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登高山的結果 展開
- 登高山
- 科山公園
登高山
登高山
登高山舊稱鳳凰渚,位於廣東省信宜市鎮隆鎮八坊村北面,該山明清時期為官紳、文人、墨客在重陽節登高之所,故名登高山。
登高山是信宜著名的石器遺址。地面第一層是黃褐色的耕土層,厚9~15厘米;第二層是表土層;第三層是紅色粘土,厚12~18厘米,出土石器和陶片。出土石器是磨製的,橢圓形,面徑長4.2厘米,寬3.6厘米,中間有鑽孔,周圍似花瓣,考古學者稱它為石花墜,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磨製裝飾品。出土陶片多是粗砂陶,可以看出器形是陶缸或陶缽,胎質有紅、黑色的;紋飾多為編織紋、葉脈紋,也有弦紋、水波紋和曲尺紋。這說明,四千年前,先民已在這裡居住。
明朝以前,登高山舊稱作鳳凰渚,傳說是有鳳凰來儀,於是把鳳凰棲足之地名叫鳳凰渚。清初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四。廣東五記載:“信宜縣......又有鳳凰山,在縣西南二里,俗呼鳳凰渚。”登高山山頂為平台式草地,明代典史程文德(榜眼)在此建有亭台,稱為翔鳳台,為詩人、墨客吟詠之所,留下很多優美詩篇,最著名的有信宜名人李麟祥作的《九月登翔鳳台》。惜該台已於清代廢毀。
登高山
登高山村,處在仙華山半山向東行5里的半山坡上,現在有兩條水泥路可以通車到村中,一條從仙華山風景區大門,過石橋向東行5里;一條從戴宅、寶掌寺方向走,路過石宕,登高口村(沿途有仙人洞風景區),繞盤山公路到村中。登高山村內有趙氏祠堂宗廟,估計是趙匡胤一脈後裔南渡時隱居在此。祠堂建築規模宏大、雕樑畫棟,雖久失修葺,仍能看見昔日氣象,是非常難得的保存比較完好的古建築群。祠堂內有戲台等,有好幾個院子,從上半村一直延續到下半村。整個登高山村的舊房子依山坡而建,彼此房子連在一起,形成了老人們說的:“從上半村走到下半村,腳不落水”的景象。(很多屋檐連成一片,下雨天,在屋檐下走來走去,雨淋不著。)現仍有數匾和對聯,保存完好。
地接仙華當年九日登高點綴秋光傳韻事
樓臨寶掌此後三層直上徘徊天際想真人
扈駕從君南渡來官居浦納(三點水旁)
錫名記勝東萊后志載登高
大宋皇裔村落
宗臣嫡派門楣
嗣葺無非盡孝道
貽孫乃是舊家風
地若桃源誰來絕境
居如藍谷作樂終身
愛畏隨時疑日近
行藏任命樂山居
永昌樂地
趙仲霖書
孝友堂
居敬行簡
又新堂
樹滋堂
庠生主人元點書
大清道光甲午年
《民國浦江縣誌稿》“登高山”,並附《元鄭淵九日紀游序》:
登高山,縣北十五里,外曰登高口,再進為登高山,其高百餘丈。按鄭仲涵登高山九日紀游序雲,山在縣東二十里,呂東萊太史嘗於九日登之。各志乘皆承其說而令人多指此山為呂公登高之所。
登高山,縣東二十里,有山特起眾峰間,高百餘丈。宋呂祖謙九日於此登高,人景仰之,故名。
元 鄭淵 九日紀游序
浦江東行二十里,有山特起眾峰之間者,曰登高。昔時呂東萊太史九日嘗登此山,后之人尊之,故以是為名。辛丑之秋,淵與弟濟及嚴陵吳君、吳興蔣君,亦以九日同登是山。於時,秋露方團,林麓改色。杖履徐行於山之半,若御五色之雲,遊行太虛之中。下視原隰班班棋布。至其巔則一平如掌,四顧廓然,心目森爽。長江之水縈紆於其南,又若白虹蜿蜒自九天而下。乃命童子取壺中酒溫之,坐而飲焉。酒酣氣豪,嘯動林谷,遐思超越而不知九逵三陌之有游塵也。及暮下山,猶卻立回顧不忍去。夜宿山陰僧舍。明燭賦詩,以紀游觀之樂。命淵紀其事於首,嗟夫自太史登茲山迄今已二百餘年,山之名彌久而彌著,豈非太史風流遺韻之不泯乎!見其山則想其人,又豈非其道履文綦之跡尚存於崇山邃谷之間乎?太史之道自南渡以來行於東南為甚盛。東南之士莫不仰之敬之。而其所尊者豈獨見於一山而已乎。噫,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然是游也,不徒舒懷抱於今日,尚思繼芳躅於前修。斯可也。若日流連於景物,荒亡於詩酒,獨非君子之所深譏,而為太史之羞也乎。二三君子尚當有見於斯。
《九日登登高山詩》 明 邑人 葉化醇
勝日登高爽色清,此山原為有仙名。
菊逢令節開將遍,酒泛東籬醉自醒。
掃石獨吟三徑迥,憑虛一望九回輕。
稽山廬岳風流遠,自古詞人共此情。
靖康之恥后,北宋被金國滅亡,金兵把宋徽宗、宋欽宗及北宋的后妃、宗室,連同朝官三千多人,一起俘虜北去。宋徽宗死於五國城。金國統治者為了加強對中原的統治,又把宋欽宗遷居到了燕京(今北京)。康王趙構南逃臨安建立南宋,自號為宋高宗,其子早夭。宋高宗趙構以為北宋慘遭靖康之難和自己兒子的早夭,是因為其祖宋太宗趙匡義沒有遵守“金匱之盟”而遭至的災難,於是將南宋王朝的帝位傳給了宋太祖趙匡胤一脈的後裔,宋太宗趙匡義一脈宗室南遷後裔,此後多由南宋京城臨安遷出,散居於南方民間。宋太宗趙匡義六世孫不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臨安、浙江金華、浙江浦江、浙江秀水、安徽宣城、湖北荊南、湖南郴州、湖南零陵、廣西橫縣、四川成都、四川開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