文,得者尤深寶愛。藏其畫者,惟求簡筆為尤難也。 
故宮博物院書畫部副主任金運昌:文徵明人格高潔、愚直,好與文人互動的特性,在他的作品里都會有所體現,這也是他的作品被人喜歡的一大原因。 
評論家王進玉:文徵明八十歲時仍創作完成了代表畫作《古木寒泉圖》,八十五歲時仍能寫一手精美的蠅頭小楷。 
台北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助理研究員譚怡令:他既不是一個做官的人,也不是有錢的人,甚至賣畫為生;他的作品面貌非常多,非常有變化,臨習各家作品,但映出的永遠是沉穩、穩重的特色。

軼事典故


三不肯應
文徵明中年以後成為蘇州最熱門的畫家,求購其書畫者可謂踏破門坎,絡繹不絕。但文徵明有自己的規矩,“生平三不肯應”:一是不給藩王作畫,二是不給太監作畫,三是不給外夷作畫,秉持儒家正統士大夫的操守。 
人品高潔
文徵明素以人品高潔在文壇備受崇敬。禮部尚書嚴嵩,一次對工部尚書顧璘發牢騷,抱怨文徵明不回拜其他人也就罷了,我嚴嵩路過蘇州,怎麼也不過來拜望呢?顧璘應答很妙:“此所以為衡山(文徵明的號)也,若不看別人只看你,成得個文衡山嗎?” 
為人傳統
文徵明為人極為嚴謹傳統,既不善飲,又不近女色。唐寅有一次故意捉弄他,眾文士畫友相約在蘇州石湖蕩舟,喝到酒酣耳熱時,唐寅讓先藏在船艙中的妓女出來為文徵明敬酒。文大驚,忙要告辭,急得甚至要跳湖,眾人無法,只得另雇一條小船放他先走。 
義助朋友
文徵明雖獨善其身,卻無凌駕於人的道德優越感,所以他能和各種各樣的朋友和睦相處。“明四家”中的仇英出身卑微,原本是做漆匠的,畫得好但書法欠佳,文徵明知道他以畫為生,每次都欣然為其書題作跋,以便能賣出更好的價錢。 
偽作蓋章
文徵明畫名大,作偽者當然紛至,然而文徵明很寬厚。他和老師沈周一樣,從不打假,只要有人上門求鑒定,他一概說真,沒有鈐印的還幫忙蓋上。

家庭關係


關係姓名簡介
曾祖父文惠(1399年-1468年),文氏家族自杭遷吳第一人,並棄武業儒。
祖父文洪(1426年-1499年),字功大,號希素,成化元年舉人,十一年上禮部中乙榜,授淶水縣學教諭。其通易學,好吟詠,善詩文,著有《括囊集》、《文淶水遺文》
父親文林(1445年—1499年),字宗儒,自號衡山,又號交木。成化八年進士,授為永嘉知縣,改博平,后升任南京太僕寺丞,遷知溫州府。
母親祁守端工詩善畫,成化十二年(1476年)去世。
二叔文森(1462年-1525年),成化丁未進士,召拜浙江監察御史,以言事下詔獄,人謂其以“清白”,劉瑾擅權,用例致仕,后復起。著有《文中丞集》。
三叔文彬(1468年-1531年),賜同進士出身。能武善騎射,以年資貢禮部。好文藝,為文蒼老、奇氣奕奕。
哥哥文徵靜(1469年—1536年),讀書善筆札,生平氣義自勝,不為貴勢拙折,喜好交詩友書畫。
弟弟文室庶出,素行不謹,故字不載。
妻子吳氏崑山吳愈第三女。
岳父吳愈(1443年-1523年),字惟謙,晚號遁翁,官至河南參政,以詳審明察,獄無滯囚,不畏強梁著。
長子文彭(1498年—1573年)字壽承,號三橋,別號漁陽子、三橋居士、國子先生。以明經廷試第一,授秀水訓導。官國子監博士。工書畫,尤精篆刻,能詩,有《博士詩集》。
次子文嘉(1501年—1583年),字休承,號文水。文徵明。吳門派代表畫家。
三子文台(1504年—約1549年),字允承,號祝峰。
侄子文伯仁(1502年—1575年)明代畫家,字德承,號五峰、攝山長、葆生、攝山老農、五峰山人、五峰樵客。
孫子文元發(1529-1605年),號湘南。文彭子,善詩詞,官至河南衛輝府同知。
文元善(1554年—1589年)明代畫家。字子長,號虎丘。文嘉之子。幼承家學,書畫逼真其父。坦率好施。文元善擅畫龍,也繪作山水木石,殊多逸致。傳世作品有《墨龍圖》等。惜早逝,未竟其能。卒年三十六。王穉登銘其墓曰:“畫品第一,詩品第二。”
曾孫文從簡(1574年—1648年),明末畫家。字彥可,號枕煙老人。文元善之子。崇禎十三年(1640年)拔貢,入清後退居林下,以書畫自娛。傳世畫作有《長林徙倚圖》《鄭州風物圖》《瀟湘八景圖》《望雲圖》《松江高土圖》《江山平遠圖》《幡溪通興圖》《介石書院圖》《寒山寺圖》等。
文震孟(1574年—1636年),文元發子。少好學,擅長詩文。天啟二年中狀元,授翰林院編撰,后官至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為人剛正方直。
文震亨(1586年—1645年),字啟美,號木雞生。明代後期承繼家族藝文傳統的代表人物。著有《長物志》。
玄孫女文俶(1595年—1634年),明代女畫家。文從簡女,嫁趙靈均,與丈夫一同隱居。精於花草蟲蝶畫的創作,長於寫生,多畫幽花異卉、小蟲怪蝶,能曲肖物情,頗得生趣。有《花卉》冊、《萱石圖》等傳世。
師友
關係姓名簡介
老師吳寬(1436年-1504年),文徵明最早的文學老師之一。
沈周(1427年-1509年),是文徵明最早的繪畫啟蒙老師。
王鏊(1450年-1524年)官至武英殿大學士,是文徵明最為重要的導師之一。
李應禎(1431-1493),文徵明最早的書法老師。官南京太僕少卿。
好友祝允明(1460年—1526年),字希哲,自號枝山。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
唐寅(1470年-1524年),字伯虎,后改字子畏。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

後世紀念


墓地
文徵明墓
文徵明去世后葬於蘇州相城區元和鎮文陵村李家浜,墓坐東朝西,墓道東端的墳冢呈圓形。1984年,該墓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吳縣文物部門為便於集中保管,把在里口發現的石馬、石虎等放置在文徵明墓的墓道兩側,對墓地的雜草進行了清理,並修復了墳包。2003年5月,該墓被盜掘。2007年,江蘇省、相城區和街道共同出資49萬元再次維修。 
活動
2013年11月11日,“吳門畫派之文徵明特展”學術研討會在蘇州博物館舉行;11月12日開始,“衡山仰止——吳門畫派之文徵明特展”在蘇州博物館開展。 
2014年4月2日至6月末,台北故宮博物院推出“明四大家特展——文徵明”展覽,該院所藏70餘件文氏書畫面向公眾開放。 
2020年1月,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攜手日本台東區立書道博物館推出“文徵明及其時代”特展。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時間片名飾演者
1993年唐伯虎點秋香吳鎮宇
2000年金裝四大才子林家棟
2003年風流少年唐伯虎李曄
2010年《唐伯虎點秋香2之四大才子》周立波
2014年《江南四大才子》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