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盧鳳營村

上盧鳳營村

上盧鳳營村隸屬於延慶縣張山營鎮,位於張山營村北,背靠大山白石頭坑。東有小河屯村,西有佛峪口村。村北有小寺遺址。

白石頭坑山


上盧鳳營村
上盧鳳營村
白石頭坑山在張山營村北,海坨山南側,是一個獨立高峰,海拔1380米。從張山營村北望,海坨山隱藏在白石頭坑的後邊,山勢極為雄偉峻峭。同屬於北山斷裂帶的一部分。
從《延慶地名志》的古代地圖可以看出,白石頭坑就是王次仲落羽而化的小翮山。
上山可從小寺溝進入,從山的背面登山,然後相機從鐵礦溝那邊下來。看過小寺,就進入了小寺溝,開始了正式登山活動。

小寺遺址


上盧鳳營村
上盧鳳營村
上盧鳳營村
上盧鳳營村
小寺即興福寺,是延慶古代北山八大寺之一。位於張山營村北。據明《隆慶志》記載,興福寺在州城西北23里處,元至正年間修建,明嘉靖年間重建。
明李柰在撰寫《重修興福寺記》中寫道:“成化乙丑(成化五年,1469年),郡僧道海募緣重建。直北釋迦殿三楹,在東伽藍,再東二郎,各殿一楹。殿後靜業堂五楹。東西僧舍十楹。啟以重門,衛以繚垣。外香火地百二十畝。”
上盧鳳營村
上盧鳳營村
據張山營村盧樹林(81歲)回憶,興福寺外終年有清溪潺潺流過,水上有石拱橋,用花崗岩建造,上有漢白玉欄桿,拱橋兩頭各有一對石獅子,雕刻精美。寺前有十多棵粗大松柏,枝繁葉茂,遮天蔽日。圍牆由磚石砌成,中間有山門,兩側各有小門。
寺院的三門象徵佛教的“三解脫”,卻空門、無相門、無作門。進山門后,迎面有兩尊高大猙獰的金剛塑像,左側有一塊大石碑。前面正殿3間,供奉的是如來,兩邊有四大金剛塑像。過廳後面有5間大殿。圍牆內是一片白榆松柏樹,樹木粗壯高大。有香火地100多畝。建國初,縣裡建公安局時,把寺院的殿房木料拆走,松柏樹被伐倒拉走。後來,有一小僧在此又建起了3間房,供奉佛像,後人稱它“小寺”。小僧於1976年因病去世。
來到小寺路口,可先看小寺遺址的石刻。這裡是林業局荒灘綠化地,走過一段草地,首先來到了黃狀元墳,還殘留著一些石柱,是拴馬樁或是界碑一類的東西。
再前行看到了一個石刻,地面是突起的一塊花崗岩上,刻著三尊石佛,浮雕技法,栩栩如生。雕刻年代可能在明以前。
回來在路邊看了石馬,石馬是狀元墳的東西,佛家不弄這個。
到了小寺遺址,兩株數百年的大松樹,記載著寺廟的歷史,寺廟遺址上已經蓋上了新房,但台階地基還是古物。

大內侍衛武狀元黃大元墳


上盧鳳營村
上盧鳳營村
黃大元,字鼎三,生卒年不詳,清懷安縣李信屯(今張家口懷安縣)人。
黃大元自幼酷愛武術,道光年間,拜柴溝堡庚子科武舉賈致和為師,精進有成,在縣學童試中考取了第一名。後來因為家計所迫,離鄉到延慶下水磨村一個富商家庭當傭工,富商見他應事機敏,忠實敦厚,就收他為義子,並聘請武師,讓他與自己的兒子同窗習文練武。黃大元堅持不懈,苦練三年,終於學有所成,由縣城考試到京師會試,一路奪魁。咸豐五年(1855年)八月,考取武秀才。咸豐八年(1858年)三月,在直隸省鄉試中,中武舉,排名為亞元。同治二年(1863年)春,經兵部會試,被錄取為第一名,為會元。
同治二年(1863年),朝廷開科殿試,同治皇帝偕文武大臣親臨考場,殿試分三場,第一場步射,黃大元以36步六箭中完成了規定的要求,之後,他又拉開十力之弓,開弓如滿月,射箭似流星,射一箭正面中靶心,再射二箭側斜射圓心,射三箭回頭望月穿中心,乾淨利落地拿下第一場。第二場舞刀花,他拿起120斤的刀,揮舞得呼呼生風,十幾招后仍面不改色,氣勢如虎,眾考官看得齊聲喝彩。第三場石鎖較力,一個彪形大漢勒馬向石鎖飛馳而來,說時遲那時快,黃大元一個海底撈月,將百餘斤的石鎖抄起來,繼而套住馬拽著繞場一周,然後猶如順水推舟地擲了出去,令皇帝與眾考官驚嘆不已。黃大元奪得頭名狀元。同治皇帝當即傳諭,封他為御前頭等侍衛。黃大元成了皇宮的最高侍衛官。
黃大元考取頭名狀元之後,同治皇帝下詔,敕造“狀元府第”,聲名遠播,他義父家也因此增光添彩,榮耀一時。黃大元雖然功成名就,但不忘啟蒙師傅的栽培,為感念恩德,贈遠在柴溝堡的賈致和一塊匾額,上書“觀德雅化”四個大字,印文為: “天子門生、金殿鰲頭、御前侍衛、黃大元印”。賈致和去世后,他還親自寫了祭文,以示哀悼。
黃大元守衛皇宮,盡職盡責。後來,廣東海防屢有海盜竄犯,危及官署,騷擾村舍,邊防告急。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覽閱奏章后,與眾大臣商議選派良將,有大臣薦舉黃大元,說他忠誠可信,武藝超群。同治皇帝說道,黃侍衛保衛皇宮有功,但是海防安危事關重大,只好忍痛割愛。於是,傳旨命黃大元赴廣東一帶安邦撫民。
黃大元初到廣東,就統兵設防,不遺餘力,禦敵於國門之外,未嘗鬆懈。廣東江河縱橫,地勢複雜,結果,黃大元在一次夜戰中陣亡,廣東百姓為之舉哀。黃大元陣亡的消息傳到京城,朝廷上下深為痛惜,同治皇帝降旨將其靈柩日夜兼程護送到故里,隆重祭奠並予以厚葬。葬址就是延慶北山上盧鳳營村北的小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