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臍

詞語

噬臍,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shi qi,釋義:指因遭受極大損失而後悔不及。出處:《春秋左傳·庄公六年》,用法:亦作“噬齊”,自嚙腹臍。

出處


《春秋左傳·庄公六年》:亡鄧國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圖,后君噬齊。”杜預註:“若囓腹齊,喻不可及也。”
揚雄太玄賦》:“豈恃寵以冒災兮,將噬臍之不及。”
元稹青雲驛》:“悔為青雲意,此意良噬臍。”
唐·高彥休《唐闕史·盧相國指揮鎮州事》:“一失其機,噬臍無及。”
葉夢得《懷西山》詩:“平生幾濡首,末路多噬臍。”
劉基雜詩》之三五:“盛年異欣戚,薄暮空噬臍。”
宋濂《勃尼國入貢記》:“雖欲噬臍,悔可及乎!”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四十二回:如若抗拒,真火焰昆岡,俱為齏粉,噬臍何及?
李大釗《國民之薪膽》:“況徇虛名而受實禍,甘為日本效傀儡之勤勞,政府苟不慎審及此,異日噬臍,嗟何及哉!”

解釋


亦作“噬齊”。自嚙腹臍。喻後悔不及。

典源


《春秋左傳·庄公六年》
楚文王伐申,過鄧。鄧祁侯曰:‘吾甥也。’止而享之。騅甥、聃甥、養甥請殺楚子,鄧侯弗許。三甥曰:‘亡鄧國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圖,后君噬齊,其及圖之乎。圖之,此為時矣。’鄧侯曰:‘人將不食吾余。’對曰:‘若不從三臣,抑社稷實不血食,而君焉取余。’弗從。還年,楚子伐鄧。十六年,楚復伐鄧,滅之。”晉·杜預註:“若齧腹齊,喻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