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3條詞條名為變化的結果 展開
變化
漢語詞語
變化,拼音為biàn huà,英文為Change,意義為事物被另外的事物取代,近義詞為變動,出自《易·乾》:“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換模型講:變化是事物性質的體現。
變化[漢語詞語]
初漸謂之變,變時新舊兩體俱有;變盡舊體而有新體,謂之化。——《禮記·中庸》疏。
一爭一擇,而變化之事出矣。——〔英〕赫胥黎著、嚴復譯《天演論》
則天道變化,不主故常是正。——〔英〕赫胥黎著、嚴復譯《天演論》
1.事物被另外的事物取代。
《易·乾》:“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孔穎達疏:“變,謂後來改前;以漸移改,謂之變也。化,謂一有一無;忽然而改,謂之為化。”漢賈誼《鵩鳥賦》:“萬物變化兮,固無休息。”宋戴復古《昭武太守王子文日與李賈嚴羽共觀前輩》詩之四:“意匠如神變化生,筆端有力任縱橫。”艾青《帳篷》詩:“任憑風吹雨打,我們愛自己的家,它是這樣銳敏,反映祖國的變化。”
2.哲學釋義。變化是改的條件,變化決定發展,是結果的原因,是思維的終極目的,是世界的結局,是時間的開端,空間的結尾,是矛盾的主體,是運動的表裡,是光明裡的黑暗,黑暗裡的生機,是有和無的前提,是自我的整個有意無意的全過程變。
《黃帝內經》中關於“生、化、極、變”的事物發生髮展規律是這樣論述的“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 《素問·天元紀大論》) ,“夫物之生從於化 ,物之極由乎變”( 《素問·六微旨大論》)。依據文言文格式 ,“從” 、 “由”解釋為“從……而來” ,“由……而來”。整個句子可譯為物之生從化而來, 物之極由變而來, 即新事物產生的過程 ,也就是“化”的過程 ; 而舊事物由小到大發展到盛極的過程, 也就是“變”的過程[ 1]。王冰說 : “其微也,為物之化; 其甚也 ,為物之變。 ”( 《素問·六微旨大論》注) ; 張載也說: “氣有陰陽 ,推行有漸為化 ,化而載之謂之變 ,以著顯微也”。( 《正蒙神化》) ; 見李中梓《內經知要》記載: “經曰: 物生謂之化 , 物極謂之變。……朱子曰 : 變者 ,化之漸; 化者, 變之成。 ”李中梓引用朱熹的話 ,闡發變與化的關係 ,可見變是漸變、量變的意思 ,化是漸變已經完成了,即質變。
關於“變” 、“化”二字在《辭源》“變化”條出現 :“疏 : 變 , 謂後來改前, 以漸移改 ,謂之變也。化, 謂一有一無, 忽然而改 ,謂之為化”。[ 2]即事物漸漸地發展過程, 叫做變 ,事物從有到無 ,突然發生, 叫做化。可見變屬量變 ,化屬質變。至於詞條坐化、化、融化、化生、轉化、氣化等都屬質變的範疇。
《中醫基礎理論》( 第六版, 吳敦序主編) 及《中醫基礎理論》( 第七版 ,孫廣仁主編) 對“生、化、極、變”的解釋是: “物生謂之化” , 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的發展階段; “物極謂之變” ,是指事物發展到極點 ,由盛到衰,向它反面轉化的階段[ 3]。不難看出 , 這裡的“化”屬量變 ,而“變”屬質變的範疇。出現相反的認識與引文所處的位置有關 ,引文在陰陽的相互轉化節中出現 ,試圖闡釋陰陽轉化的條件。而引起陰陽轉化的條件一般是表現在事物變化的“物極”階段,即“物極必反” ,這樣很容易導向“物極謂之變”的“極”是有“物極必反”含義的誤區 ,而得出上述的結論。
進步,意味著目標不斷前移,階段不斷更新,它的視野總是不斷變化的。 ——雨果
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繫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其中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動的和不變的,而是一切都在運動、變化、產生和消失。——恩格斯
解決語言演化問題的難度不亞於破解物種演化之謎的難度;語言演化既是一種社會現象,又是一種自然現象,還是人類心智發展和歷史文化演變的結果;由於語言的起源與變化有其內在的原因和外界的影響,從而增加了語言演化問題的複雜性。——周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