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品
譯品
終於,在2011年5月23日,《譯品》第一期面世。 《譯品》雜誌的文章,中道網可獨家轉載。 《譯品》的版權
yì pǐn ㄧˋ ㄆㄧㄣˇ
譯品
翻譯的作品。魯迅 《二心集·關於翻譯的通信》附來信:“可是,有時候,依照譯品內容的性質,為著保存原作精神,多少的不順,倒可以容忍。”《新華文摘》1985年第2期:“如郭大力、王亞南翻譯亞當·斯密,賀麟、朱光潛翻譯黑格爾,周建人等翻譯達爾文,楊東蒓等翻譯摩爾根,都是目前所能達到的較高水平的譯品。”
《譯品》(Selected Translations of Book Reviews)是一份公益性電子書評雜誌,旨在介紹國內尚未譯介的國外重要圖書,傳遞多元化的學術與思想。《譯品》團隊從全球各大報刊中精選書評文章,組織譯者翻譯成漢語,經過多次校對審核,最終製作成宜於閱讀的電子書,供大家免費閱讀。
《譯品》項目醞釀於2011年1月,索薩、蕭瀟、葉子等幾位熱愛讀書、喜歡翻譯的朋友聚在一起,籌劃共同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實事。laotan123、薄錦、簡單、劉彥青等朋友陸續加入,從內容、排版到美編,各方面人員俱全,一份電子刊物呼之欲出了。終於,在2011年5月23日,《譯品》第一期面世。
作為雙月刊,迄至2012年年底,《譯品》已有十期雜誌面世。設立的欄目有政治、經濟、社會、科學、文化、人物、海外中國等;共計翻譯書評文章120多篇,近500萬字;涉及的語種有英語、日語、德語、法語;書評內容涉及到的國家和地區遍布全球各大洲;涉及到的事件遠至公元前的歷史,近至當下時事。
兩年裡,已有80餘人參加過《譯品》的翻譯、校對和編輯工作。編輯中堅持時間最長的有蕭瀟、laotan123、秦淮南等;薄錦、中鈞、孟漁等人雖然參與編輯工作的時間不算長,但對《譯品》做出了重大貢獻。參加翻譯校對的人員中,盛洋、靈晴、瓊月、Samuel、未小根、老余、秦宏偉等人歷時最久,體現出很高的責任感和公益精神。
《譯品》“大事記”
2011年01月25日: 《“環球書評”天下公譯招募計劃》 發布。
2011年2月—4月:經團隊成員多次討論,正式將雜誌名稱更名為《譯品》,並確定雜誌多項細節。
2011年4月11日:參加胡德平新書讀書會,討論《中國為什麼要改革:思憶父親胡耀邦》。
2011年7月3日: 《譯品》邀請翻譯界前輩胡允桓、
2011年7月31日: 《譯品》雜誌LOGO發布。
2011年11月16日:“80后”袁偉時老師通過微博向網友推薦《譯品》雜誌。
《譯品》目前以英語、日語稿源為主打,孜孜不倦地追求翻譯品質,儘可能去除影響閱讀的翻譯腔,使《譯品》譯稿文從字順,被更多人接受。
譯品團隊一直強調,《譯品》不僅是一份雜誌,它更是一個實踐性的公益平台。他們著力在實踐中培養對事情的耐心和責任感,共同營造互相尊重、誠信守諾、充分交流、合力協作的民主氛圍。《譯品》每一篇稿子的出爐都建立在充分溝通商榷的基礎上。在選稿、翻譯、校對、審讀過程中,編輯、譯者、校者及時溝通,反覆商榷,直至發布。
《譯品》並不從屬於中道網,中道網也不干預《譯品》的操作流程與雜誌內容。但中道網作為一家學術思想網站,在理念上與《譯品》高度一致。中道網為不僅為《譯品》提供網路技術支持,在中道網上開闢了“譯品頻道”,還為譯品團隊的讀書交流活動提供場地和後勤保障等支持。《譯品》雜誌的文章,中道網可獨家轉載。
雖然是純公益項目,《譯品》一直嚴肅看待版權問題。團隊中有專門的版權編輯,每一期選好書評文章后,他們就會向原雜誌和作者寫郵件,申請授予版權。而大多數文章都獲得了版權。
任何媒體轉載《譯品》的文章,都需得到譯品團隊的書面同意,否則會被視為侵權。
往期下載:進入中道網的“譯品頻道”,點擊《譯品》相應期數的封面,即可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