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島街道
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轄街道
紅島街道是中國青島市紅島經濟區下轄的一個街道,位於城陽區西南部,距區城中心25公里,面積28.7平方公里,人口3.8萬,北部與青島市東風鹽場接壤,東、南、西均瀕臨膠州灣。環膠州灣高速公路橫穿紅島腹地,嶴東路縱貫南北,陸路距黃島前灣港45公里,距膠濟鐵路南段5公里。紅島至青島、黃島海上交通“一衣帶水”。紅島街道三面環海,海洋資源豐富,擁有灘塗六萬餘畝,是青島市“水產狀元鎮”和“水產強鎮”。2000年被確定為“青島海洋科技開發區”。
紅島街道位於膠州灣北岸、城陽區西部。環膠州灣高速公路貫穿紅島腹地,長達3060米的女姑山——紅島跨海大橋,使紅島交通更加方便。經跨海大橋至青島流亭國際機場僅8公里,距膠濟鐵路5公里。紅島原是膠州灣內第一大島,與青島市隔海相望。後來北岸經人工填充,與陸地相聯,成為三面環海的小海島,東西7.65公里,南北7.6公里,面積39.3平方公里,海岸線35.2公里。轄1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居民12473戶,人口37463人。紅島原名陰島,秦漢隸不其縣。據傳,小島上因綠樹成蔭,秦始皇賜名叫蔭島,漢武帝稱之為桃花島。隋唐至明清,隸即墨縣。1898~1922年,先後淪為德國、日本租界。1929年,稱青島特別市陰島區。新中國成立后,隸即墨縣。1961年,歸嶗山縣。1967年,陰島更名紅島。1988年,改隸嶗山區。1994年6月,青島市進行區劃調整,紅島鎮劃歸城陽區。2001年,改設紅島街道。2012年改為紅島經濟區,紅島街道。所轄村居:轄肖家、寧家、殷家、高家、宿流、觀濤、東大洋、西大洋、曉陽、溝角、邵哥庄、小庄村、前陽、后陽、前韓家、后韓家北村、后韓家南村17個行政村。
紅島街道按照區委、區政府的統一部署,緊緊圍繞打造青島國際航空城的戰略目標,加快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區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實現了新的發展。預計全年街道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3億元,增長17%;地方財政收入完成6050萬元,增長33.7%;到賬外資完成4100萬美元、市外實收註冊資本完成2.9億元、實際利用內資25億元,分別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01%、134%和115%;外貿出口完成2.9億美元,增長26%;預計人均純收入9723元,增長8%。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均圓滿完成年度任務。
區劃以來,全街道國民經濟各項指標增長明顯,2004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3.56億元,完成稅收2691億元,地方財政收入71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189元。截止2004年底,累計引進外資項目12個,實際合同利用外資1.77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299萬美元,實際利用內資1.8億元,出口創匯5900萬美元。
農村經濟實施科技興農新戰略,大農業有新發展。島上成立工業園區1個,2000年成立“青島海洋科技開發區”、“九五”期間興起的高科技大棚蔬菜生產基地,2001年被評為“山東省十大食用菌生產基地”之一,1994年以來,蔬菜總產量達26404噸,被國家農業部科委等四部委確定為首屆中國投資環境300強鄉鎮之一。
紅島街道
紅島是青島最著名的漁鄉。紅島三面環海,盛產海鮮。紅島的蛤蜊、海蠣子、蝦皮、末貨、海蟄皮等百餘種海產品享譽國內外。特別是黃瀾的蛤蜊、蠣子,以個大、味美、鮮嫩而著稱。在山東,紅島海鮮已成為知名品牌,出口日本、韓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5年水產品總量16萬噸,連續十年被青島市政府評為青島市水產第一鎮。全年完成生產總值16.02億元,稅收3350萬元,地方財政收入871萬元,居民人均所得5450元。
紅島還是有名的食鹽產地。膠東“煮海為鹽”,起於上古。“魯鹽”之名,馳於中外,“紅島鹽”又是“魯鹽”的佼佼者。元末明初,紅島先民不斷遷入,海島鹽業也開始發展。韓家村出土的成片“古鹽井”,被確定是明萬曆七年(1579年)的鹽井遺址。《山東鹽業志》載:“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膠州灣陰島蕭家村人蕭廷蕃,從金口學來曬鹽方法,回村試辦。為膠州灣近代開灘曬鹽之始”。《膠澳志》鹽業篇章記載:“民國初元,膠澳鹽灘日形發達,陰島周圍已有斗子90餘副,產鹽六七十萬擔,多運銷朝鮮、香港、海參崴”。中國現代作家吳伯簫於1937年7月31日游陰島,寫成《陰島的漁鹽》一文,對陰島的漁鹽史、“開灘曬鹽”法、山丘一樣的鹽堆、產出量等作了具體的描述,稱“海水是取之不盡,所以鹽也就用之不竭。”
據民間傳說,很久以前,一條白蛟龍霸佔了流入膠州灣的大沽河。它興風作浪,淹沒糧田,掀翻漁船,禍害百姓。住在紅島寧家古“王八牙”樹下的青龍,卻為膠州灣畔的百姓行雲播雨,送來甘霖。白蛟龍嫉妒青龍,就搶佔其地盤,燒毀青龍溝下的青龍洞。青龍為除掉白蛟龍,四處學藝,藝成后,二次交戰。從大沽河戰到膠州灣,只打得天水一片,天昏地暗,最終青龍咬死了白龍。白蛟龍的血肉喂肥了蛤蜊、海蠣子和魚、鱉、蝦、蟹等海中動物。從此,紅島海中海貨大增,海鮮長得個大味美。
還有傳說,很久以前在島的西部山坡下住著一戶李姓人家,近40歲無子。某年農曆九月二十七日,妻子生下一子,只見孩子面色黝黑,身如龍形。其父見狀大驚,拿起鐮刀,砍下一截尾巴,將其扔出家。孩子母親連驚帶嚇,悲憤而終。16年後,一條黑龍駕著雲頭落在高家村山頭,向村人託夢說:我是小龍,為母祭墳。第二天,果然發現山上立起了一座新墳,人們則稱此為“龍母墳”。原來小黑龍出走後,被菩薩收為徒弟,傳授於武功,意在為民除害。黑龍功成后在北方打敗白龍,將白龍江改名為黑龍江。為謝母恩,黑龍每年農曆九月二十七日回鄉祭母。人們在高家村建了“龍母廟”,把黑龍的生日定為“龍母會”祭祀日。龍母廟又名龍王廟、青雲宮,始建於北宋末年(1087年)。元代碑誌鐫有:“宋朝青雲宮道長”之字樣。自元朝至1961年,先後延續40代,共有過48位主持、道長。青雲宮坐北朝南有大殿3座:正殿高15米,正中祀玉皇大帝、王母娘娘、龍王,雷公、雷母分祀兩旁;東配殿祀三霄女神等,西配殿祀龍母等。另有東西兩廂,東廂設西樓,西廂設鼓樓。宮外西側有龍母墳。青雲宮氣象萬千,儀態威嚴,是嶗山道教著名場所之一。青雲宮廟會是紅島最大的民俗祭祀活動,漁民和周邊群眾通過趕廟會祈求年年平安,歲歲發財。
區劃以來,先後請日本株式會社、同濟大學等單位對紅島進行分區規劃,設計方案經市政府審議通過。2004年,社會固定資產投入6.7億元。舊村改造工程逐步實施,安居工程預計投資1.2億元,已建成樓群面積13.8萬平方米;柏油路村村通,居民用上黃河水,植樹造林38.3萬株,完成“三綠”(綠樹、綠地、綠帶)面積2932.5畝,人均佔有綠地0.73畝。
島上初中2處,小學8處,成教中心1處,在校學生4411人;幼兒園13處,在園幼兒933人;共有教職工469人;各類衛生機構56處。全街道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村人口17007,參保率86%,投保總額4736萬元,有32060人參加了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7%,投保額122萬元。
紅島街道轉變招商載體和招商主體,進一步突破土地瓶頸制約,著力做好“非土地招商引資”這篇文章。利用盤活閑置廠房、本土企業合資合作和增資擴股的模式,新引進了浩源明華食品、恆青電器等5個內外資大項目,太平洋恩利、紅福英水等5家企業實現註冊資本增資3940萬美元,合同利用外資1.5億美元、利用內資2.3億元,所有新引進的項目和實現的利用內外資全部沒有新占土地。切實提高土地利用率,對全街道25個已簽約但未開工建設的項目分類逐步清理,依據產業發展方向重新調配土地資源,開闢項目引進、發展空間。
紅島街道加強環境建設,整體環境面貌明顯變化。堅持把環境建設作為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的總抓手,縱深化推進環境提升工程。把社區“五化”作為加快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按照“因村制宜、科學規劃、量力而行、突出特色”的原則,突出“亂搭亂建治理、公共綠地建設、長效機制完善”三項重點,全面啟動社區“五化”建設,已完成硬化道路25萬平方米、新砌排水溝1.3萬米、綠化17.2萬平方米、粉刷11.9萬平方米、安裝和更換路燈833盞、設置各種宣傳設施115處,全街道17個社區全部衛生達標,有9個社區達到“五化”標準。把“綠色紅島”建設作為優化生態環境的突破口,按照“布局合理、造型別緻、特色鮮明、四季常青”的要求,突出“重要區域景觀打造、社區空地治臟補綠和搬遷墓地原地建綠”三個重點,全力打造綠色、生態紅島,完成造林綠化612畝,全街道林木覆蓋率達到35%。把平墳入室作為推動現代文明進社區的重要舉措,以做好群眾思想教育工作為突破口,實行街道黨政班子成員包片、機關幹部包社區責任制,廣泛宣傳、全面動員,引導教育群眾移風易俗,啟動平墳入室,全面完成全街道13000座墳墓的搬遷工作。同時,利用墳墓搬遷騰出的土地栽植了雪松、黑松等紀念樹種,營造綠色景觀,全街道整體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把加強城市管理作為完善環境管理長效機制的立足點,新購置了1部垃圾清運車、560餘個垃圾桶等環衛設施,實行垃圾清運市場化運作,“居民投放、社區收集、街道清運、區集中處理”的垃圾清運長效機制建立運行,調整充實了環衛、城管兩支隊伍,對違章建築、亂搭亂建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全面規範戶外廣告設置,2噸以下小型燃燒設施拆除率達100%。
紅島街道著力抓好基層基礎工作,社會更加和諧進步。堅持抓基層、打基礎,全面加強社會管理,進一步凝聚人心、推動發展、促進和諧。堅持以維護社會安全穩定為基礎,實行“點、線、面”立體工作法,加強技防設施、社區警務室和治安巡邏大隊建設,深入開展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活動,全街道未發生一起越級集體上訪事件、群體性上訪事件和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治安和刑事案件發案率下降11個百分點。堅持以社區班子建設為關鍵,著力抓好社區幹部素質提升和後進社區整頓轉化,和諧、平穩完成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實現了換屆選舉零信訪、零人訪、零集體突發事件的預期目標。堅持以加強黨員幹部監督和社區規範化管理為重點,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大黨員幹部違法違紀案件的查處力度,建立並狠抓社區重大事項報告、財務及經濟合同管理等8項制度的落實,營造了和諧的黨群幹群關係。堅持以素質建設為根本,在深入開展全民大教育活動的基礎上,突出抓好素質提升載體建設,完成4個社區文化教育中心改擴建,新建設了13個社區的居民健身路徑,實現了全街道社區文化教育中心和居民健身路徑的全覆蓋。堅持以建設和諧文化為目標,以“弘揚城陽人精神”、“唱響區歌、踐行誓言”為主題,積極開展了市民節、紅島之夏、民間藝術節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凝聚人緣、凝聚人心、凝聚人力。
紅島發展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用街道負責人的話說,紅島實現了項目建設、產業發展和城市化啟動“三大突破”。記者隨後拿到手的經濟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說法:街道生產總值完成近30億元,稅收、財政收入分別完成1.04億元和3450萬元,增長35.9%和47.5%,到賬外資和實際利用內資增長分別達到105%和293%。
群眾得實惠與大開發同步
在一期投資50億元的青島華強文化科技產業基地項目的工地,挖掘機、推土機在海風中轟鳴,對照規劃藍圖,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基地內、外環路及中心路等道路已整修6000米,完成水、電、消防等管網鋪設近2萬米,完成人工湖改造土石方9.8萬立方,場地平整、景點改造等工程完成土石方32萬方,春節之前,基礎建設階段全部工程預計可以完成。
華強項目引爆了紅島的開發建設。據介紹,2009年,紅島成功引進了7個過億元、過千萬美元的大項目,合同內外資分別達到60億元和5300萬美元,2009年到賬外資、實際利用內資分別完成2450萬美元和8.6億元,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的規模、質量均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紅島街道有關負責人表示,引進大項目,目的是為了發展經濟,而發展經濟是為了惠及群眾。紅島的“后先優勢”就在於可以充分吸取先行者的經驗教訓,把區域開發與利惠群眾結合得更好。
肖家社區63歲的肖大爺多了一件心事,每天都要去看看正在建設中的新樓房:“看著新樓一天天地長高,現在我們村的老百姓心裡別提多高興了!”3.6萬平方米的解困房三期工程已完成主體建設,居民住房緊張的問題將進一步得到有效緩解。紅島還將計劃投資2.5億元,完成民房搬遷550戶,建設安置樓8萬平方米。
一手抓開發,一手抓實事,這是記者在紅島採訪時的總體感受。紅島街道採取盤活閑置資源、開展配套服務、村村聯合投資等多種模式,完成了19個“一村一策”項目建設,總投資4600萬元,當年實現集體增收531萬元。另外,街道的休閑運動中心也已建設完工,全街道17個社區,都擁有了健身路徑,居民文體活動、休閑娛樂條件得到顯著改善。
據介紹,為配合開發和舊村改造,紅島已初步制定了“城市化”規劃,居民將集中在幾大區域居住,住進新樓房,引進項目所提供的充足的就業崗位和創業機會,也將讓居民從“漁民”變為工人或者老闆。
讓百姓感受到真正的溫暖
說起紅島百姓的生活狀況,紅島街道有關負責人表示:多年以來,紅島的土地一直處於“被保護”狀態,這對紅島的百姓來說也是一種奉獻,處於貧困狀態的家庭也相對較多。結合科學發展觀的學習實踐,街道黨委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解社情民意,及時地給他們送上黨和政府的溫暖,顯得尤其重要。
據悉,紅島街道開展的“察民情、解民憂、轉觀念、促發展”社區調研走訪活動有聲有色,在近一個月時間內,抽調的40多名機關幹部共走訪居民5200餘戶,發放民情聯繫卡6000餘張,徵集黨員群眾反映的意見建議及問題390多條,走訪覆蓋率達到65%。
后陽社區是紅島街道第一個啟動舊村改造的社區,社區群眾對舊村改造中自身利益能否得到切實維護心存疑慮。走訪工作組“坐炕頭、拉家常”,挨家挨戶做工作,耐心細緻講政策,消除了大家的顧慮,社區民房評估工作已全面順利展開。
殷家社區殘疾人較多,為讓他們收入有保障,街道多方協調,幫助社區建設了26個冬暖式大棚,種植花卉、蔬菜等,實現社區增收20餘萬元,23名殘疾人管護大棚,年人均收入8500多元。
紅島優美的自然人文景觀令人陶醉。1937年版《青島概覽》記述的陰島八景有:青雲宮、虎守古洞、東山朝曦、千佛觀雪、萬丈遠眺、西嶺歸帆、鹽場銀海、鷹嘴聽潮。1947年,著名學者、企業家尹玫中在《青島雕浮》一文中稱陰島有“十景”:青雲宮、虎守山鎮虎石、東大山星隕石和毛島、千佛山、萬丈山仙跡石和蓮花庵、西嶺石老人、草場和島上土城、鷹嘴石和鷹王巢、神牛石、兔兒石。每當秋冬晴空當頭,遙望青島市區,紅瓦綠樹,車水馬龍,朦朧可見,猶如海市蜃樓,令人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