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家橋鄉

河南省安陽市安陽縣轄鎮

崔家橋鄉位於安陽東北部平原地區,距縣政府所在地12公里。鄉域東西長17華里,南北寬12華里,總面積65平方公里。東、南、西、北四面與本縣永和、白壁、韓陵及河北省臨漳縣的韓村、孫陶、柳園等6個鄉鎮為鄰。

歷史沿革


崔家橋鄉
崔家橋鄉
1958年建崔家橋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55.6平方千米,人口4.6萬,轄中艾亭、石艾亭、恭庄、西曹馬、東曹馬、康宋村、韓宋村、李宋村、段宋村、蘇宋村、郭宋村、路宋村、宋村屯、高村、李辛庄、楊辛庄、和邵庄、雙塔、琚庄、隆化、趙馬房、路馬房、郭家廟、魏村、西沙河岸、牛庄、施庄、申庄、郜庄、安陽屯、何林村、灘里、常庄、冀庄、胡庄、翟庄、王彥、五里屯、程村、后艾序、沙堆、南街、北街、東庄44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耕地面積37258公頃。

行政區劃


全鄉轄44個行政村,64個自然村。
所轄村莊
行政村南街中艾亭石艾亭薛庄西曹馬東曹馬康宋韓宋李宋段宋蘇宋郭宋路宋宋村屯李辛庄楊辛庄和邵庄雙塔鋸庄隆化趙馬房
路馬房郭廟牛庄施庄沙岸申庄郜庄安陽屯灘里常庄冀庄胡庄翟庄王彥五里屯后艾亭沙堆東庄北街
代碼410522209:
~200  南街村
~201  中艾亭村
 ~202  石艾亭村
 ~203  薛庄村
 ~204西曹馬村
 ~205東曹馬村
 ~206康宋村
 ~207韓宋村
~208李宋村
~209段宋村
~210蘇宋村
~211郭宋村
~212路宋村
~213宋村屯村
~214高村
~215李辛庄村
 ~216楊辛庄村
 ~217和邵庄村
~218雙塔村
~219鋸庄村
~220隆化村
~221趙馬房村
~222路馬房村
 ~223未村
~224郭廟村
 ~225牛庄村
 ~226施庄村
~227沙岸村
~228申庄村
~229郜庄村
~230安陽屯村
 ~231灘里村
~232何村
~233常庄村
~234冀庄村
~235胡庄村
~236翟庄村
~237王彥村
~238五里屯村
 ~239程村
 ~240后艾亭村
~241沙堆村
~242東庄村
 ~243北街村

人口民族


人口5萬人,黨員1177人。

經濟


農業發展

小麥田
小麥田
崔家橋鄉位於安陽。崔家橋鄉是個傳統農業鄉。
農作物
主要有小麥玉米棉花穀子大豆花生紅薯等,其中曹馬芝麻糖、安陽屯山藥為傳統名特產品。近年來,我鄉本著“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指導思想,以創建特色鄉為契機,狠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瓜果蔬菜和食用菌兩大主要產業,促進了種植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的增長。

經濟作物

2000年,全鄉瓜果生產種植面積1.7萬多畝,其中:以西瓜冬瓜甜瓜大套種為主的瓜果面積1萬多畝,西紅柿面積5000多畝,洋蔥土豆豆角等其它蔬菜面積2000多畝。經濟作物種植面積7500畝,其中:紅薯4000多畝,豆類2000多畝,花生500多畝。在食用菌生產上,穩定平菇生產2000棟,發展22孢菇35棟,創產值近千萬元。2000年,全鄉農業總產值達到9000萬元,人均純收入2000餘元。

鄉鎮企業

崔家橋鄉
崔家橋鄉
在強化農業生產的同時,崔家橋鄉大力發展鄉鎮鄉鎮企業,2000年,全鄉企業達到65個,職工總數4545人,企業總產值達1.48億元,上繳利稅70多萬元,行業涉及造紙、汽車、預製、軋鋼、制磚、塑料製造、糧食加工等,特色企業有安陽縣萬通塑化紙業有限責任公司、安陽縣東方汽車配件廠、安陽縣鴻運軋鋼廠、安陽縣興達汽車配件廠、安陽縣崔家橋汽車配件廠、安陽縣應沙磚廠等。六、主要榮譽2000年3月,鄉黨委被評為“安陽縣”“六好”鄉鎮黨委;2000年4月,榮獲1999年度安陽市信訪工作“三化”建設先進鄉稱號;2000年5月,榮獲1999年度安陽縣信訪工作先進鄉稱號;2000年12月,被評為河南省科普示範鄉;2001年4月,被評為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2001年5月,榮獲2000年度市信訪工作“三化”建設鄉稱號。

特色產業

相傳唐朝一個和尚雲遊到安陽縣崔家橋鄉,用麥芽芝麻等製作成芝麻糖,作為齋飯。現在,安陽縣崔家橋鄉依靠芝麻糖產業鏈條,形成勞務品牌,年創收已達6800餘萬元。為調動農民從事糖果營銷業的積極性,崔家橋鄉成立了46個聯絡站,配備了132名信息員。

文化


村莊來由

崔家橋鄉
崔家橋鄉
曹馬:相傳曹操大軍到此,曹操命令修正,看到當地農民下地耕田甚為艱苦,沒有耕牛,於是下令留下些許戰馬,為百姓耕田所用,為表感謝,此地更名為曹馬,後分東西曹馬兩個自然村。
申庄村:相傳宰相姓曰,權重位高,皇上惶恐,要抄家滅門。眼看官兵降至,宰相夫人手持菜刀,在大門上方的匾額上砍了一刀,變曰府為申府,拘捕官吏知曰相為人耿直清正,故意拖延時間,“此乃申府並非曰府,快雲找曰府抓人”官兵心知肚名紛紛去找曰府。曰府打碎一口鍋家中兒子人手一片以便日後相認,從此以後都改性申。眾子散去,紛紛逃走,此地就是“砸鍋申”的來原。
郜庄村:明初,郜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建村,取名郜庄村。郜氏出自周文王。根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上記載,周文王的兒子被封於郜邑,子孫就以此為氏。而根據史籍《世本》上記載,郜氏是周文王之子郜叔的後代。而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周文王第十一個兒子(一說第十五子)封於郜,所在地是古代濟陰,亡國后以國名為氏,郜國宋國所滅之後,郜國最後一個君主,即還在襁褓中的郜姬公,被一個喂馬的僕人所救。混戰之中,僕人騎了一匹快馬,抱著郜姬公衝出重圍,得以逃命。他們主僕幾經輾轉,來到現在的山西臨汾。當時臨汾已建有堯廟。因當年堯也是從現在的菏澤一帶走出來的帝王,所以郜姬公主僕拜求堯帝看在老鄉的份上,對幼主多加保佑。據當地民間傳頌,堯帝果然顯聖,從此郜姬公主僕就沒遭大難。他們在離臨汾不遠的洪洞落下腳,繁衍生息,繼承了郜氏煙火。郜姬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深知他是帝王之後,家在郜國。這們的教育,輩輩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