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如意金箍棒的結果 展開

如意金箍棒

《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兵器

如意金箍棒是神話小說《西遊記》中孫悟空所使用的兵器。

如意金箍棒原本就是兵器,是太上老君所煉製,“如意金箍棒”這個名字也是太上老君所取,並刻在棒身上,是最初的名字。

後來被大禹借走治水,才被大禹取了第二個名字“天河定底神珍鐵”。

出處


根據《西遊記》的記載,金箍棒似乎註定就是孫悟空的。孫悟空去東海龍王處索要兵器時得到的。書中第三回說道“我們這海藏中,那一塊天河底的神珍鐵,這幾日霞光艷艷,瑞氣騰騰,敢莫是該出現,遇此聖也?”“龍王果引導至海藏中間,忽見金光萬道。龍王指定道:“那放光的便是。”最初作為定海神珍的金箍棒“乃是一根鐵柱子,約有斗來粗,二丈有餘長”。

深意


“天河定底神珍鐵”原是太上老君的作品,后被大禹求得,治水時用做定江海淺深的一個定子,後為孫悟空所得,成為其打鬥的兵刃,又名“如意金箍棒”。
按書中所說實際應稱為“神珍”,“神針”一說是逐漸演化而來,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如意金箍棒
如意金箍棒
1、為孫悟空所得后,不用時變作繡花針大小;
2、大禹治水,將其插在海底,看起來如同“針插入”;
3、“針”同“珍”,且更為生動形象,但是屬於訛傳,尊重原著,宜寫作“珍”。

特點


孫悟空得到后,能隨心意隨意變化大小,而且似乎它只聽孫悟空的。在書中金箍棒被奪走過,但沒有任何其他神仙或者妖怪能夠讓金箍棒隨意變化。平時孫悟空將金箍棒變成繡花針大小,藏在耳內,臨敵時,從耳內取出,馬上變成碗口粗細的一根鐵棒。它還能隨身體大小變化而按比例改變大小,孫悟空變成昆蟲,金箍棒同樣還是能藏在耳內,而不會無法隨身攜帶。這也是取名“如意”金箍棒的含義。金箍棒的威力很大,連神仙都敵不過它。由於非常重,書中說“莫說拿!那塊鐵,挽著些兒就死,磕著些兒就亡,挨挨皮兒破,擦擦筋兒傷!”而且金箍棒還能被孫悟空隨意變化,變成其他的物體,或者很多的數量,而它本身的性質仍然保留。書中也說,“金箍棒是海中珍,變化飛騰能取勝”。孫悟空也說自己的棍子“打石頭如粉碎,撞生鐵也有痕”。

原型


昔,華夏神州水患年年,民不聊生;乃有禹帝治水,其時,為測江河深淺,取一鐵棒,可隨心長短,入江河湖海,深淺立現。
水患平定后,禹帝將此鐵丟入大海,取意海河永固;被東海龍君所得,供奉起來,稱為“定海神珍鐵”。俗語有云: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此鐵正是那架海金梁的具象化體現。
后,天產靈猴孫氏悟空道成歸山,龍宮借寶;神器應主,璀璨生光,正可謂寶劍英雄,相見恨晚。此後便一直伴隨這位齊天大聖美猴王,上鬧三十三天,下砸十八地獄。乃是神器榜上天下第一棒。
此物兩頭是兩個金箍,中間一段烏鐵,緊挨箍內,鐫刻著一行字:“如意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若要小時,盈盈不足一握;要大時,頃滿天地之間。
在《佛本行集經》卷十三《角術爭婚品》中描寫的凈飯王的弓和悉達太子施弓的情形以及對四周的震動,認為很像孫悟空取棒的故事情節。敦煌寫卷《廬山遠公話》中的一則故事提到樹神的等身鐵棒以及長叩三下,鬼神俱至的情節,認為是中國文學傳統中將鐵棒作為法器的先例,這二者的結合可能是金箍棒的原來摸樣。

論棒


棒是九轉鑌鐵煉,老君親手爐中煅。禹王求得號神珍,四海八河為定驗。
中間星斗暗鋪陳,兩頭箝裹黃金片。花紋密布鬼神驚,上造龍紋與鳳篆。
名號靈陽棒一條,深藏海藏人難見。成形變化要飛騰,飄爨五色霞光現。
老孫得道取歸山,無窮變化多經驗。時間要大瓮來粗,或小些微如鐵線。
粗如南嶽細如針,長短隨吾心意變。輕輕舉動彩雲生,亮亮飛騰如閃電。
攸攸冷氣逼人寒,條條殺霧空中現。降龍伏虎謹隨身,天涯海角都游遍。
曾將此棍鬧天宮,威風打散蟠桃宴。天王賭鬥未曾贏,哪吒對敵難交戰。
棍打諸神沒躲藏,天兵十萬都逃竄。雷霆眾將護靈霄,飛身打上通明殿。
掌朝天使盡皆驚,護駕仙卿俱攪亂。舉棒掀翻北斗宮,回首振開南極院。
金闕天皇見棍凶,特請如來與我見。兵家勝負自如然,困苦災危無可辨。
整整挨排五百年,虧了南海菩薩勸。大唐有個出家僧,對天發下洪誓願。
枉死城中度鬼魂,靈山會上求經卷。西方一路有妖魔,行動甚是不方便。
已知鐵棒世無雙,央我途中為侶伴。邪魔湯著赴幽冥,肉化紅塵骨化面。
處處妖精棒下亡,論萬成千無打算。上方擊壞鬥牛宮,下方壓損森羅殿。
天將曾將九曜追,地府打傷催命判。半空丟下振山川,勝如太歲新華劍。
全憑此棍保唐僧,天下妖魔都打遍!
毫無疑問,此物本不是兵器,僅僅是一件工具;完成使命之後,被深埋海藏,埋沒了幾千年。對於此物,雖然東海龍王敬之為上古之物。
到那玉華洲時,獅子精把師兄弟三件兵器都偷將去,要做什麼“慶功會”,把豬八戒那耙子奉若上寶,卻把金箍棒丟在一邊,也可以看出凡間大眾對於這件寶物的認知。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不外乎四個字:不識貨也。沙和尚和豬八戒的武器,均重“五千零四十八斤”,兩位在西行路上,也是一路誇著誇過來的,也確實均是天上地下,舉世無雙之寶,可能也是天庭高級將領才能擁有的標準裝備。猴子耍寶那會,三個小王子就問:“豬師、沙師之兵,俱隨身帶在衣下,即可取之。孫師為何自耳中取出?見風即長,何也?”無心一問,寶物與眾不同,便脫穎而出。
如意金箍棒
如意金箍棒
再看美猴王借寶。龍王奉叉,曰“三千六百斤”,猴子不要;奉戟,曰“七千二百斤”,猴子還不要,龍王已經傻了,因為這個等級的裝備,凡間千年也不得一件,就是他龍宮,也“委實”找不出更強的來。這猴子居然還看不在眼裡,這心比天高,眼光也比天還高啊。直到這時,才有那龍婆獻計,才請出這“天河鎮底的神珍”,這一萬三千五百斤、完全超越凡聖認知的超級神器。
可惜可喜,惜的是這樣一件罕世奇珍就這樣躺在海藏千百年,喜的是真主出世,終於可以重見天光,再創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來。就彷彿那千里馬卧槽,終遇伯樂也。

論猴


早期的金箍棒在於孫悟空,卻絕僅僅是一件遇神殺神,披荊斬棘的武器而已。金箍棒自從得之於孫悟空,幾乎是時刻未曾離身,久而久之,彷彿是猴子一體。被勾魂下地獄,酒醒之後,眼看不對,掣開棒子就打;丟在老君爐子里煉,七七難滿,出爐便掣出如意棒,打得那九曜星閉門閉戶,四天王無影無形。保了唐僧依然是野性難馴:抓小白龍,打;抓豬八戒,打;抓沙僧,不由分說,依然打。五庄觀,聽幾句罵,直接把鎮元子人蔘果樹砸了;打六賊,凡夫俗子也動那如意金箍;打白骨,惱到唐僧甚至把美猴王開除。這個時候的孫猴子,還稱不得“悟空”,金箍棒,也僅僅是一件浴血的“兇器”。
猴子第一次遭遇重大挫折,是遇到了太上老君思凡下界的青牛;“金箍棒”碰到了道家頂級大神器“金剛琢”,金箍棒遭遇重大對手,兩次被套走;可能也是美猴王自得寶物以來,第一次與寶物分離。
可至此以後,美猴王好殺之心卻日漸收斂。妖精還是妖精,打殺還需打殺,猴子還要保護唐僧。殺伐之事,卻更多的被豬八戒擔當。五十五回,寫八戒將蠍子精“一頓釘鈀,搗做一團爛醬”;六十四回,對樹精也是八戒“不論好歹,一頓釘鈀,三五長嘴,連拱帶築,把兩棵臘梅、丹桂、老杏、楓楊俱揮倒在地,果然那根下俱鮮血淋漓。那獃子索性一頓鈀,將松、柏、檜、竹一齊築倒”。特別是六十三回,龍婆被抓,“八戒道:‘正不饒你哩!’行者道:‘家無全犯。——我便饒你,只便要你長遠替我看塔。’”越接近靈山,孫悟空超凡之態越顯,去地府索寇員外之魂時,已經是“十代閻君拱手接,五方鬼判叩頭迎”,已經是“千株劍樹皆敧側,萬迭刀山盡坦平。枉死城中魑魅化,奈河橋下鬼超生。正是那神光一照如天赦,黑暗陰司處處明。”早先村俗乖張之氣全無,已是完全的聖態佛姿。
若照之前,管他妖精鬼怪,少不得猴子“一頓棒打”;那麼什麼使得猴子性格發生如此轉變?
先前,降黑熊怪之時,孫悟空請觀世音,便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機鋒;菩薩變化成妖精,猴子耍嘴:“還是妖精菩薩,還是菩薩妖精?”菩薩笑道:“悟空,菩薩妖精,總是一念。若論本來,皆屬無有。”
掣棒在手的美猴王,也許永遠都不會明白“菩薩妖精,只是一念”;正如屠刀在手,永不能成佛。機緣巧合下,金箍棒兩度遺失,終使猴子頓悟何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當“悟空”再度取回這“如意金箍棒”時,屠世刀已成救世杖,卻又合了“止戈為武”的無上真諦了。
每每有人喜歡談論,美猴王自立齊天之時是何等威風,棄道保佛之後又是何等窩囊。卻獨獨忽視了作者這段先揚后抑的良苦用心。作為一個天產的野猴,這是一個毫無顧忌,毫無心機的璞玉,縱然翻江倒海,終究不是棟樑才;縱然大鬧天宮,也只是個初世為人的畜生。他若真做了玉帝,哪裡還有清平海宇,祥和世世?擔起保護唐僧西取重任,悟空也開始了自己性格上的轉變和成熟,從無法無天,到敬師尊釋;從殺戮成性,到救苦救災。“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之後的悟空,心中已經有了掛礙,已經有心,必然也有了恐懼;掛礙的是師傅唐三藏,是取西經的重任,是那奪天地造化、與乾坤並久,日月同明的救世偉業。
但不置可否,“齊天大聖“總是那隻大鬧天宮、地府的妖猴,那個無拘無束的齊天大聖,那個神仙見了連叫”大聖“的孫悟空。就算那一腔的熱血已慢慢冷卻,他在我們的心中也依舊是那個個桀驁不馴,敢作敢當,不畏強權,無法無天的孫悟空。
用金箍棒護唐僧西天取經,一路上出生入死,制服無數妖魔鬼怪,為取經立下汗馬功勞的孫悟空。
如意金箍棒
如意金箍棒

其他信息


金箍棒是孫悟空克敵致勝的武器,又是《西遊記》中的重要道具。《西遊記》雲原系大禹治水時遺下的定海神針,但史籍未見有著錄,當是虛說。目前還沒有找到直接的金箍棒原型因子,但以下兩條材料可供參考:
1.《佛本行集經》卷十三《角術爭婚品》(下)記云:
悉達太子即便問言,此城內誰有好弓,堪我牽挽,禁我氣力䲁時凈飯王心懷歡喜,即報言:“有。”太子問言:“大王言有,今在何處䲁”王報太子:“汝之祖父名師子頰,彼有一弓見在天寺,常以香花供養之。然其彼弓,一切城內釋種眷屬乃至不能施張彼弓,況復牽挽?”太子語言:“大王速疾遣取弓來!”是使人將彼弓來,既至眾中,先持投於一切釋種諸童子輩。所執之者,不能施張,況復牽挽䲁其後次將付興摩呵那大臣。時彼大臣,儘其所有一切身力,不能施張彼弓之弦,況復牽挽䲁然後乃將奉進太子,太子執已安坐不搖,微用少力,不動身體,左手執弓,右手引弦,以指才挽而並作聲。彼聲遍滿迦毗羅城,城內所有一切人民悉皆恐怖,各各問言:“此是何聲䲁”
廬山遠公話2.敦煌寫卷《廬山遠公話》有這樣一段情節:遠公至廬山下結舍誦經,驚動山神,山神差人查問:
山神曰:“今日是阿誰當直䲁”有堅牢樹神……手中執一等身鐵棒,言云:“是某當直。”……樹神奉敕,便於西坡之上,長叩三聲,雲霧陡黯,應是山間鬼神,悉皆到來……直至天明,造得一寺,非常有異。
凈飯王的弓和悉達太子施弓的情形以及對四周的震動,很象孫悟空於龍官取定海神針一節;樹神的等身鐵棒以及長叩三下,鬼神俱至的情況,表明中國的文學傳統中,也有以鐵棒作為法物的先例。以這兩條材料對照,似乎就有點象是孫悟空的金箍棒了。

外形


兩頭由兩個金色金屬片箍住,中間是一段烏鐵(黑色),有星斗鋪陳;緊挨箍有鐫成的一行字:“如意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並有密布的花紋和龍紋鳳篆。
在東海時有斗來粗、二丈余長。后孫悟空將其調整為最適合自己的丈二長短、碗口粗細,平時則縮成繡花針藏在耳內。
浙版西遊記的金箍棒最符合原著,在平常所見的各種金箍棒的形象是一根兩頭各有一段金色的箍,中間為黑色的鐵棒。

影視形象


2018年曹榮指導電影《降妖伏魔之定海神針》中,敖犬(中國台灣)飾演如意金箍棒(定海神針)。

打死的妖怪


1.虎先鋒
3.九尾狐狸精
4.狐阿七
6.七個蜘蛛精
8.眾多小妖

金箍棒秘密


片。花紋密布鬼神驚,上造龍紋與鳳篆。”金箍棒因為兩頭鑲嵌金片這才有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那麼,什麼是鑌鐵?其實就是我們最常見的鋼。根據史書記載,鑌鐵最早出現在隋朝,大規模採用是在明代。相對於普通的鐵和青銅而言,鋼的硬度和耐腐蝕性都強得多,在古代是製造兵器的頂級材質,沒有任何材料能與之抗衡。
第三個秘密:金箍棒自如的變化
金箍棒能夠隨著主人的口訣變大變小已經不是秘密,並且它只認孫悟空這一個主人。不信你看:“時間要大瓮來粗,或小些微如鐵線。粗如南嶽細如針,長短隨吾心意變。”所以說“如意”這個稱號絕不是吹的。金箍棒要想變大,可以變成一座山;要想變小,可以變成繡花針。真可謂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或粗或細,完全隨著孫大聖的心意而變化。看到這裡,我們是不是想起一些什麼?對了,一個神奇的汽車種族,來到地球與邪惡威震天展開戰鬥,就是變形金剛。他們的本領和金箍棒完全有一拼,但是兩者差別也挺大,變形金剛是一個智慧種族,而金箍棒只是一個聽話的兵器罷了。在這裡我們要探討一個科學問題。金箍棒為何能夠自如變化?這說明它有記憶。如果沒有記憶,它變大之後就不會再變小,或者相反。那麼,世界上真的有會記憶的金屬嗎?答案是有!第一塊有記憶能力的金屬發現於1963年,是在美國海軍武器實驗室,發現者是一名叫W.J.比勒的科學家。而現在有記憶能力的金屬已經變成了一個大家族,並得到了廣泛應用。
第四個秘密:為何金箍棒放進耳朵里不掉出來
孫悟空經常將金箍棒變成繡花針大小,往耳朵里一扔,就空手走路,一點負擔都沒有。聰明的人肯定會產生疑問:“我們耳朵里爬進一個螞蟻都癢死了,孫大聖扔一個繡花針進去,難道不難受嗎?”這個問題問得好!其實我們可以繼續追問:“孫悟空把繡花針大小的金箍棒放進耳朵里,不怕扎破鼓膜變成聾子,或者搖頭晃腦的時候不怕掉出來丟失?”好,下面我們就解答這個問題,這就又涉及到了金箍棒材質和變形的問題。
第五個秘密:為何金箍棒要變成繡花針大小
看到這個問題,也許有人會認為這問題問得太簡單了,是孫悟空讓金箍棒變成繡花針大小了,還用說嗎?這個回答當然沒錯,那麼如果我再問一句:“為何孫悟空不讓金箍棒變成米粒大小,這樣放進耳朵不就更省地方?”傻眼了吧?就讓我來告訴大家答案吧。這個問題需要追溯到《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先生。吳承恩這麼寫絕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瞎編亂造,而是有著現實的基礎。提到繡花針,我們會想到唐朝詩人李白,小時候在湖邊看到一個老太太在磨鐵棒,領悟了一番人生大道理,這就是膾炙人口的“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出處,最早記載於南宋朱熹的弟子祝穆所著的地理學名作《方輿勝覽》裡面。朱熹是大教育家,編造個勵志故事小菜一碟。但是在道家很多著作裡面,也恰恰記載著同樣的故事,而李白也是一個道教徒,他的狂放不羈的詩仙形象直追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而遠古時代治水的大禹,在道教中被尊稱為水官尊神。這樣前後對照,金箍棒必須變成繡花針的原因就清楚了。吳承恩完全借用了“鐵杵磨成針”的故事,嫁接到了金箍棒上面,也充分說明了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