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伏鮮卑

乞伏鮮卑

乞伏鮮卑部所建立政權,史稱西秦(385-431年)。乞伏鮮卑又稱隴西鮮卑。大約從公元三世紀中期開始,他們逐漸由北方經今寧夏地區遷到甘肅靖遠、隴西一帶。

概述


十六國時曾臣屬於前秦苻堅。苻堅淝水之戰失敗后,乞伏鮮卑以其首領乞伏國仁為首,於385年在隴西建立了西秦。到乞伏熾磐時期,西秦達到鼎盛。414年熾磐滅南涼,后又從北涼手中奪得河湟地區。屢次擊敗吐谷渾,控制了沙洲地區。熾磐死後,西秦被大夏赫連氏所滅。歷時46年。
乞伏鮮卑為隴右鮮卑最強大的一支,是與高車族融合后的鮮卑部落。西晉初年(265)左右,已大量遷入寧夏。不久乞伏佑鄰率部繼續南遷,即進入高平川(固原清水河流域)。當時的清水河流域,河水量大,氣候濕潤,草場茂盛,極宜於生存,在乞伏佑鄰部遷徒固原境內之前,這裡已有鮮卑鹿結部7萬餘部落屯聚於此。結果,兩部落間又發生衝突,"迭相攻擊",最後結鹿部敗走略陽(天水),格鄰部盡並結鹿部,就地住牧在清水河流域;後代又駐牧於牽屯山(六盤山),仍尋找戰機,繼續吞併隴右鮮卑2萬餘落,后遷往苑川(今甘肅榆中)。

來源和遷徙


乞伏鮮卑為隴西鮮卑最重要而又強大的一支,包括乞伏、斯引、出連、叱盧等部。原居於漠北,東漢中後期南遷至大陰山(今內蒙古自治區陰山山脈)。乞伏(如弗)部原為鮮卑人,其餘三部中的叱盧部,即高車十二姓中的吐盧氏。乞伏鮮卑是鮮卑與高車融合后的鮮卑部落。原居於今貝加爾湖一帶的丁零(南北朝時稱高車),南下與鮮卑融合而成。西秦上層多有屋引氏、翟氏、叱盧氏等高車人可證。
乞伏等四部,南出大陰山後,住牧於河套北。265年左右(泰始初),乞伏國仁五世祖佑鄰(拓鄰)時率5000戶,又南遷至夏(或夏緣,今河套南),部眾稍盛,約5萬。由此向西遷至乞伏山,即今賀蘭山東北抵黃河的銀川一帶。后佑鄰又率部向南遷徙,與居於高平川(今寧夏回族自治區清水河流域)的鮮卑鹿結部(有眾7萬餘落)“迭相攻擊”,鹿結敗后,南奔略陽(今甘肅省秦安縣東南)。於是佑鄰等居高平川,勢力漸盛。
佑鄰曾孫述延在位時,相當於十六國初前趙雄據中原、張軌初有河西之際,北方群雄割據,使乞伏氏為首的部落聯盟得以進一步發展。述延討擁有2萬餘落的鮮卑莫侯部於苑川(今甘肅省蘭州市東,城址在榆中縣東北),后遷於土地肥沃的苑川,為“龍馬之沃土”。乞伏聯盟增至10萬餘落,一落按5口計算,即有50餘萬人。同時,由於內部游牧經濟的發展和受到鄰近封建國家的影響,逐漸向國家政權過渡,建立了簡單的官制。如述延“以叔父柯埿為師傅(相當於丞相),委以國政,斯引烏埿為左輔將軍,鎮蔡園川,出連高胡為右輔將軍,鎮至便川,叱盧那胡為率義將軍。鎮牽屯山”。各部落首領分鎮一方,而統主(聯盟首領)則一直為乞伏氏世襲

建立盛衰


以乞伏氏為首的部落聯盟遷至苑川后,勢力增強,據有苑川、勇士川(苑川東,今甘肅省榆中縣大營川地區)、牽屯山(今甘肅省平涼市西北)一帶。東晉咸和(326—334)年間,述延死,祁埿子傉大寒立。當時後趙勢力已伸入秦隴,使乞伏傉大寒懼而北遷於麥田無孤山(今甘肅省靖遠縣北)。
傉大寒卒,子司繁立。前秦始皇(351—355)中遷於度堅山(今甘肅省靖遠縣西)。
371年(建元七年),秦將王統來攻,司繁率3萬騎拒統於苑川。統潛襲度堅山,部民5萬落悉降於統。司繁歸降於前秦苻堅,被封為南單於,留之長安。又以司繁叔吐雷為勇士護軍,撫其部眾。至373年(建元九年),苻堅令司繁回鎮勇士川。次年,前秦擊滅前涼張氏,佔有河西、隴右。是年,司繁卒,子國仁立。乞伏國仁繼承父業,仍為前秦鎮西將軍,借前秦之威,逐漸發展自己的勢力。
383年(建元十九年),苻堅一方面遣呂光征西域,另一方面又徵集全國丁壯,南擊東晉。以乞伏國仁為前將軍,領先鋒騎,淝水之戰前夕,國仁叔步頹反於隴西,苻堅即遣國仁率軍還擊。國仁與其叔同謀,欲霸一方。不久,傳來苻堅淝水大敗的消息。國仁“招集諸部,有不附者,討而並之,眾至十餘萬”。385年(二十一年)九月,乞伏國仁即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於、領秦、河二州牧,改元建義。並分其地置武城、武陽、安固、武始、漢陽、天水、略陽、川、甘松、匡朋、白馬、苑川十二郡,築勇士城而都之。
388年(西秦建義四年),國仁卒,群臣以國仁子公府年幼,推國仁弟乾歸為大都督、大將軍、大單於、河南王。改元太初,“置百官,仿漢制”,逐漸使用隴右一些漢族豪強。並由勇士城遷都至金城(今蘭州市西北),連續出兵降服鄰近諸部,“於是秦、涼、鮮卑、羌、胡多附乾歸”。疆域西至金城、苑川,東暨南安、平襄,北抵牽屯,南達枹罕。后枹罕雖為後涼呂光所奪,但西秦在東面的勢力卻有所發展。394年(太初七年),遣涼州牧乞伏軻彈、秦州牧乞伏益州、立州將軍越質詰歸率3萬騎,擊敗前秦和仇池氏隴西王楊定4萬聯軍,殺楊定及苻崇,斬首17000級,使乾歸“盡有隴西、巴西之地”。十二月,乾歸改河南王為秦王,史稱西秦。中央置尚書省、門下省,進一步漢化。同時,保留大單於號,以便於統治境內眾多其它民族;保存大將軍號,便於掌握兵權。后屢與後涼發生戰爭,並聯絡南涼禿髮氏以抗擊後涼。又出兵擊敗南邊的吐谷渾視署。
400年(西秦太初十三年)正月,乾歸因所居金城南景門崩,還都苑川。五月,後秦姚興與姚碩德統軍5萬,從南安峽(今甘肅省秦安縣南)向西進攻西秦,乾歸兵敗,先降後涼,后南奔枹罕歸後秦。西秦第一次滅國。至長安,姚興署為“鎮遠將軍、河州刺史、歸義侯,復以其部眾配之”。次年,遣乾歸還鎮苑川。409年(後秦弘治十一年)乾歸以熾磐留守枹罕,自收眾3萬遷往度堅山(今甘肅省靖遠縣西),旋乘後秦內憂外患,逐漸衰弱之機,重新稱秦王復國,改元更始,置百官,公卿以下皆複本職。西秦先後與後秦、南涼、吐谷渾發生爭戰,並在攻佔后將其民眾遷於苑川、枹罕一帶,以充實勞動力和兵員。
412年(更始四年)二月,乾歸遷都譚郊(今甘肅省臨夏市西北)。率騎2萬敗吐谷渾別統阿若干於赤水,又攻奪南涼三河郡。疆域東迄平襄、略陽,西至金城、白土,南抵層城、赤水,北達度堅山以北。
412年(更始四年)六月,乾歸及其子10餘人為國仁子乞伏公府所殺。駐府苑川的熾磐即帥文武及2萬餘戶遷都枹罕,並擊敗公府,於八月襲位,改元永康,自稱大將軍、河南王。承父遺策,籠絡隴右漢、羌等,重用漢族豪門、俊傑之士,鞏固了政權。對外縱橫捭闔,東征西討,使西秦進入極盛時期。西秦的存在及興盛,對於隴右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及各民族之間的融合,均具有重大意義。
414年(永康三年),熾磐出兵滅南涼,復稱秦王。繼又逐北涼沮渠氏勢力出湟水流域,並不時向河西進攻,擄掠人口。在南部多次擊敗樹洛干,攻取川,將勢力伸入今四川省西部羌族之地,在東部擴展至上邦一帶。
西秦的強盛並未能維持多久,內憂外患接踵而至,迅速走向衰亡。428年(建弘九年),熾磐卒,太子慕末即位,改元永弘。
431年(永弘四年),夏主赫連定殺乞伏慕末及其宗族500人,西秦亡。共歷4主,47年。

去向


431年(永弘四年),夏攻圍南安(治今甘肅省隴西縣東南),西秦王室乞伏慕末及宗族500餘人出降,后均為赫連定所殺。還有一批乞伏族乞伏軻彈、乞伏千年等人投歸北涼,跋跋、延祚等投歸夏國,而曇達為羌人執送於夏。后夏國赫連定在渡黃河奪北涼河西之地時,為吐谷渾慕璝所滅,所率乞伏鮮卑等西秦降戶及赫連部人皆為吐谷渾虜去。因而,乞伏鮮卑有一部分與吐谷渾融合,葉谷渾僕射就有乞伏觸扳。后北魏滅北涼,佔有河西之地,並逐吐谷渾出隴右,盡有黃河以北之地,散處於河隴地區的乞伏鮮卑為北魏所統治。乞伏氏及出連氏、叱盧氏等,均成為北魏的“內入諸姓”和“四方諸姓”。
原西秦貴族有許多人在北朝政府中任職,如北魏并州刺史乞伏佛成龍、金城伯乞伏鳳、涇州刺史乞伏悅、沙州刺史、寧國伯乞伏寶,還有第一領民酋長乞伏周、乞伏纂等;東魏有齊州長史乞伏銳;北齊有騾騎將軍乞伏保達;北周有大將軍乞伏慧等。乞伏氏貴族在北魏時,籍貫大都改成金城或金城榆中、馬邑等,與漢族士大夫、官僚無大區別。不論是在北朝作官為吏的上層,還是一般乞伏鮮卑人,後來大多被同化於漢族。
乞伏鮮卑及其建立的西秦,無論在對隴西地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上,還是在促進各民族之間相互交流和溝通中西陸路交通方面,均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在歷史上乞伏鮮卑為建設和開發隴西地區作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