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馮海雲的結果 展開

馮海雲

中央音樂學院笙教授

馮海雲,中央音樂學院笙教授,首次恢復高考以笙組全國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1989年移居澳大利亞,2005年獲澳洲音樂學院(AIM)作曲碩士AngelBeats學位(M.M)。中國北京音樂家協會會員、“澳大利亞華人文學藝術聯合會”常務理事。2004年9月在悉尼動力博物館音樂廳舉行作品音樂會。

個人簡歷


1956年10月24日生於北京。自幼從父馮俏成研習多種民族管樂器
1971年考入山西省藝術學校學習笙專業及作曲理論。
1977年首次恢復高考,以演奏自己創作的作品入試,並以笙組全國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
1978年初,進入笙專業本科兼學民族作曲理論指導。
笙專業本科:師從張之良教授及閻海登先生。
作曲理論及指導:作曲理論 -師從黃曉飛教授,趙行道教授。
和聲學 -師從劉烈武教授。
復調與對位 -師從楊勇教授。
配器法 -師從牟洪教授。
曲式與作品分析 -師從戴宏威教授。
指揮法 -師從吳玲芬教授。
1982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獲學士學位並留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任教。
1984年升為講師。
1982~1989任教7年所培養的學生幾乎全部分配在國家級樂團任獨奏演員。
1989年移居澳大利亞,獲澳洲音樂學院(AIM)作曲碩士學位(MM)。

重要音樂活動


1982年成為中國北京音樂家協會會員。
1985 年隨中國青年藝術團赴美國14主要城市巡演。
1986年開始挖掘整理智化寺音樂(明代)並參與成立“北京智化寺佛樂團”。
1986年為奧斯卡獎影片-末代皇帝錄製背景音樂,任笙獨奏。
1987 年 應德國民俗音樂學會主席-托瑪博士之邀,隨“北京智化寺佛樂團”赴德國,法國,瑞士歐洲國家引起強烈反響。此類音樂尚屬首次出國,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特為此行拍攝紀錄片。
1988 年應西德WDR電視台之邀,隨中國音樂家藝術團赴德參加“波恩國際民族樂節”,所表演的 笙獨奏向全歐洲作電視現場直播。
1989年任中國民族民間音樂集成-北京卷編委。
1990年“澳洲九歌民樂團”成立,任樂團總監,笙獨奏演員。
1991年8月在悉尼維斯理中心舉行馮海雲笙獨奏及作品音樂會。
1992年任澳大利亞悉尼2000 FM電台作曲,音樂編輯及藝術指導。
1992年任“澳大利亞華人文學藝術聯合會”常務理事。
1992年應華人服務社之邀創立“悉尼華人少兒合唱團”任指揮兼藝術指導。
1992年10月攜“澳洲九歌民樂團”參加悉尼首屆“中國藝術節”。
1993年3月,悉尼歌劇院“中華魂”大型音樂會(華人首次)任音樂總監。
1993年起任悉尼“華聲合唱團”客座指揮。
1994年參與創建“悉尼少年藝術學校”任音樂部主任及笙教師。
1995年起任“悉尼兒童藝術劇院”作曲及音樂顧問。
1996年為現代劇“尋夢”作曲,並榮獲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多元文化獎及獎金。
1997年為澳洲ABC國家台錄製“傳統中樂”系列節目任顧問及笙獨奏。
1998年為大型現代舞劇“東方舞韻”作曲及笙獨奏,獲澳洲多元文化獎金。
1999年2月應澳洲音樂學院院長羅納德博士之邀,介紹現代笙及音樂作品。
1999年5月創立“澳洲小花出版社”任藝術總監製,作曲及多媒體製作人。
2003年2月應邀赴台灣傳播智化寺音樂並繼續笙教學,同年5月接受台灣“人間福報”記者陳文馨採訪,並以“馮海雲發願在台弘揚佛樂”為題發表介紹性文章。
2003年5月接受台灣中央廣播電台“寶島溫情”節目主持人吳祝育的實況專訪(介紹馮海雲作為笙演奏家教育家來台事迹)。
2003年7月台灣曉明女中-國樂夏令營,在國樂大師系列講座中作笙演奏和教學。
2003年9月紀念“台灣921大地震”大型音樂會,任音樂會總監兼笙獨奏。
2003年10月所指導的台中曉明女中絲竹樂團榮獲台中比賽特優獎。
2004年初繼續在澳洲音樂學院攻讀作曲碩士學位。
2004年9月悉尼動力博物館音樂廳舉行作品音樂會。
2005年9月獲澳洲音樂學院作曲碩士學位(MM)。
2006年10月在台灣嘉義創立“笙文曲”新樂種,並開始投入創作。
2006年12月在中央音樂學院成功舉辦“馮海雲笙獨奏及作品音樂會”並。
2007年3月起開始受聘於中央音樂學院任常駐全職教授(非客座)。
2007年中開啟“現代笙樂器改革、教材編寫及樂曲創作改編工程”(三套馬車並駕齊驅)。
2007年9月學生洪紹桓獲CCTV民族器樂大賽管樂少年組銅獎。
2008年率先在中央音樂學院創立“笙重奏課”,從此笙重奏課作為專業選修課而納入笙專業的日常教學中。
2008年5月42簧現代笙問世。
2008年9月,中西名曲改編工作自2007年初以來至此告一段落,這次大規模的改編工作的成果是大約40餘首。

主要作品


山歌與賦格(笙重奏)發表在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5)(笙第一首賦格曲)。
維吾爾人之歌 (笙獨奏)發表在中央音樂院學學報(1987)。
蝴蝶賦(笙獨奏)獲中央音樂學院新作品獎(1983)。
笙復調曲集-50首(為中央音樂學院笙專業高年級試用教材)(1988)。
閙元宵 (民族管樂打擊樂合奏) 獲中央音樂學院民樂新作品獎(1987)
梅花吟(二胡獨奏)獲中央音樂學院民樂新作品獎。(1986)
東方舞韻(大型現代舞劇音樂)獲澳州政府多元文化獎金。(2000)
中華魂(音樂會主題歌)為悉尼歌劇院“中華魂”大型音樂會而作。
馬蘭花組曲(為兒童神話劇而作)。(1996)
尋夢組曲(為現代劇而作)獲澳州聯邦政府多元文化獎金。(1998)
原野上的小花(音樂敍事故事 雙CD)2000年同時在澳洲及台灣發行。
黃土蒼生十二月(無伴奏合唱)1995年由悉尼華聲合唱團在悉尼音樂院首演。
Three Elements in Later Autum晚秋的三個元素(鋼琴長笛單簧管三重變奏)。
“DreamTime” - 澳洲土著傳奇敍事組曲(弦樂四重奏)(2004)
36簧鍵笙復調獨奏曲三首(2003)
在澳洲出版發行笙獨奏CD專輯(六張):(1992~2002)
1 -“Golden Romance”
2 - “Air”
3 - “On Wings of Song”
4 - “Moonlight”
5 - “Dream Valley”
6 - “Ocean Breeze”
近期為傳統笙及36簧笙創作和其他樂器改編的獨奏、重奏作品 (2004~至2010年底)
迎來春色換人間(21簧笙並配鋼琴伴奏)
亂雲飛(21簧傳統笙並配鋼琴伴奏)
長亭怨(36簧鍵笙並配鋼琴伴奏)
流浪者之歌(完整版)-改編(36簧鍵笙並配鋼琴伴奏)
江南月(21簧A調傳統笙並配鋼琴伴奏)笙文曲
晉調(馮海雲演奏譜並配鋼琴伴奏)
暗香(21簧A調傳統笙無伴奏)笙文曲
鬲溪梅令(21簧A調傳統笙無伴奏)笙文曲
疏影(21簧A調傳統笙無伴奏)笙文曲
杏花天影 (21簧A調傳統笙無伴奏)笙文曲
管子三重奏《河之曲》(應管子大師胡志厚先生約)
笙重奏曲《紅色娘子軍組曲》編曲。
笙重奏曲《六月-船歌》編曲。
笙重奏曲《魯斯蘭與柳德米拉》編曲。
笙重奏曲《瑤族舞曲》編曲。
笙重奏曲《春江花月夜》編曲。
笙重奏曲《》編曲。
笙重奏曲《》編曲。
笙重奏曲《》編曲。
笙重奏曲《》編曲。
笙重奏曲《》編曲。

笙復調曲集


馮海雲[中央音樂學院笙教授]
馮海雲[中央音樂學院笙教授]
作 者馮海雲裝 幀平裝
出 版 社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開 本16開
ISBN9787810962865印刷時間2009-01-01
出版時間2009-01-01紙 張膠版紙
版 次1印 次1
頁 數107正文語種中文

目錄

瀏陽河天烏烏紫竹調孟姜女農夫怨鄉里妹子進山來瑤族山歌秋收繡花鞋無錫景草原上的鮮花放風箏盼親人賣雜貨月兒彎彎照九州山歌蘭花花十朵鮮花送哥調散花情歌向陽花在北京的金山上映山花紅滿山坡紡棉花三十里鋪黑緞子坎肩牧歌大紅公雞訴五更綉荷包吃水不忘打井人土地還家送郎出征採茶燈五哥放羊繡花邵甸情歌思想起苦伶仃賣元宵孤獨的鴻雁送君郎小白菜茉莉花訴說調風吹竹葉四季花開郎在高山唱一聲康定情歌樂曲演奏說明練習提示與演奏導引教學使用......

前言

《中國傳統民歌主題:笙復調曲集》(原油印本)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曾得到全國部分主要音樂院校的支持並給予教學實踐的機會,所獲得的寶貴經驗使之更趨於實用、成熟。笙的歷史據考已逾三千年之久,它的獨特的發音原理(簧與管結合所產生的“藕合系”)在世界樂器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它是所有簧樂器,如風琴手風琴口琴的“鼻祖”。曾被莫扎特譽為“人類最完善的樂器”的管風琴就是受了中國笙的某種啟示而完善起來的,從而使管風琴音樂得到了高度發展。的確,笙對世界音樂文化的貢獻是巨大的!笙是和聲性簧管樂器,以演奏多聲性音樂見長,它的表現力也是非常豐富的。以往笙音樂的領域多集中在主調音樂方面,曾產生過許多好的作品,但笙的復調性作品卻不多見。我以為,原因可能有二:作曲家們對笙在這方面的特性及演奏法了解的還不很多,再就是這個領域對我們的演奏家們來說摸索的較少。我以為,笙音樂的這個領域的空白是一定要填起來的,笙本身的構造就具備了這個條件,它在吹管樂器中是獨一無二的。從整個中華音樂文化圈來看,復調性音樂是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礎的。比如西南少數民族的蘆笙音樂就可使人感覺到很強的復調音樂意識。我想,從笙本身的條件及我們的文化背景來看。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努力,使笙的音樂更完善,表現力更加豐富。本著這些想法,為了開拓笙音樂表現的新途徑,筆者以中國傳統民歌為主題寫了這個集子,並於1985年試用於中央音樂學院笙本科的日常教學中。在教學中我發現,復調音樂是多形象(在同一時空中)多層次的,在音樂的表現上有一定難度,技術上的要求(如聲部平衡關係、連與頓、呼吸法及指法等)也與主調音樂作品有所不同,因而,它具有較高的多聲部音樂思維的訓練價值。它將使學生進一步開闊視野、充實知識,在技術和樂感等方面得以全面發展。通過多年來的實踐,我的體會是:復調性音樂應是完整的笙的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無法被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