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興東北村
辛興東北村
辛興東北村隸屬萊城區羊里鎮,位於萊城西北20公里、鎮駐地羊里村7.5公里處。辛興東北村東至代庄,南與辛興東南村接壤,西與辛興西北村以土路為界,北與郝中榮村、王中榮毗鄰。全村人口382人,138戶,耕地436畝。
村碑記載,辛興於1962年分為辛興東北、辛興西北、辛興東南、辛興西南四個行政村,農曆四、九逢集,明洪武年間,許姓遷此,早已有人居住,原名新興庄,後人深感前輩創業艱辛,改稱辛興庄。
辛興村建國前後,隸屬萊蕪縣儀封區辛興鄉;1956年10月儀封區對小鄉進行調整,將原來辛興鄉、中榮鄉、和順鄉合併為大下鄉,辛興歸儀封區大下鄉;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后,以大下鄉、陶鎮鄉成立紅旗公社,當時,全國勞模李順章任社長。1959年2月,羊里公社、紅旗公社合併為羊里人民公社。1960年4月,撤羊里公社,辛興劃歸寨里公社;1962年辛興村分為四個生產大隊。1964年5月,恢復羊里人民公社,辛興(包括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點)重新歸羊里公社管轄;1984年3月,萊蕪市進行機構改革,撤羊里公社和四個管區,建萊蕪市羊里辦事處和羊里、王石、址坊、辛興四個鄉,辛興屬羊里辦事處辛興鄉;1985年11月撤處並鄉,建羊里鎮,辛興歸屬羊里鎮至今未變。
辛興東北村自古至今是一個風水寶地,人傑地靈。早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英雄輩出,人才濟濟。1941年前,就有流落他鄉的許德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革命活動,解放后升任重慶市商業局局長。抗戰期間,當地百姓組織民兵聯防,並成立了30多人的武工隊打擾亂、摸敵營,並組織婦女碾小米,做軍鞋,有力地支援了前方的革命戰爭。萊蕪戰役結束后,組織民兵到口鎮清掃戰場,出色的完成了任務,得到上級領導的好評。
自古有“金辛興,銀裴王,鐵打的朱家莊”之說,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實行聯產承包,有力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集體經濟逐步壯大,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在村北打機井4眼,村南長埠嶺打機井2眼,基本實現了自流灌溉,旱澇保收,五穀豐登。2001年人均收入達3200元,隨著鄉鎮企業的發展,部分農民就業成為工人。辛興東北村許慶奎同志,原在羊里農具廠工作,改革開放后,充分發揮了個人的聰明才智,懂經營,會管理,經過幾年的艱苦奮鬥,把一個原來不足百人的農具廠擴大成3000餘人的國家中(一)型企業,成立了山東九羊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許慶奎同志任總經理,改為股份後任董事長。十幾種產品遠銷歐美、日本等國,為國家換取了大量外匯,壯大了全鎮經濟,成為羊里鎮的支柱產業,並為農民創造了良好的就業機會,僅東北村就有100餘人成為九羊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工人,為本村、本鎮乃至全市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獲得了省、市、區、鎮多種榮譽稱號,並成為省黨代會代表、市人大代表。
辛興東北村,歷來重視文化教育,小學四村聯辦,辛興中學全管區聯辦,坐落在東北村。歷屆領導班子對教育捨得花錢,致使辦學條件大有改觀,辛興中學成為花園式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提高。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東北村實現了家家有電視(60%以上是彩電),60%以上安裝了程式控制電話,1998年投資12萬元建起了高標準村文化大院,活躍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相傳,辛興原來四面有圍牆,各有一門,東西兩門較大。在村西南建有“明覺寺”,內有和尚多人,終日撞鐘念佛,鐘聲悠揚,聲傳四鄉。村中間有“關帝廟”,內有關公、劉備、張飛塑像,也有人稱“三義廟”,兩邊獅子把門,上有橫匾高懸“同心貫日”,意指劉、關、張同心同德,以服後人。東邊在代庄交界處有“觀音廟”,內有菩薩神像,外有參天白楊樹,遮天蓋日,其中一樹直經兩米多,后因年久日長,其中洞空,相傳四人在裡面圍坐打牌很有空間。雖樹空,但枝葉茂盛,稱為一大奇觀,后被稱為“神樹”。並在樹榦上高懸“有求必應”大條幅,致使周圍村莊常有人來求神保佑,免災招福。且每年四月十八日在此有廟會,流傳至今,周圍三、五十里鄉親父老熙熙攘攘前來赴會,熱鬧非凡,促進了當地與外地的經濟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