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白榆的結果 展開

白榆

榆科榆屬植物

白榆,也稱榆樹,榆科落葉喬木,高達25m,胸徑1m。樹冠圓球形。小枝灰白色,無毛。葉橢圓狀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先端尖或漸尖,基部一邊楔形、一邊近圓,葉緣不規則重鋸齒或單齒,無毛或脈腑微有簇生柔毛,老葉質地較厚。花簇生。翅果徠近圓形,熟時黃白色,無毛。花3~4月先葉開放;果熟4~6月。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達25m,胸徑1m。樹冠圓球形。小枝灰白色,無毛。葉橢圓狀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先端尖或漸尖,基部一邊楔形、一邊近圓,葉緣不規則重鋸齒或單齒,無毛或脈腑微有簇生柔毛,老葉質地較厚。花簇生。翅果近圓形,熟時黃白色,無毛。花3~4月先葉開放;果熟4~6月。

分佈範圍


中國東北、華北、西北及西南各省區。

生長習性


喜光,耐寒,可耐一40℃低溫,耐旱,年降雨量不足200nn的地區能正常生長。喜土層深厚、排水良好,耐鹽鹼,含鹽量0.3%以下可以生長,不耐水濕。生長快,萌芽力強,蟲害多,在暖濕環境尤甚。耐修剪。根系發達,抗風、保持水土能力強。對煙塵和氟化氫等有毒氣體抗性強。

生長繁殖


播種繁殖。種子隨采隨播發芽好。苗斯應注意修枝以保持樹榦通直。

防治方法


病蟲害防治

榆樹上常見的食葉害蟲有榆毒蛾、綠尾大蠶蛾、榆鳳蛾、金花蟲介殼蟲天牛等。

榆毒蛾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約12mm,翅展約24-40mm,體、翅白色,和柳毒蛾甚是相似,但觸角干白色,足的脛節 和財節橙黃色。榆毒蛾蛹卵長0.8mm,橢圓形,灰黃色,表面覆有灰黑色分泌物,串狀排列。末齡幼蟲體長約25-35mm,體淺黃綠色,頭灰褐色。各節背面具白色毛瘤,瘤的基部四周黑色,腹部1、2節上具較大的黑色毛叢。蛹長15mm,淺綠色,頭頂具黑褐色毛束。腹面青灰色,複眼紅褐色。
發生規律
北京、山西年生2代,以低齡幼蟲在樹皮縫或附近建築物的縫隙處越冬。翌年4月中旬榆錢剛開時開始活動,6月中旬就地吐絲作繭化蛹,蛹期15-20天,7月初成蟲羽化。7月中、下旬進入1代幼蟲孵化盛期,8月下旬化蛹。9月初l代成蟲羽化,多把卵產在葉背或枝條上,排列成串。 9月中、下旬2代幼蟲孵化、為害。10月上旬幼蟲鑽進樹皮縫處越冬。成蟲有趨光性。幼蟲主要以白榆,長序榆,常綠榆,垂枝榆,春榆大果榆榔榆,毛榆等榆科植物為食。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及時修剪枝葉,球后徹底清潔田園,減少菌源。
(2)於成蟲盛發的6月及8-9月安置黑光燈誘殺成蟲。
(3)藥劑防治:發生嚴重地區於5月下旬-6月上旬和7月上中旬一、二代幼蟲低齡階段噴灑20%滅幼脲1號膠懸劑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20%菊·殺乳油2000倍液、2:5%敵殺死乳油2500倍液。常用藥劑:滅幼脲1號、辛硫磷、菊·殺、敵殺死
(4)生物防治:保護天敵,榆毒蛾的天敵主要有,步甲,步行螳螂寄生蠅寄生蜂,胡蜂,大腿小蜂等。

綠尾大蠶蛾

形態特徵
成蟲:雌性體長約38 mm,翅展135 mm;雌性體長36 mm,翅展126 mm。體表具濃厚白色絨毛,前胸前端與前翅前緣具一條紫色帶,前、后翅粉綠色,中央具一透明眼狀斑,后翅臀角延伸呈燕尾狀。
卵:球形稍扁,直徑約2 mm,初產為米黃色,孵化前淡黃褐色,卵面具膠質粘連成塊。
幼蟲:一般為5齡,少數6齡。老熟幼蟲體長平均73 mm。1~2齡幼蟲體黑色,3齡幼蟲全體橘黃色,毛瘤黑色,4齡體漸呈嫩綠色,化蛹前夕呈暗綠色。氣門上線由紅、黃兩色組成。體各節背面具黃色瘤突,其中第2、3胸節和第8腹節上的瘤突較大,瘤上著生深褐色刺及白色長毛。尾足特大,臀板暗紫色。
蛹:長約45~50 mm,紅褐色,額區有一淺白色三角形斑。蛹體外有灰褐色厚繭,繭外粘附寄主的葉片。
發生規律
綠尾大蠶蛾在華北一年2代;華中、華東一年2~3代;華南一年3~4代。以老熟幼蟲在寄主枝幹上或附近雜草叢中結繭化蛹越冬。
一年發生2代地區,次年4月中旬~5月上旬越冬蛹羽化,第一代幼蟲5月中旬~7月為害,6月底~7月結繭化蛹,並羽化為第一代成蟲;第二代幼蟲7月底~9月為害,9月底老熟幼蟲結繭化蛹越冬。一年發生3代地區,各代成蟲盛發期分別為:越冬代4月下旬~5月上旬,第一代7月上中旬,第二代8月下旬~9月上旬。各代幼蟲為害盛期是:第一代5月中旬~6月上旬,第二代7月中下旬,第三代9月下旬~10月上旬。成蟲具趨光性,晝伏夜出。多在中午前後和傍晚羽化,夜間交尾、產卵。卵多產於寄主葉面邊緣及葉背、葉尖處,多個卵粒集合成塊狀,平均每雌產卵量為150粒左右。在三個世代中,以第二、三代為害較重,尤其第三代為害最重。
初孵幼蟲群集取食,3齡后幼蟲分散為害。1、2齡幼蟲在葉背啃食葉肉,取食量佔全幼蟲期食量5.7%;3齡后幼蟲多在樹枝上,頭朝上,以腹足抱握樹枝,用胸足將葉片抓住取食,取食量佔全幼蟲期食量94.3%。低齡幼蟲晝夜取食量相差不大,但高齡幼蟲夜間取食量明顯高於白天。幼蟲具避光蛻皮習性,蛻皮多在傍晚和夜間,在陰雨天、白天光線微弱處也有幼蟲蛻皮現象。幼蟲老熟后先結繭,然後在繭中化蛹,繭外常粘附樹葉或草葉,結繭時間多在晚上8時以後。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在各代產卵期和化蛹期,人工摘除著卵葉和繭蛹,減少蟲口數量。
物理防治:在成蟲發生期,設置黑光燈或高壓汞燈誘殺,效果明顯。
生物防治:在各代幼蟲2齡時期,噴施b.t乳劑(含孢量120億/ml)100倍液,防效可達70%~80%左右。
化學防治:選用10%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40%乙醯甲胺磷乳油1 000倍、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90%晶體敵百蟲800倍液,防治效果達到90%以上。防治時可在傍晚施藥,採用淋洗式噴霧法,使藥液噴透樹冠枝、葉,以保證防治效果。

觀賞應用


冠大蔭濃,樹體高大,適應性強,是城鎮於草坪、山坡。常密植作樹籬。是世界著名的四大行道樹之一。列植於公路及人行道。群植於草坪、山坡。常密植作樹籬。是背離北方農村“四旁”綠化的主要樹種,也是防風固沙、水土保持和鹽鹼地造林的重要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