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瞻
盧瞻
盧瞻,字潛聖。北宋惠北城山鄉德音里八都峰尾盧厝(今泉港區峰尾鎮誠平村)人。宋代名臣,泉州太守蔡襄的表弟。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於宋仁宗慶曆初年至宋哲宗元祐末年(1041-1092年)之間。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馬涓榜以“八行”登進士第。
目錄
根據記載,在良好家庭教育的氛圍中,盧瞻自幼就“篤志力學”,很早就有詩名。年稍長后,結廬隱居於惠安縣城城西的登高山,潛心研習詩史經義。盧瞻在上山讀書後,改登高山為“高士峰”,以顯示高遠的志向和抱負。他博覽群書,通曉古今,尤能出口成詩,詩名播於遠近。
當時同安縣有一位名叫劉逵的生員,沿錦田驛道赴省城參加鄉試,途經惠安縣城,慕名登上高士峰,以自己的詩作求教於盧瞻,盧瞻亦作詩應和。數日促膝切磋,盧瞻的人品才華為劉逵所傾倒,兩人遂成文字知交。劉逵後來曾官至資政殿學士(參知政事)。劉逵中進士后,便把盧瞻的詩文攜進京師。不久,盧瞻的詩文便在京師廣為傳播。盧詩傳到宋神宗處,神宗皇帝讀罷也大為讚賞。
哲宗也讀過盧瞻的詩文,有意依例委以官職。他與盧瞻乘坐同一輛車子並肩交談,詢問有關地方民生政務上的事。盧瞻胸有成竹,款款而談。他說:治理國家首要的是體恤百姓,讓百姓休養生息。因此,陛下唯有注重於選拔和重用賢臣良吏,嚴厲懲辦貪官污吏,大興教化才能使天下得到有效的治理。爾後,盧瞻又向哲宗皇帝提出了時下必須予以推行的“六事”,必須著手大力整治以革除弊端的“四事”。哲宗皇帝對盧瞻上疏的條陳,也認為勢在必行,將予採納。哲宗皇帝還把盧瞻的名字,書寫在御座旁的屏風上,以為備忘。可惜,哲宗皇帝的任命尚未下達,盧瞻就因病去世了。
盧瞻卒后,邑人把縣西的高士峰又改成為“登科山”,意指盧子於此山結廬讀書,爾後登科第的意思,後人簡稱之為“科山”。至今科山頂上尚有“盧子讀書處”等古迹。
盧瞻一生詩名最著,曾著有《高士集》、《盧瞻詩集》數卷行於世,可惜今已散佚。
盧瞻後人元代進士盧琦,也曾在科山上讀書。他緬懷先人,曾題五絕一首於科山上:
盧子讀書處,山高草木深。
如何螺水裡,永夜作龍吟。
意為到了這山高樹密的“盧子讀書處”,我才明白了山下螺水裡,為什麼有龍在徹夜行吟的原因了。盧琦對先人盧瞻的精神和成就以及對後世的深遠影響,讚賞備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