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南傳佛教

隋唐時由緬甸傳入西雙版納的佛教

南傳佛教又稱巴利語經典系佛教,俗稱小乘佛教。據有關文獻記載,南傳佛教於隋唐時由緬甸傳入雲南西雙版納。

名詞解釋


隋大業十一年(615年)在今天景洪市建立了第一座該派佛寺——襪壩姐佛寺,后改名為“八吉寺”。唐開元十二年,緬甸景棟土司派比丘西維蘇坦麻書那到景洪宣揚佛法,自此,南傳佛教在西雙版納得到發展。

雲南南傳佛教經書


雲南南傳佛教經書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音譯經,即用傣文字母音譯巴利文的經典寫本。另一種是意譯經。它是由高級僧侶根據佛教教義,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創製而成。這類經書還載有許多文學故事、歷史、民間傳說、寓言、天文歷算、法律、醫藥等方面的內容。這些經書最初用鐵筆在貝葉上刻寫而成,稱貝葉經。據統計,能列出書名的南傳上座部佛教經書有500多部。

詳細介紹


南傳佛教主要分佈在雲南的西雙版納、德宏思茅臨滄保山,信教的民族有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族和部分佤族。信教人數約70多萬人。至1996年,全省南傳佛教地區恢復開發佛寺1702所。雲南南傳佛教的主要塔寺有:西雙版納景洪市的曼飛龍塔勐海縣景真八角亭、臨滄滄源縣的廣允緬寺(這三座寺、塔均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德宏盈江縣的允燕塔、昆明圓通寺銅佛殿、景洪曼閣佛寺、芒市五雲寺、菩提寺佛光寺,瑞麗大等罕寺、姐勒大金塔等。
南傳佛教的佛寺主要是舉行佛事活動的場所,同時,住寺僧人還承擔傳授民族文化的義務。所以,傣族男孩到一定年齡都要出家當一個時期的小沙彌,少則7天,多則數月。而後,多數人還俗回家,少數人留下來繼續修行,成為宗教職業人士。
雲南南傳佛教傳播地區的民族通常全民信教。南傳佛教對這些民族的日常生活等各個方面都有較大的影響。比如傣族地區,當南傳佛教傳入后,逐漸與封建領主統治相結合,形成政教合一,對傣族社會生活、文化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傣文、傣歷、及傣族的許多宗教節日都是南傳佛教與當地民族文化結合后演變而成的。傣族民間文學、雕塑、繪畫等藝術無論是題材、內容,還是藝術風格都受到南傳佛教思想文化的影響。總之,南傳佛教已經成為當地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