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道教

嶗山道教

嶗山是我國沿海的名山,主峰名為巨峰,也叫嶗頂,海拔一千一百三十三公尺,是我國七大名山之一,位於山東半島西南,青島市區東部,距青島約五十華里。山勢澗壑曲折,山巒峭拔聳秀,奇石滾滾欲動,削壁徐徐而行。古柏蒼松比老,秀竹奇花爭妍,山海相連,雲飛霞飄,形成一幅雄偉、生動的畫面,嶗山與內地名山相比,確實有它的獨特之美,因此,《齊記》中有: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的記載。

簡介


嶗山地處偏僻的海賓,深岩幽谷,二千年前就被某些方士、道人稱為“神窟仙宅”,傳說嶗山裡不但住有神仙,還有吃了可以“長生久視”的仙丹妙藥,歷代不少有名的方士、道人、文人墨客都到過嶗山,前來修鍊、遊覽。如:邱長春、劉志堅、徐復陽、李白、蘇軾顧炎武等,他們留下了很多讚美嶗山的詩文、石刻。

道觀


唐、宋時帝王好方術,修仙者已經視嶗山為幽奧尋真之境,山中歷代留傳下來的“仙跡”很多,道教在這裡很盛行,嶗山方園百里,道教宮觀很多,有逾千年或數百年的道觀。
嶗山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道眾均為道教全真派。根據《膠奧志》、《嶗山志》等書記載,嶗山道教廟宇不止九宮八觀,峰前崖后,山坳澗旁還有很多小道庵。嶗山道眾常說: “嶗山道觀天上星,七真降臨歸正宗,若問宮觀誰為首,老君峰下太清官。

神清官

創建於宋代,在該宮崎嶇蜿蜒的路旁石上,有邱長春鐫刻的“訪道山”、“遊仙倉”等字;宮東岩石下有“長春洞”,相傳元代邱長春曾在洞中修鍊。洞旁刻“長春洞”三字,是明朝周魯所題。

遇真宮

建於元朝,有三殿,殿中神象都是元代彩塑,價值較高。玉皇殿上有塊翹首鶴狀巨石,上鐫一洞叫“仙鶴洞”。洞上有邱長春書“仙鶴洞”三字。洞旁有徐復陽墓,墓東有“捨身台”,台上有“煉魔石”,台東下面是一道深,名叫“摸錢澗”。這些古迹均為徐復陽所留。

明霞洞

一塊巨石構成,石上刻有“明霞洞”三字,傳說當初洞很大,清康熙年間一場雷雨,洞忽然坍塌,如今洞石大半埋在地里。“明霞洞”的西面有斗姆宮,是元代所建,明朝隆慶年間,道士孫紫陽重加修繕,洞西旁挺立的巨石上,刻有“孫紫陽修真記”,從洞后梯形小徑而上則是“紫陽洞”,即孫紫陽的靜養處。洞左側有一小洞名:“三峰洞”,傳說系張三峰所鑿。

華樓宮

創建於元泰定年間,天順年間重修,宮右上有大石壘迭的峰頂,叫做“凌煙崮”,崮南下為“山岩子洞”,洞中藏有元朝道士劉志堅的遺骨,洞門如今敞開著。據傳說:洞口起初封閉,明萬曆年間,由於雷雨,洞門忽然開裂,洞中劉志堅的遺蛻完好如故。如今洞中劉志堅的遺蛻已失。洞旁石上鐫“雲雖子劉志堅永止門三陽洞”等字。雲岩子是華樓宮的創建者,在宮中修行三十年,死後其弟子為他立了一座行狀碑,敘述他苦修的經過,碑文是元大學士趙世延所撰,碑安置在宮中。

太平宮

建於宋初,是宋太祖為華蓋真人劉若拙敕建的道場,當時命名為“太平興國院”,又稱“上苑”。宮內照壁上刻有“海上宮殿”四字,相傳是敕建時所題。

上清宮

簡稱上宮,也是宋初敕建,元朝大德年間,道士李志明,重加修整,邱長春在此留有不少石刻,庭中石上鐫“訪道山及青玉案詞”一首,另一石刻“上清宮”三字,宮西巨石上鐫“鰲山上清宮”並詩十絕,在宮南還有邱長春墓,據元史記載,邱長春的墓在北京白雲觀,這裡大概是他的衣冠墓。

太清宮

是嶗山宮觀之首,與上清宮、太平宮同是來太祖為華蓋真人敕建的道場。元明以來著名道士徐復陽、邱長春及其師兄弟、雲岩子、張三峰等,他們踏遍嶗山、講經談玄,年深日久,影響極大。

太清宮


太清宮在嶗山道教廟宇中,是歷史最久、佔地最好,規模最大,道眾最多,影響最深的廟宇,它坐落在嶗山老君峰下,三面環山,一面臨海,風景秀麗,《太清宮志》記載:西漢建元元年,由江西瑞州府張廉夫所創始,張博學才茂,仕至上大夫,因礙權貴,棄職入道,精研玄學,不涉世俗,后入終南山得師傳道,後來邀游天涯,來嶗山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名為“三官廟”。癸卯年又築廟宇供奉三清神象,改名為“太清宮”,始元二年委弟子劉方清等繼續廟事,自回江西潛居三元宮。以後屢來嶗山,雲遊東海諸名勝。
唐天佑元年,河南道士李哲玄東遊嶗山,至太清宮,與張道沖等友好,旋建殿宇供奉三皇神象,名叫“三皇庵”。傳說後周廣順三年五月李道士在都,逢亢旱無雨,災疫流行,李符咒治病,於是有“神醫”之名,朝野稱頌,上聞,詔命祈禱得雨。敕封道化普及真人,遣使送回宮。
後唐同光二年,道人劉若拙,從四川來嶗山太清宮訪李哲玄,交談默契,自修一庵名“驅虎”,供奉老子聖像,潛修於中。宋建隆二年庚申,奉詔入都談玄稱職,敕封華蓋真人,后奉敕回山,重修太清宮殿宇,四方士人聞風求道而至,華蓋真人選弟子十餘人,傳授道要。後來華蓋真人出遊多年,復歸太清宮靜修。
金章宗昌明六年,道士邱長春、劉長生及其師兄弟五人,號稱七真,由寧海昆嵛山來嶗山,止於太清宮,講道傳玄,宏闡道義,道眾大悟,各受戒律。邱未久住,留詩二十一首,西行而去。劉長生留下講解經典,數年後西行萊州靈虛觀,從此上清宮道眾歸宗於劉長生的隨山派。
嶗山太清宮從肇基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作為道教全真隨山派的祖庭,也有七百餘年。太清宮由三個大殿、四個配殿、一個長老院及客房等一百四十七間組成,形成一個中型古建築群。即:三清殿主要奉祀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東華殿主要奉祀東華帝君;西王母殿主要奉祀西王母;三皇殿主要奉祀神農大帝、伏羲大帝,軒轅大帝;三宮殿主要奉祀三宮大帝;耿真人祠主要奉祀佛教耿真人;救苦殿主要奉祀孚佑帝君 (即呂洞賓)。
金大安元年,邱長春由膠西重來本宮說法,闡教數年,復留詩十首刻於本宮三清殿後的巨石上。此時,元太祖成吉思汗,聽說邱長春懂得養生修鍊的方法,旨派扎八兒、劉仲祿兩使者詔請。邱應命率領十八名弟子,長途跋涉到達雪山,朝見成吉思汗於西征的營帳中。據《元史》中的《釋老傳》、明代陶宗儀的《輟耕錄》等記載: “處機每言,欲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殺人,及問為治之方,則對以敬天愛民為本,問及長生久視之道,則告以清心寡欲為要。”召后,上詔太師阿里鮮護送東歸。賜金虎符文,主管天下教事。這個“聖旨”刻在三皇殿東西兩壁石上,至今猶存。
元至順年間,江西龍虎山天師後裔張三峰,第二次來嶗山潛修數年,嶗山左側靠海岸石塔叫三峰塔,塔底有洞叫做仙窟,是張三峰的靜修之處。張氏在嶗山留有很多“仙跡”,並著有《訓世文》遺留。明萬曆十三年間,因佛道之爭,太清宮碑記神象盡被拋於海,太清宮被改為海印寺。后經隱居在嶗山黃石宮的道士耿義蘭等上控力爭,至萬曆二十八年得以復宮,頒道藏經,耿義蘭被敕封為扶教真人。
到了清光緒十五年,德國侵略者強租膠州灣。一九一四年日寇攻佔青島,嶗山又處於日寇統治下。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爆發。國民黨反動政府在日軍未到之前,便倉皇撤退。國民黨反動軍隊,借抗戰為名,潛入嶗山,敲詐勒索,肆意殺害道眾,加之日寇不斷進山騷擾,對名勝宮觀恣意焚燒,山上的林木砍伐凈盡,八年時間,嶗山遭空前的破壞。
一九四九年青島解放了,嶗山回到人民的懷抱。太清宮道眾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在林彪“四人幫”橫行的日子裡,黨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保護文物的政策遭到破壞。太清宮被洗劫一空,珍藏上千年的文物被焚燒,神象被砸毀,名勝古迹破壞殆盡。幸好青島市委將“明萬曆御賜道藏”事先轉移它處,才得以保存下來。廟舍亦很完好。
粉碎“四人幫”后,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保護文物政策,決定修復嶗山太清宮。由於黨和政府的大力協助,在城建局的密切配合下,在各方面人士的支持下,不到一年,完成了一百四十七間殿堂的修復工作,包括大小彩塑神像二十六尊,大型壁畫兩幅。殿堂內供案、供器、神龕、慢帳等都陳設一新,使太清宮恢復了歷史面貌。在這次修建工程中特別注意到道教是我國漢民族固有的宗教,因此在建築結構、殿堂布置、神象塑造上強調歷史性和民族性。同時對歷史名人留下的石刻手跡也作了整理和修復,現已全部竣工,對外開放。

練功生活


(註釋:以下視角均為田誠陽道長)
我們嶗山的練功生活:月夜習武,旭日餐勝,“步月廊”下推手,“聚仙台”上吐納,不僅增強了體質,更重要的是學到了道教寶貴的養生之法,繼承了“仙道貴生”的優良傳統。嶗山道教屬全真清修派,不重齋醮,惟務修性煉命之術,迫求養生,歷代出了不少道德深遠的道士,如今流傳很廣的兩部丹經《大成捷要》和《道鄉集》即是出自蠟山,而且這裡的道士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都主張“內外兼修,動靜結合”,今日的嶗山道士仍然如此。

老道長們

嶗山太清宮現有老道長六人,個個都是修行有素,鶴髮童顏。很多遊客看到他們,往往驚羨不已,圍住他們問這問那。他們常常會持著鬍鬚感慨地說:“都是共產黨領導的好啊!”樸實的一句話,卻道出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宗教政策落實得好,老道長們對黨和政府的無限感激之情。
其實,這些老道長每人都有一套動靜道功,形神俱煉,從不間斷。
匡常修道長,年逾八旬,通曉道教先天武功,以及武當別傳內家拳,兼善醫術。五十年代就經常給青島療養院上課,傳播氣功。一九八O年回廟后,應青島氣功界的要求,整理編寫了《先天氣功築基要訣》,每早在床上他就開始鍛煉了,渾身“軟如棉,硬似鐵”,雖已年邁,仍能分叉如坐席,踢腿過腦頂。他還經常接待慕名來訪的客人,有時一直不停地談話,毫無倦色。有人提出疑問,他卻不以為然地笑道:“所謂‘立行坐卧,不離這個,嘛,我在說話時,仍可氣歸元海,何累之有”。
李宗廉道長,年逾古稀,原是遼寧鐵茶山雲光洞監院,為了修鍊內丹,解放前即進嶗山隱居,功夫上去之後,丹田之火可以使蠟燭在手心熔化,雙手能夠舉起二百斤重的石塊。李道長面色紅潤如童子,發須白者極少,可見功底深厚。他還編了適合自己的氣功操,堅持鍛練筋骨。
孫真諄道長,年近古稀,據說練過八卦拳,天天打坐,每早看到他沿著太清宮周圍跑步,晚飯後常去海邊散步,有時清晨看到他對著蠟山名泉一“神水泉”,行服氣之術。
劉宗成道長,八十高齡,他的練功方法與眾不同,全是卧功,從不盤腿打坐,晝卧于山,夜卧於庭,朔望之日,用功更勤,風雨霜雪天從不間斷。他除了練拳,還植長世所不知的“太乙玄門棍”。解放前曾有幾個土匪進廟搶劫,他舞起棍子,大施神威,打得土匪們抱頭鼠竄,一時傳為美談。
王自臻道長,年已古稀,每天早晨去海邊、散步,呼吸吐納,以勞動代操練,別有一套。剛回廟時還是滿頭銀絲,後來竟然有些變黑。
崔靜一道長,七十有餘,是嶗山出家時最長的坤道,注重修行,坐功頗深,至今發如黑漆。
在氣功大興於世的今天,社會上少數人看到有空子可鑽,冒稱自己是什麼道教龍門派傳人,有的竟稱是嶗山道士親傳,編造謊言,假借傳授氣功之名,大撈錢財,而我們嘮山的一些老道長,既不爭名,也不圖利,默默無聞地練著自己的功夫。相比之下,他們的品德是何等之高尚,“君子聖德容貌若愚,”注重修悠我想這才是他們健康長壽之根本。

年輕道士

我剛到嶗山時,小道士還很少,那時匡師父十分注意對我們的培養,每天早飯後,晚飯前,山上沒有姍客時,全體道眾聚在一起,由老道長輪流給我們講課。講的內容非常廣泛,除了廟上事務,主要是圍繞修道養生,講他們的經。驗,講煉性磨性,講吐納調氣,講修道禁忌……。
匡師父還拿出他著的《養生三字經》、《指玄篇》、《玄修秘訣》等。還要我們學習《道協會刊》和《呂祖全書》、《三豐全書》、《悟真篇》、《周易參同契》、《大成捷要》、,《性命圭旨》.、《伍柳仙宗》等書有關章節,通過學習,我們對於道教理論,特別是關於養生方面的理論及其方法,有了一個大概認識,提高了自己的水平。
除了打掃衛坐和種地、種菜,匡師父常常在早晨晚上,親自下場子,帶我們習武,十分熱鬧,我們的勁頭也很大,夏天不怕暑熱蚊咬,冬天不怕風雪嚴寒,不以為苦,反以為樂,所以每人都學到了一些功夫。
山上練功的場地也很多,有時個人趁旭日初升之際,登上山頭,望海吐納。李白曾有詩云:“我昔東海上,嶗山餐紫霞”,真使人陶醉於大自然之中,其樂無窮。
另外,為了開放和旅遊事業的需要,許多影視廠家不斷到蠟山拍片,每次都少不了撈山道士參加,除了誦經、值殿、種田等項目外,都有我們小道士的武術表演。在政府對外宣傳工作上,我們起到了良好的配合作用。
一九八五年八月份,我和兩位道友在樓觀合參訪時,應任法麟道長的要求,表演了我們在螃山學到的,功夫,受到台上道眾和當地圍觀群眾的熱烈歡迎,為道門爭了光,也加強了名山宮觀之間的聯繫。

個人體會

回憶我出家之前,高中剛剛畢業,不過是一個書生,自從進了蠟山,無論養生、武術或是氣功,雖得之皮毛,卻獲益非淺,筋骨大易,很少得病,精神世界也更加充實起來。
陳攖寧老會長徠在世時,對道教養生極其重視,曾經斷言:這個東西存在,道教就會存在。我也深深地感到養生是適教精華之精華,值得我們探索。
可喜的是,道教千百年來,積累的養生之術,隨著社會的安定團結,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如今已在全國各地竟相傳布。國外道教研究也很重視這一方面的內容,作為道教徒,我認為更應當繼承這一優良傳統,並且永遠發揚下去,造福於社會,造福於人類,造福於子孫後代。“仙道貴生,無量度人”,這是我們道教的真正宗旨。
我感激哺育我成長的老道長們,我真誠地祝他們健康長壽,道德常存。更希望今後我們年輕道士,在老道長們的繼續幫助下,發揚嶗山重養生的優良傳統,為新中國道教事業盡我們每個人的微薄之力。
(【練功生活】目錄下內容,均選自《嶗山道士的練功生活》田誠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