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遇真宮的結果 展開

遇真宮

湖北武當山遇真宮

位於武當山鎮東4公里處,由玄岳門向西約0.5公里,屬武當山九宮之一。它背依鳳凰山,面對九龍山,左為望仙台,右為黑虎洞,故有“黃土城”之稱。明代初期張三丰在此修鍊,永樂年間皇帝命令在此地敕建遇真宮,於永樂十五年竣工。備受關注的武當山遇真宮搶救性保護工程,從2012年8月1日開始進行了頂升工程。對於只為將"遇真宮"3座宮門原地拔高15米而花近2億巨資,引發爭議。

基本介紹


遇真宮[湖北武當山遇真宮]
遇真宮[湖北武當山遇真宮]
遇真宮
遇真宮
遇真宮位於武當山鎮東4公里處,屬武當山九宮之一,位於山麓,海拔174.7米,背依鳳凰山,面對九龍山,左為望仙台,右為黑虎洞,山水環繞如城,舊名黃土城。此宮周圍高山環抱,溪流潺潺,大樹參天。明代初期張三丰在此修鍊,永樂年間皇帝命令在此地敕建遇真宮,於永樂十五年竣工,共建殿堂、齋房等97間。到嘉靖年間,遇真宮已經擴大到396間,院落寬敞,環境幽雅靜穆。時有殿堂、齋堂、廊廡、山門、樓閣等大小建築二百九十六間。現存宮牆較為完整,長697米,高3.85米,厚1.15米,頂殘破。由前至后,有琉璃八字宮門、東西配殿、左右廊廡、齋堂、真仙殿、山門等。院落寬敞,道房幽雅。現存大殿為磚木結構,歇山頂,抬梁式木構架,四周飾斗栱,后檐毀,現封檐。面闊進深均為3間,面闊20.30米,進深11.15米,高11.23米。單檐飛展,彩棟朱牆,巍立於飾欄崇台之上。現存廟房33間,建築面積1459平方米,佔地面積5678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琉璃八字宮門、東西配殿、左右廊廡、真仙殿及道舍等,基本保持原有建築風貌。真仙殿為廡殿式頂,面闊與進深均為三間,單檐飛展,彩棟朱牆,巍立於崇台之上,古樸典雅,莊嚴肅穆。遇真宮以奉祀張三丰而著稱,其真仙殿中存有張三丰銅鑄鎏金像,身著道袍,頭戴斗笠,腳穿草鞋,姿態飄逸,頗有仙風道骨,是一件極為珍貴的明代藝術品。

歷史文化


遇真宮風景(二)
遇真宮風景(二)
遇真宮是皇帝專為一名武當道士修建的,這名道士叫張三丰。張三丰是中國道教史和武術史上的一個神奇人物,他讀書過目不忘,通曉天文地理,才華橫溢,且武藝高強,來無蹤去無影,他在中國各名山大川雲遊傳道,在民間影響很大,被奉為“真仙”。明洪武初年,張三丰來到武當山,曾在此處結庵修練。他演創的武當拳,名振天下,后經歷代宗師的不斷演進發展,最終成為中華武術中最具影響的流派之一。因張三丰被奉為武當武術的祖師,遇真宮亦被歷代武當拳第子崇敬,並在此習練拳術。張三丰在武當山時曾說,此山異日必大興。幾十年後,明成祖果然大修武當。後來,張三丰離開武當山,不知去向。明太祖朱元璋及明成祖朱棣都曾下詔遣使求訪張三丰其人。明成祖還在給張三丰的信中說:“……真仙道德崇高,超乎萬有,神妙莫測。朕才質疏庸,然而至誠願見之心夙夜不忘……”但事與願違,誰也沒能訪到有“長生久視之術,超凡入世之功”的張三丰,這位武當高人亦成為神秘而讓後人仰慕。為表達其誠意,明成祖親自下令建造了“遇真宮”,並諭敕張三丰祀像一組置於大殿正中,供人朝拜。至高無上的皇帝為武當山的一名道士建造宮觀,並塑像祀奉,派官員灑掃,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遇真宮也因此成為武當道教濃重的一筆。

大事年表


抗日戰爭時期,遇真宮被闢為“中國戰時兒童保育院”,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派地下黨和20多名進步青年擔任教師,保護了眾多的烈士遺孤和革命後代。電影《春風化雨》就是以此為題材並在遇真宮拍攝的。
遇真宮風景(一)
遇真宮風景(一)
1994年,武當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1996年,武當山旅遊特區政府文物部門將這遇真宮以每年15000元的租金租給從湖南過來的陳逵開辦武館。
2003年1月19日陳逵武館引起了一場大火,使這座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古建築群中的重要宮廟化為灰燼。
因南水北調丹江口水庫需進行加高,位於水庫邊緣的遇真宮的東西宮門和中宮山門將會原地抬高15米。
遇真宮
遇真宮
2012年8月2 7日,新華社報道,武當山遇真宮為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將創世界紀錄地抬升15米。整個保護工程耗資或將超2億元,成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規模最大、投資最大的單體文物保護工程。

保護紀實


1994年隨武當山古建築群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遇真宮,如今正面臨著如何避免被水淹沒的考驗。位於湖北省十堰市武當山北麓的遇真宮,是武當山“九宮九觀”之一。據文獻記載,明初著名道士張三丰在此結庵修鍊,名曰“會仙館”。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明成祖敕建遇真宮,五年後竣工。遇真宮主體由中宮、西宮和東宮構成西宮與東宮的地面建築已經毀壞。現存的宮門、宮牆、龍虎殿、真仙殿殘跡、配殿等地面建築,多屬中軸線祭祀區(中宮)的主體建築。 “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區。隨著水庫大壩的加高以及蓄水位的提高,將會淹沒湖北省十堰市下轄的丹江口市武當山特區等一些地方。遇真宮因地勢較低,處於淹沒區。”湖北省文物考697米。但由於遇真宮的東宮和西宮的地面建築已毀,而文獻記載又不詳,因此,只有對遇真宮進行全面的科學勘探、發掘,才能為保護工程方案的確定提供科學依據。“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最重要的文物保護項目之一,必須使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對遇真宮保護造成的影響降至最低程度。”孟華平說。

築堤圍堰


為首選方案:在保護遇真宮的共識下,《遇真宮保護方案可行性研究報告》已經出爐,其中提出了3種保護方案,即“就地抬高保護”、“築堤圍堰”和“異地搬遷”。“如果採取就地抬高保護,工程規模太大,技術保障上可能有問題。”孟華平說,“而採用異地搬遷保護,地上的建築把握大一些,但原建築界面之下的堆積,現在並不清楚,把握起來有困難。” 2005年12月至2006年03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人員,對遇真宮進行了9000平方米的考古清理和重點部位的解剖。遇真宮宮牆內的西宮區域經過清理髮掘,已經比較完整地揭示出西宮的建築遺跡概貌:房址、水井、道路、排水溝……並出土了一批珍貴文物。“現在,西宮建築的布局、特點與內容基本明確了。”孟華平說,“通過考古發掘,證明在原地築堤圍堰進行保護是可行的。”近日,國家文物局已原則同意採取工程防護的思路對遇真宮進行保護。湖北省文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計劃圍堰的規格為中等偏大。

引發爭議


遇真宮的保護包括土石方墊高、文物復建還原等工程,項目預算總投資1.85億多元。趙本新稱,實際可能要突破2億元,其中頂升三個門的費用,約為2000多萬元。而舒濤說:“據工程推進情況,估計總投資要達兩個億。”
耗資巨大的保護方案,有人說值,有人說不值。比較一致的觀點是,文物保護不是用金錢可以衡量的。
備受關注的武當山遇真宮搶救性保護工程,從8月1日開始進行了頂升工程。對於花近2億巨資,只為將“遇真宮”3座宮門原地拔高15米。作為史上最貴遺址保護方案,一些輿論提出了疑問。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武當山“遇真宮”文物保護工程的項目預算總投資是1.85億多元,保護工程大體包括三個部分:文物拆遷及復原、宮門抬升、土石方墊高。保護工程從去年開始啟動,將於2015年1月完成,其中頂升三個門的費用約為2000多萬元,佔整體保護工程費用的1/9。
其次,對於如何保護武當山“遇真宮”,各級文物部門已經反覆論證了很多年。武當山建築群代表了近千年中國藝術和建築的最高水平,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名產名錄,其中“遇真宮”相傳是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丰建的,主體建築目前只留下了東西宮門,中宮的駐殿也在2003年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留下了三門等殘疾建築。
南水北調重點工程的實施將使丹江口水庫從正常水位蓄水為位從157米提高到170米,“遇真宮”因為海拔只有155米,處于丹江口水庫的淹沒區,如果不採取保護措施,將淹沒在江里。

保護


研究

遇真宮
遇真宮
走進遇真宮考古挖掘現場,到處是忙碌的身影。技術人員正在繪製遇真宮的平面圖。“隨著考古工作的延 續,遇真宮的真相將逐漸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我們對遇真宮這一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得到科學保護也越來越有把握了。”孟華平說。據湖北省文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遇真宮防護工程已進入初步設計階段。根據防護工程的設計,還將組織考古發掘單位開展調查、勘探,為圍堤的具體選址和下一階段設計提供科學依據。對遇真宮的發掘保護,也促進了對其學術價值進行研究。孟華平透露,目前,西宮內的出土遺物包括銅器、石器、陶器、鐵器在內的110多件珍貴文物中,既有生活用的錢幣、茶具、硯台等,也有銅鎦金真武大帝、銅靈官像、陶神像等,還有大量的建築構件。時段從明代延續到清代。南宮牆外發現的遺跡有排水溝、神道、金水橋等。“對遇真宮西宮的發掘整理提供了研究武當山古建築歷史的具體實例,填補了文獻記載的不足。”孟華平說,“遇真宮乃明成祖為道士張三丰所敕建,系統發掘遇真宮有利於深入研究當時的道教文化。”

方案

三方案各有利弊
關於遇真宮的保護方案,曾引發有關部門和專家的激烈討論,專家們最初提出三種保護方案:異地遷建、築堤圍堰、就地抬升。
“異地遷建”不符合原真性的文物保護原則,雖然所需費用最低,但是最先被否定。
“築堤圍堰”是被普遍接受的保護方案:在遇真宮前築一道長堤,與水庫隔開。
趙本新稱,第二種方案曾得到國務院的批複。但是,一些專家提出環境變化也許會帶來蟲害等新的風險,擔心發生洪災,文物可能遭滅頂之災等問題。最後選擇就地部分抬升的保護方案。
舒濤介紹,抬升方案曾有整體頂升15米。因遇真宮面積達56780平方米,專家擔心任何一點狀況都會造成建築物整體坍塌而放棄。
據了解,等山門抬升后,再填土方等,遇真宮將就地“飛升”15米,水位抬高后,遇真宮除靠近公路一邊為陸地外,其他三面都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