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葉

藿香的葉子

葉徠及莖均富含揮發性芳香油,有濃郁的香味,為芳香油原料。藿香亦可作為烹飪佐料,或者烹飪材料。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30-60cm。直立,分枝,被毛,老莖外表木栓化。葉對生;葉柄長2-4cm,揉之有清淡的特異香氣;葉片卵圓形或長橢圓形,長5-7-10cm,寬4-5-7.5cm,先端短尖或鈍圓,基部闊而鈍或楔形而稍不對稱,葉緣具不整齊的粗鈍齒,兩面皆被毛茸,下面較密,葉脈於下面凸起,下面稍凹下,有的呈紫紅色;沒有葉脈通透的葉肉部分則於上面稍隆起,故葉面不平坦。輪傘花序密集,基部有時間斷,組成頂生和腋生的穗狀花序式,長2-6cm,直徑1-1.5cm,具總花梗;苞片長約13mm;花萼筒狀;花冠筒伸出萼外,冠檐近二唇形,上唇3裂,下唇全緣;雄蕊4,外伸,花絲被染色。花期4月。我國產者絕少開花。

栽培技術


選地

依據藿香的生物學特性,在種植藿香時應該選擇向陽、土壤肥沃且含有沙質、澆水排灌方便的地塊。決不能選擇過於蔭蔽或土壤粘性太大的地塊。依據經驗,地勢比較高燥、地塊周圍比較開闊的地塊非常適合藿香種植。

種植時間

藿香既可以春播,也可以秋播。在北方地區適宜春播,而在南方地區則適宜秋播。如果進行春播,應在3月末至4月上、中旬時進行播種;如果進行秋播,則應在9至10月份時進行播種。
施肥耕地:藿香喜肥,因此,應多施底肥。原則上每畝應施入“草糞”3000公斤;人糞尿2000公斤;磷肥10公斤。施肥后深耕耙平並做畦,以便澆水時使用。畦寬大約為1-1.2米。
種子選擇:為了利於苗齊苗壯,應選擇籽粒飽滿的上年度種子。雖然說隔年種子也可以出苗,但出苗的整齊度會有差別。另外,由於隔年種子存放時間長,自身的營養消耗比較大,因此,出苗比較慢,而且弱苗較低。所以,在種植前最好選擇籽粒飽滿的上年度種子進行種植。

播種

在播種前應看墒情。如果土壤中的墒情不足,應先澆水,然後在澆水兩三天後“摟”松表土進行播種。如果土壤中的墒情不錯,就可以直接播種。
播種方法:先順畦面按照25-30厘米的行距開1-1.5厘米深的淺溝,然後將種子混合少量細沙並拌勻后撒入溝中,最後覆土並蓋草。一般情況下,每畝用種量大約為500-800克。

田間管理

間苗、定苗:一般情況下,只要當地的氣溫能夠達到13-18℃,並且,墒情不錯時,藿香播種後會在10-12天時出苗。當苗高達到10-12厘米時,要進行間苗。間苗的原則是:去掉病弱苗,發黃苗,留下壯苗,翠綠苗。
為了確保能夠留下壯苗,間苗可按兩次進行。第一次間苗的株距為5厘米;在三天後進行第二次間苗,間苗的株距為10厘米。
當藿香苗長至12-15厘米、有4-6片真葉時要進行定苗。定苗的株距為25厘米,行距為40厘米。在定植后一定要澆水一次。
追肥:當幼苗長至3厘米高時,可進行第1次追肥。在追肥前,應在距離藿香植株10厘米處開一淺溝,然後將人糞尿水或稀薄尿素水順溝施入,最後封土即可。
一般情況下,第一次追肥的量不能太多。原則上畝追2000公斤人糞尿水或3%的稀薄尿素水即可。
當苗高達到7-10厘米時進行第二次追肥。此次追肥可追施土雜肥。一般每畝可追施3000公斤,將土雜肥順壟撒施在藿香根部即可。
當苗高達到15-20厘米時進行第三次追肥。此次追肥可追施三元素複合肥40公斤/畝。在追肥前,也和第一次追肥一樣開淺溝,然後進行追肥並覆土。
當苗高達到25-30厘米時進行第四次追肥。此次追肥可追施尿素18公斤/畝;鈣鎂磷肥15公斤/畝。追肥方法與第一次和第三次相同,封壟后可不再進行追肥。
中耕除草:苗高3厘米時進行第一次中耕,此次中耕一定要淺中耕,以免鋤頭傷及藿香的根系;當苗高12-15厘米時進行第二次中耕,此次中耕的深度可以適當深一些,用以增加土壤的透氣性,但中耕深度不能超過7厘米;當苗高達到21-24厘米厘米時進行第三次中耕,此次中耕的深度可以達到10厘米以上,用以徹底疏鬆土壤。
除草應隨時進行。如發現田間有雜草滋生,應及時進行拔除,以免雜草與藿香爭奪養分與水分。切記:種植藿香不能使用除草劑除草!
澆水與排灌:藿香喜微潮的土壤環境,在播種和移栽后,如遇乾旱無雨,應及時進行澆水。若在生長期間發現地表龜裂,土壤含水量下降,應隨時“補水”。
但是藿香又“忌水”,如果土壤中的濕度過大,會導致藿香爛根,最後死亡。因此,不能過度澆水。如果出現連陰雨天氣,一定要及時排灌。
培土:當苗高25-30厘米時(原則上是在第2次收割后)進行培土護根。培土的高度一般為6厘米。如果培土過高,會抑制植株的呼吸,影響植株生長;如果培土過低,會起不到護根的作用。

採收

一般在6-7月份植株的花序抽出但未開花時進行採收。在採收時可將全株割下曬乾即可。南方地區種植的藿香一般可採收兩次,第二次採收可在9-10月份進行,採收的方法與第一次相同。

病蟲防治


藿香常見的病害有根腐病枯萎病角斑病褐斑病、斑枯病等;主要蟲害有紅蜘蛛、銀紋葉蛾、卷葉螟地老虎螻蛄

根腐病

根腐病多發生於夏季多雨季節,病株從藿香的根部和根狀莖處發生腐爛,並逐漸蔓延至地上部分,先使根部或根莖部皮層變為褐色,最後導致植株枯萎而死亡。
防治方法:拔除病株並集中燒毀,再在病穴上撒入石灰消毒,或採用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50%多菌靈500倍液澆灌病穴。一般情況下,需要連續澆灌病穴兩次,間隔期為5天。

枯萎病

枯萎病一般發生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發病初始時,藿香病株葉片及葉梢部下垂,呈青枯狀,最後造成根部腐爛並全株枯死。
防治方法:在發病初期,應拔除病株,並採用40%多菌靈膠懸液500倍液、50%多菌靈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澆灌病穴及鄰近植株根部,用以防止病害蔓延。

角斑病

角斑病主要危害藿香葉片,一般發生於雨季,發病初始,葉片呈水浸狀病斑,以後逐漸擴大為多角形褐色病斑,嚴重時可導致藿香葉片乾枯並脫落,最後造成藿香減產。
防治方法:可採用農用鏈黴素春雷黴素中生菌素、金核黴素、鹽酸土霉素、放線菌酮等進行噴霧防治,具體用量應參照農藥說明書。

褐斑病

褐斑病屬於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藿香葉片。
防治方法:摘除病葉並燒毀。可採用58%甲霜靈錳鋅500倍液、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一般需要防治3次,間隔期為5天。

斑枯病

斑枯病可導致藿香葉色變黃,嚴重時可導致葉片枯死。
防治方法:發病初起時,採用50%瑞毒霉1000倍液進行噴灑防治,一般需要連續防治2~3次。間隔期為7天。

蚜蟲

蚜蟲為害藿香的嫩梢和嫩葉,常常導致藿香植株生長不良,而且,還可導致藿香不能正常長出新芽和新葉。
防治方法:可採用40%樂果乳油15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進行噴灑防治。一般需要防治多次。

紅蜘蛛

紅蜘蛛多發生於6-8月份的高溫季節。主要為害藿香的葉片,常常導致藿香葉片發黃脫落。
防治方法:可採用40%速克朗或1.8%阿維菌素3000倍液或蟲蟎立克1500倍液進行噴灑防治。一般需要防治3次。間隔期為7天。

銀紋葉蛾

銀紋葉蛾取食藿香的葉肉,常常造成藿香葉片出現孔洞或缺刻。
防治方法:徠可採用25%殺蟲脒水劑300-50倍液或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一般需要防治2次。間隔期為5天。

卷葉螟

卷葉螟為害藿香葉片。
防治方法:可採用敵百蟲300-400倍液進行噴灑防治。一般需要防治2次。間隔期為7天。

地老虎及螻蛄

地老虎和螻蛄主要為害藿香的根部。
防治方法:可採用50%辛硫磷1000倍液或90%晶體敵百蟲做成毒餌進行誘殺。
藿香葉
藿香葉

營養價值


1.富含鐵,鐵可以促進發育;增加對疾病的抵抗力;調節組織呼吸,防止疲勞;構成血紅素,預防和治療因缺鐵而引起的貧血;使皮膚恢復良好的血色。
2.富含鈣,鈣是骨骼發育的基本原料,直接影響身高;調節激素的分泌;控制炎症和水腫;維持酸鹼平衡等。
3.富含碳水化合物,維持大腦功能必須的能源;調節脂肪代謝;提供膳食纖維;增強腸道功能。
4.富含維生素A,維A具有明目,輔助治療多種眼疾,增強免疫力,清除自由基,促進生長發育,保護胃、呼吸道黏膜的功能。

適宜人群


適宜外感風寒、內傷濕滯、頭痛昏重、嘔吐腹瀉者、胃腸型感冒患者、中暑、暈車、船、消化不良致腹脹、腹瀉、腹痛者、宿醉未醒者。適宜夜盲症,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的患者食用。

食療


1、化濕脾、理氣和胃:用於濕阻脾胃、脘腹脹滿、濕溫初起。若濕阻中焦、脘悶納呆者,與佩蘭等同用;若濕溫初起,可配薄荷、茵陳、黃芩等同用。
2、止嘔止瀉:用於嘔吐、泄瀉等。若感受穢濁、嘔吐泄瀉之症,可配蘇葉半夏厚朴、陳皮等同用;若胃寒嘔吐者,可配半夏同用;如濕熱者,可配黃蓮竹茹脾胃虛弱者,可配黨參甘草;妊娠嘔吐,可配砂仁同用。
3、祛暑:用於暑濕症。其治暑濕,不論偏寒、偏熱,都可應用,臨床經常與佩蘭配伍同用。
4、發汗解表:用於發熱惡寒、惡寒發熱、胸脘滿悶。配伍紫蘇、陳皮。
5、明目:維生素A對眼睛的發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合成視網膜視桿細胞感光物質。提高眼睛的抗病能力和預防夜盲
6、其他功效:治鼻淵,常可配豬膽汁等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