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本屯

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轄村

明清時期,力本屯屬曹州府管轄,故當時通稱是曹州府城南50里力本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屬菏澤縣陵聖區管轄。

力本屯行政村位於定陶區城西南12公里,全村有7個自然村,12個生產小組,人口3100人,面積約9.6平方公里,耕地2563畝。

南距紅衛河2公里,西距菏(澤)民(權)公路2公里,北距定(陶)張(灣)公路2公里,冉(固)馬(集)公路直通力本屯南大街(雙慶路)。

1982年全村街道鋪通了柏油路。

1983年全村通電。

1995年完成電網改造。

2002年全村90%的家庭通了電話。

2006年,人均純收入2700元。

地理環境


馬集鎮力本屯行政村位於定陶縣城西南12公里,鎮政府西4公里處。全村有7個自然村,12個生產小組,人口3100人,面積約9.6平方公里,耕地2563畝。南距紅衛河2公里,西距菏(澤)民(權)公路2公里,北距定(陶)張(灣)公路2公里,冉(固)馬(集)公路直通力本屯南大街(雙慶路)。1982年全村街道鋪通了柏油路。1983年全村通電,1995年完成電網改造。2002年全村90%的家庭通了電話。2006年,人均純收入2700元。
力本屯
力本屯

歷史沿革


村名的由來及變遷
據本村老人代代傳說,宋末明初原力本屯村只有栗姓和孫姓兩姓人家,人口很少,原名栗門屯。明朝洪武初年,由山西洪洞縣等地遷徙來李、張、程、楊、郝、趙、秦等10餘姓,大批人口定居於此後栗、孫兩姓絕戶,故改名立門屯。由於當時及後來從山西洪洞縣等地遷來的居民越來越多,而立門屯在當時周邊地區又是一個人口最多、村莊最大的中心村落,所以就在此建立了一個較大的集貿市場,故又名屯裡集。明朝中朝始定名力本屯。1930年前後,從河南長垣遷來一戶賈姓,從河北館陶遷來一戶呂姓,從東明縣遷來一戶趙姓(回族),均定居本村至今。現在除一戶趙姓系回族外,其餘名姓均系漢族。
明清時期,力本屯屬曹州府管轄,故當時通稱是曹州府城南50里力本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屬菏澤縣陵聖區管轄。建國后屬定陶縣第八區人民政府管轄,是第八區政府駐地。1955年前分4個建制村:力本屯村(集里),村長郭迎進,農會長程秀華;后張村(后張),村長張加志,農會長張加寅;楊庄村(楊庄、廟口李、趙莊、后程)村長郝孟旗,農會長趙忠臣;前程村(前程、秦庄)村長程廣玉,農會長程遠善。1942年建立黨支部,當時黨組織屬地下活動,密不公開,黨支部負責人不詳。1943年建4個建制村(詳情前)。1956年初,4個建制村合併成立了力本屯村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第一任黨支部書記程廣照,社長張加寅。1958年撤消第八區,成立人民公社。力本屯屬張灣公社管轄,力本屯村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為力本屯生產大隊。1979年1月,成立了力本屯人民公社,力本屯大隊於1984年改為力本屯行政村,屬力本屯鄉管轄,是鄉政府駐地。2001年初,力本屯鄉與馬集鄉合併,成立馬集鄉,2002年撤鄉建鎮,力本屯村屬馬集鎮管轄至今。
力本屯
力本屯
大事記
1942年秋,力本屯建立地下黨支部
1943年春,力本屯4個建制村相繼建立了村政權、秘密農會及武裝組織——模範班。黨組織,農會和模範班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作出了突出貢獻。
1947年冬,國民黨還鄉團在力本屯村,用辣椒、毒氣、柴草,採取慘無人道的煙熏火燎之手段,致使在密秘地道中的定陶縣公安局公安人員七十餘人中毒,公安局長曾某某,公安員李洪恩等7人犧牲。
1948年秋,解放。
1953年春,4個建制村分別成立互助組。
1953年秋,分別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2月,4個村合併成立了力本屯村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8年春,成立人民公社,改為力本屯大隊。
1979年春,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2003年8月,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試點,歷時3個月。

經濟


集貿中心興衰
力本屯集會在建國前後遠近聞名,特製是逢會(當時隔一天一個集日,農曆適三、八為會日)南到商丘,西到蘭考,北到菏澤,東到成武的商人都在前一日趕到力本屯,住進旅店,第二天天不亮就把貨物擺放好準備交易。前後五道大街,日用百貨、大小商品、兒童玩具、建築材料、農用工具等各種貨物琳琅滿目,應有盡有,綿延數里。特別是牲口市,騾、馬、驢、牛、每會不下千餘匹,買賣成交額之大聞名瑕耳。另外還有賣魚的、賣肉的、賣湯的、賣飯的,各種小吃和地方名吃應有盡有。還有打拳賣藝的、說方唱曲的、鬥雞斗羊的、玩刀山耍雜技的。特別是南門裡的戲院里,更是好戲連台,鑼鼓喧天,人山人海,熱鬧非凡。1958年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受極左思潮影響,割“資本主義尾巴”成風,再加上一切物資由供銷系統獨家經營,所以,會場規模、貨物種類、經商業戶及買賣交易額與先前不可同日而語,相差有天壤之別。改革開放以後才逐步得以恢復。原來“隔日集”被取消,只留下“三、八”會,現在集會日改為農曆“一、四、八”。現有集貿市場一條街,商留集散地一條街(正在開發中)。各類經商門市達100多戶。
力本屯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壤土、沙壤土為主),排灌溝渠暢通,水利條件優越,農業種植以小麥、玉米、棉花為主,瓜菜雜糧為輔。建國初期,由於生產水平低,糧食產不過百斤左右。1956年初級社成立后,挖水庫,修水渠,打深井,架水車,生產條件得到改善,糧食產量逐年提高,但畝產也只有300餘斤。改革開放,實行家庭承產承包責任制以後,良種、化肥、農藥各種農機具的大規模使用及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使糧、棉產量突飛猛進,2006年小麥產畝產過千斤,玉米畝產800斤以上,棉花畝產籽棉超過500斤。人均純收入逐年提高,2006年達到2700元。至2006年度,全村共有拖拉機、收割機、播種機、農用三輪車等大型農機具500多台套。配套機井30多眼。近年來,全村著殖業也迅速發展,到2007年8月份,全村共有養雞大戶9家,平均養殖5000隻以上,養鴨大戶4農,其中3戶平均養殖6000多隻,一戶飼養12000餘只,養豬大戶6家,存欄量計1000餘頭,全村飼養牛、羊600餘頭(只)。全村有粉條加工作坊、速凍庫5個,粉皮加工作坊4個,所加工粉條、粉皮都是本村的特色特產,十分暢銷。有麵粉加工廠2個,羊毛衫加工廠3個,塑料顆粒加工廠1個。外出務工人員達600餘人,每年創收500餘萬元,僅此一項全村人均收入200元。

社會


文化事業

建國前後,全村只有一名教師,一個小學初級班,三間土坯房教室,學生不過50人。1956年建立力本屯完全小學,新建初級中學一座,佔地面積80多畝,教職員工有50餘名,在校學生400餘人。1971年又增設高中部(1986年撤消高中部)。截止2007年,全村共有200餘人考上了大專學校,其中2名北大,1名清華。2005年小學危房全部拆除,新建教室20餘間,2007年又建標準教學樓30間。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村裡不僅有4個衛生室,而且有一所鄉級衛生院。全村新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98%以上。有20%的農戶建了兩層小樓,磚瓦房、平房佔78%以上,土坯房基本絕跡。昔日溫飽無保障,2019年豐衣又足食,廣大群眾安居樂業,喜氣洋洋。
2006年,村裡成立了30多人的腰鼓隊和戲曲宣傳隊,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政治


村委建設
2003年換屆選舉,郝兆安當選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楊德義當選支部付書記兼村委付主任,張綿榮當選支部付書記兼村會計。新當選的領導班子,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南,團結一致,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帶領廣大黨員和群眾,抓平安建設,建和諧村莊,抓農業生產,促經濟發展,各項工作都取得了突出成績。2003—2006年連續4年被市、縣、鎮評為“先進黨支部”、“農村工作先進村”、“平安建設先進村”、“綜合治理先進村”、“計劃生育工作先進村”等。支部書記郝兆安多次被評為“優秀黨支部書記”、“優秀黨務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2003年被推選為菏澤市第11屆黨代表、第15屆定陶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力本屯村人民調解委員會在2003年度,被山東省評為“優秀人民調解委員會”。村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李洪華,2003年被定陶縣司法局評為“優秀人民調解員”,並被聘任為“首席調解員”,2004年被菏澤市人事局、司法局授於“優秀人民調解員”稱號,2005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授於“全國標兵人民調解員”稱號,並授予“模範人民調解員標兵”獎章一枚,2006年被菏澤市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山東農村大眾報》、《人民調解雜誌》、《菏澤日報》、《牡丹晚報》、“山東遠程教育台”、“菏澤電視台”、“定陶電視台”等多家新聞單位多次報道其先進事迹。支部付書記、村會計張綿榮連續4年被市、縣評為“農村優秀財務工作者”。力本屯“兩委”一班人,決心乘黨的政策開放和惠民政策的東風,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各項工作中做出更大的貢獻和優異的成績。

代表人物


1、魯西南著名老中醫李方華(1897——1922)字含芳。
清,鄉級大賓,擅長內、外科疾病的診治,在當地民間享有較高的聲譽,李先生自幼智聰性慧,性情溫和,早年受儒家學說之啟蒙,遇事一秉公正,在街訪鄉鄰中威望頗高。清朝後期,先生拒絕顯赫的官僚爵位,毅然以醫術而擇途。他悉心鑽研,勤奮好學,各科醫理通曉,尤精脈理。凡經先生診療者,均細審脈理,慎思處方。李先生懸壺濟世,醫德高尚,無論貴賤、親疏,有求必診,遇有危急重症,總是守候病榻,診察病情。有時數日不能回家,不取分文報酬。經先生治療之人數眾多,活人無算,足跡及方園百餘里。他不但醫術高超,而且樂於提掖後進,諸多名醫多出其門下,熟知者,力本屯前程村程世端,名醫時念籍是先生的得意弟子。故,先生醫德受眾民所仰,逝后公立揚名碑三座。“文化大革命”期間,揚名碑被破壞,現僅留半塊。(摘自定陶縣紅十字會《醫林人物——名醫傳略》)。
2、郝虎山(1902年7月29日——1984年10月25日)
自幼酷愛繪畫,中老年時期成為魯西南著名畫家。
3、程相欽(1925年——)
台灣知名人氏。
4、程秀華(1928年)
雲南省林業廳廳長,已去世。
5、程秀平(1929年——1972年)
貴州省林業廳廳長,已去世。
6、程遠芹(1934年——)
1949年入伍,1949年參加渡江戰役,南下幹部,后留任雲南省公安廳(副省級)。
7、張加顯(1925年——)
1939年入伍,任警衛員、排長、連長、營長、副團長、團政委、軍委老幹部處處長等職(副師級)。
8、郝恭平(1964年——)
1982年入伍,任戰士、班長、排長、副連長、連長、副營長、營長,北京衛戊區中央警衛處副處長,處長(正團級)。
9、程岩傑(1965年——)
1984年入伍,1985年考入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學習,後任軍區主治軍醫,現任濟南軍區54856部隊炮兵醫院副院長(正團級)。
10、張傑(1970年——)
1988年入伍,任戰士、班長、排長、副連長、副長、副營長、營長、副團長、團長。
11、程愛萍(1966年3月13日——)
1984年考入清華大學,畢業後繼續深造,升為博士,留校任教,現為清華大學教授。
12、秦毅(1944年——)
1965年入伍,任戰士、班長、排長、連長、副營長、營長、後轉業到菏澤生建,任中隊長,副大隊長,大隊長,(正團級,已退休)。
13、秦厚奎(1949年——)
1970年入伍,任戰士,班長,排長,付連長,連長,付營長,後轉業到菏澤生建,任中隊長,付大隊長,現任大隊長(正團級)。
14、張梅菊(1962年10月——)
北京通州市付處級,14屆、15屆全國人大代表。
15、李玉梅(1945年2月5日——)
1966年任教師,1969年定陶縣農業局會計,1980年定陶縣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委兼科長,1986年定陶縣委統戰部付部長,1989年菏澤地委統戰部付部長,2005年退休(付縣級)。
16、郝鳳海(1951年4月——)
1966年入伍在濟南空軍部隊服役,後退伍在濟南市房管局工作,現任濟南市房管局老幹部處處長(付縣級)。
17、郝鳳榮(1955年——)
1971年推薦到山東公安大學學習,畢業後任菏澤地區公安處幹警,戶政科付科長,科長,現任菏澤市委、市政府機關保衛處處長(付縣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