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筆記文史
中國筆記文史
但令人遺憾的是,2000多年來,中國筆記一直是有文而無史。這大概乃是因為這中國筆記甚為龐雜,內容無所不包,有若海納百川;理清作家作品,殊為不易;體察發展源流,難上加難;而考據版本,辨析特徵與風貌,在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的同時,或恨高山不可仰,或臨河而羨魚,或作望洋而興嘆的緣故吧。
然而,湘人素有不甘人後而敢為人先的傳統和精神。鄭憲春同志積數年之努力,撰就《中國筆記文史》,洋洋八十二萬餘言,可驚可嘆,可喜可賀,可志可傳。一言以蔽之: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黑格爾指出:進步是從不完美的東西進展到比較完美的東西。
《中國筆記文史》出版,結束了2000餘年中國筆記有文無史的歷史,填補了一項重要的學術空白,學界從此無憾。
鄭憲春同志撰寫《中國筆記文史》立意已久。數年前,我已略知。數年來,鄭憲春同志在行政單位和企業積極工作,利用業餘時間東西訪書、南北訪學。孜孜不倦,鍥而不捨,披覽典籍以考據辨證,爬羅百家而勒成一家之言。其毅力之堅韌,其學力之淵博精核,我無驚無嘆無喜無賀乎。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向封建制的歷史轉變時期。社會的動蕩和巨變,是一個需要天才和產生天才的時代,其特徵,與歐洲的文藝復興時代有許多相似之點。構成春秋戰國時代的特徵,顯要之點是各種天才——士的出現。士,在當時志高心屈,大多鬱郁不得意,故大多發憤以立言,而士又多自視甚高,具有百折不回的毅力,加上他們對天下局勢的“明察”,以及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安邦之策,依託他們的能言巧辨,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勢。
士在春秋戰國也確有排難解紛的能力,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使統治階級也不得不刮目相視,常有倒屣之迎。從而,禮賢下士也成為春秋戰國人的風尚,成為一種殊榮。士以其本身的智與力贏得了天下的尊重,也同時為他們自己的晉陞開通了一條坦途,“朝為白衣,暮為卿相”,已不再是歷史的傳聞。統治階級對士的敬畏,促成了他們對士的禮奉和養士之風的興起。燕昭王築黃金台以招徠四方名士,曾使千年之後的陳子昂自視生不逢時,發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的遲暮之感。余者如齊威王、魏文侯等,惟恐士之不來附。而秦王讀了韓非子的書後,則有“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嘆,得李斯挑明之後,大有相見恨晚之憾,發急兵而圍韓,索韓非而歸,用韓非之說而成一代霸業①。至於春秋“四公子”(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以及呂不韋門下食客號稱三千,或馮驥彈鋏,或擊劍扛鼎,或雞鳴狗盜,沸沸揚揚,自古傳為佳話。
序
第一章 史鉤沉:筆記緒論
一、筆記正名及探源
二、中國筆記本色
三、筆記演變及分類
(一)尊經對筆記的影響
(二)筆記的演變軌跡
(三)筆記的文史分類
四、中國筆記的學術地位
(一)筆記——中國歷史的另一半
(二)筆記——中國人的心史叢碑
(三)筆記——中國文學的推陳出新
(四)筆記——中國文化的繼往開來
第二章 沌初開:先秦筆記
一、左史記言與右史記事
二、諸子語錄體與中國筆記
三、《山海經》與《穆天子傳》
四、呂不韋及其《呂氏春秋》
第三章 開月朗:秦漢筆記
一、李斯與秦代筆記
二、西漢筆記
(一)西漢筆記尺牘
(二)劉安與《淮南子》
(三)劉向及其筆記
三、東漢筆記
(一)東漢前期筆記
(二)東漢後期筆記
(三)應劭與《風俗通義》
(四)蔡邕及其《獨斷》
第四章 聲玉振:魏晉南北朝筆記
一、魏晉南北朝時代精神與筆記風貌
二、魏晉南北朝筆記小說的勃興
(一)以志怪為特徵的筆記小說
(二)以志事為特徵的筆記小說
三、魏晉南北朝筆記小品的出現
四、魏晉南北朝山水筆記
(二)楊衍之及其《洛陽伽藍記》
五、魏晉南北朝學術筆記
一、隋唐文學的復古與筆記的特色
二、隋朝筆記的承上啟下
三、唐傳奇與筆記小說的分野
(一)唐傳奇的興起
(二)唐傳奇與明清小說的異同
(三)唐傳奇與筆記的分合
……
第六章 百花爭艷:寧代筆記
第七章 承前啟後:金元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