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呈館中諸公

明代高啟創作的七言律詩

《清明呈館中諸公》是明代高啟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中描寫了清明時節南京城內外無限的春意以及客居外鄉的遊子們思念家鄉的情景,表現了詩人美好的心情和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的思想感情。全詩上聯寫景,下聯寫情,似斷實連,且立意新巧,對仗工穩。

作品賞析


這首清明詩當作於洪武二年(1369)至三年,詩人修《元史》時。這時的詩人,青雲直上,春風得意,對於自己的前途充滿了信心,因而心情是美好的,筆調是歡快的。
首聯“新煙著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誇。”官牆外的垂柳,絲絲弄碧,新煙縈繞;人家所精心製作的杏酪,散發出陣陣的芳香。這風光節無不在告訴作者清明節的到來,自然也會喚起他往歲在家鄉與家人共度佳節的種種回憶。這一來,客居青山環繞的京師金陵的作者,自然便思念起家鄉來了。
頷聯“清明無客不思家”,既曰“無客不”,自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在內。不過,全詩直接抒寫思家之情語,僅此一句,其餘則著力描寫最物,如垂柳、杏酪、青山、芳草、落花等,可謂色彩繽紛,明麗如畫,甚至有畫所難到者。但這一切,似並未使作者陶醉,從而消釋其思家之情,相反地,見景生情,反而更襯托、引發了他的思鄉情。
頸聯“卞侯墓下迷芳草,盧女門前映落花”,五、六兩句,意更深曲複雜。迷芳草,芳草萋萋,一片凄迷,而作者偏又以芳草與卞侯墓並置,以落花與莫愁女映照,似更富有富貴難久持,盛時難長留的感慨。
尾聯“喜得故人同待詔,擬沽春酒醉京華。”幸而有幾位同院的故友,可與沽酒共飲,一醉京華。其意正是針對暗含於上述節物風光描寫中的寡歡、不幸心情而言,而“醉京華”之“醉”,也是為了譴悶寬懷而醉,而非緣歡快而取醉。
這首詩以喜襯悲,以醉解愁,而詩人剎那間的感情變化,內心活動,曲折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其筆力之銳入快出,脈絡之明接暗轉,興酣落墨,舒捲自如,不愧為首開大雅的“一代詩宗”。

創作背景


詩人高啟於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在南京與宋濂等人編修《元史》始成,其正值清明時節,詩人與翰林同官唱和玩樂,寫下了這首詩。

作品評價


中國宋史研究會會員姜漢椿《元明清詩鑒賞》:“這首七律寫得從容委婉,清麗動人,有唐人風。”

作者簡介


高啟(1336-1373),漢族,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文學家。字季迪,號槎軒,長洲(今江蘇蘇州市)人。元末隱居吳淞青丘,自號青丘子。高啟才華高逸,學問淵博,能文,尤精於詩,與劉基宋濂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明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擬委任為戶部右侍郎,固辭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給。蘇州知府魏觀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曾為之作《郡治上樑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詩兼采眾家之長,無偏執之病。著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初明四傑”。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
1373年受誅連,被處以腰斬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