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鹵的結果 展開

漢語漢字

鹵,漢語常用字,讀音lǔ,最早見於先秦時代。基本含義為製鹽時剩下的黑色汁液,味苦有毒;引申含義為濃汁:滷汁。

鹵的常用組詞為滷麵。包含鹵的常用成語為流血漂鹵。

字形源流


象形字。像盛鹽到容器之中。甲骨文中,因鹽為細小顆粒,嫌與他物相混,因此,畫出盛它的容器。金文與甲骨文同。《簡化字總表》把“鹵”簡化成“鹵”,省略了原字中的四個點。 
鹵
金文字形外邊像“西”形,“西”的本義為竹木編製的簍子,中間加四點表示鹽巴。古代製鹽以竹簍作器具過濾出鹽滷的汁液,經過熬制而成鹽。篆文在金文的基礎上整齊化,漢字經過隸變后,楷書寫作“鹵”。“鹵”裡邊的四點表示鹽;“乂”有割治的意思,這裡意會為加工、處理;外邊那部分看作器具、容器,這和金文所表示的用鹽滷製鹽是一致的。 
“鹵”本義為鹽滷,又指製鹽時剩下的苦味汁液。鹽滷是氯化鎂氯化鈉的混合物,黑色有毒,可使豆漿凝結成豆腐。后又泛指鹹味的或不鹹的濃汁。由本義引申為不生長穀物的鹽鹼地。又指鹽地所生的鹽粒。”通“魯”,笨,愚鈍。還可通“櫓”,大盾牌。通“擄”,掠奪。

基本釋義


鹵lǔ
田字格內的“鹵”字
田字格內的“鹵”字
1、製鹽時剩下的黑色汁液,味苦有毒。亦稱“鹽滷”、“苦汁”。
2、指鹽鹼地。如:《史記·河渠書》:"穿洛以溉重泉以東萬餘頃故鹵地。"
3、濃汁:滷汁。滷麵。
4、用五香鹹水或醬油等濃汁製作食品:鹵蝦、鹵豆腐、滷蛋。
5、古同“魯”,魯莽。
6、古同“櫓”,大盾。
7、古同“擄”,掠奪。

詳細釋義


〈名〉
● ● (象形。金文字形,象鹽罐(或鹽池)中有鹽形。本義:鹽鹼地)
● ● 同本義 [alkaline soil]
晉荀吳帥師敗 狄於 大鹵。——《春秋·昭公元年》
表淳鹵,數疆潦。——《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鹵中草木白。——杜甫《鹽井》
● ● 又如:鹵田(鹽田);鹵莽(荒地上的野草);鹵瀉(含鹽鹼的土壤);鹵地(鹽鹼地)
● ● 天然生成的鹽稱為「鹵」。泛指食鹽 [salt]
山東食海鹽, 山西食鹽滷。——《史記•貨殖列傳》
夷狄曰大鹵。——《穀梁傳》
● ● 又如:鹵池(鹹水湖);鹵桶(鹽場盛水的木桶);鹵脈(地下滷水的脈系);滷汁(鹽汁);滷味(滷水之味);鹵煙(熬煮滷水時冒出的煙)
● ● 鹵素,氟、氯、溴、碘和砹五個元素的任一個,為周期表的ⅦA族的元素,自由狀態時它們通常以雙原子存在 [halogen]。如:鹵族;鹵化
● ● 用肉類、雞蛋等做湯加澱粉而成的濃汁,用來澆在麵條食物上 [thick gravy used as a sauce for noodles,etc.]。如:打滷麵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西方鹹地也。從西省,象鹽形。安定有鹵縣。東方謂之㡿,西方謂之鹵。凡鹵之屬皆從鹵。郎古切
『說文解字注』籒文㢴。按鹵下曰從西省。若籒文西如此、則鹵正從籒文鹵矣。

康熙漢典

【子集下】【卜】鹵·康熙筆畫:7 ·部外筆畫:5
【唐韻】籀文西字,卽字省文。
(鹵)【唐韻】【正韻】郞古切【集韻】【韻會】籠五切,音魯。【說文】西方鹹地也。東方謂之㡿,西方謂之鹵。【廣韻】鹽澤也。天生曰鹵,人造曰鹽。【書·洪範疏】水性本甘,久浸其地,變而爲鹵。【易·說卦】兌爲剛鹵。
又淳鹵。【左傳·襄二十五年】楚子木使表淳鹵。【註】淳鹵,埆薄之地,表異輕其賦稅。
又地名。【春秋·昭元年】晉荀吳帥師敗狄於大鹵。【註】大鹵,太原晉陽縣。
又【前漢·地理志】安定郡鹵縣。
又代郡鹵成縣。
又鹵簿。【漢官儀】天子車駕次第,謂之鹵簿。兵衞以甲盾居外爲前導,皆著之簿,故曰鹵簿。
又鹵莽,輕脫苟且也。【莊子·則陽篇】昔予爲禾耕而鹵莽之,則其實亦鹵莽而報。
又香草名。【爾雅·釋草】杜,土鹵。【註】杜衡也。似葵而香。【疏】杜一名土鹵。
又【廣雅】鹵,薰也。
又通櫓,大盾也。【前漢·項籍傳】流血漂鹵。【註】鹵,盾也。【左思·吳都賦】干鹵殳鋌。
又通擄。獲也。【揚子·方言】鹵,奪也。【前漢·高帝紀】毋得掠鹵。
又【衞靑傳】車輺畜產畢收爲鹵。
又姓。【史記·游俠傳】太原鹵公孺。
又【字彙】龍都切,音爐。同鑪。【道樞】玄和子曰:鼎鹵天地之象也。【註】鹵,爐也。【釋名】地不生物曰鹵。鹵,爐也。如爐火處也。

方言集匯


粵語 lou5

用法搭配


相關詞語

光鹵石、潟鹵、斥鹵

相關成語

鹵莽滅裂、流血漂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