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園林生態的結果 展開
- 園林中的生態系統
- 龍冰雁主編書籍
園林生態
園林中的生態系統
園林是指人工營造或加工的山池林木和建築,以供人們遊憩觀賞之場地。園林生態是指園林中的生態系統。
也稱“造園”。為滿足某種社會需求,在特定的空間區域內,以山石、水體、植物、建築等作為物質表現素材,按照一定的藝術構思和表現手法,給予規劃與設計,使其成為具有一定社會功能、環境質量和美學評價的技術和藝術的綜合體。園林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高度,為滿足人們對自然環境和觀賞遊憩等生理、心理需求而產生的,它包含著社會的、經濟的、自然生態的、視覺環境的、工程的、工藝的等諸多要素。現代園林的範疇包括城市廣場、街道、居住區綠地、公園、動物園、植物園、自然風景區等。園林藝術是視覺藝術的一種形式,它融匯了建築、繪畫等藝術形式的特徵,講究空間比例、尺度、構圖、意境;它又是一種四度空間的藝術,在運動中觀賞風景,身臨其境,步移景異,表現空間的跌宕起伏,風景畫面的轉換變化,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中國園林以人工表現自然山水為造景主題,無論帝王宮苑,還是私家園林,都極力追求自然情趣,注重詩情畫意的表現,形成鮮明的民族藝術風格。
園林設計就是在一定的地域範圍內,運用園林藝術和工程技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或築山、疊石、理水),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築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作而建成美的自然環境和生活、遊憩境域的過程。與傳統的園林景觀設計相比,園林生態景觀設計更強調自然性,它是園林設計的一種高級階段,賦予了景觀更多的自然要素,從而使園林景觀的功能不能僅停留在美觀、舒適和娛樂的需求上,更加強了其生態功能的開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園林生態景觀設計就是為了滿足人類與大自然更加親近的一種需求。
園林生態景觀最鮮明特點就是可持續性。在特定地域內通過生態設計手法,保證當地自然環境不遭到削弱和危害的前提下,既滿足了當代人類對園林景觀的需求,還能保證後代的不斷需求,並以此為契機構建生態景觀。從設計本質上訓,可持續發展的景觀是基於自然系統的自我恢復能力的設計,並且盡量減少對自然系統再生能力的破壞,以及最大限度地藉助於自然再生能力而進行最少的破壞而設計。
美國現代風景園林先驅西蒙茲在1960s擔任美國風景園林協會主席時,積極倡導改善人居環境是風景園林師的社會職責。他強調通過設計師、政府和公眾的共同努力來解決問題,建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所以從本質上說,園林的核心是生態,園林設計就是對土地和室外空間的生態設計。那麼究竟如何定義園林生態設計呢?這是一個至今難有完整統一答案的問題。在此,我們結合眾多學者諸多有益的見解,對現代園林生態設計提出一個系統的概念認識:
1.現代園林生態設計是現代園林設計體系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現代園林新的發展趨勢。它貫穿於從場地整體到局部地段和微觀細部的設計及其實旅、管理全過程。
2.現代園林生態設計是從整體出發,綜合考慮了生態功能和環境美學以及人的需求而進行的三維空間設計。
3.現代園林生態設計綜合考慮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美學原則,其目標是改善人居生活品質、提高生態環境質量,並最大程度減少人類對場地生態環境的干涉和影響。
4.現代園林生態設計是一種塑造生態環境的過程,也是一項長期漸進的、不斷完善的維護管理過程。
現代園林生態設計的研究是當今時代特徵的表現,它既是生態學與園林設計交叉滲透的產物,又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如美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結合的產物。現代園林設計與生態學的結合,給園林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從而推動現代園林設計走向更為自由、活躍的多元發展趨勢。
一切自然生態形式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是適應自然發生髮展規律的結果。一切景觀建設活動都應從建立正確的人與自然關係出發,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環境,儘可能小的對環境產生影響。
自然生態系統一直生生不息地為人類提供各種生活資源與條件,滿足人們各方面需求。而人類也應在充分有效利用自然資源的前提下,尊重其各種生命形式和發生過程。生態學家一告訴我們,自然具有強自我組織、自我協調和自生更新發展的能力,它是能動的。
人類在利用它時,應像對待朋友一樣去尊重它,並順應其發生規律,從而保證自然的自我生存與延續。如城市雨後的流水,刻意地彙集阻截它,必將促使其產生強大的反壓制力,給給排水裝置和相關市政設施造成很大衝擊,甚至災難。相反,順應它的自然徑流過程,設計模仿自然式溪流的要素和形式,主動引導並利用它,這不僅可將美麗的自然景觀重現於市民眼前,增強城市自然審美品質,並提高市民生態意識,同時也可有效地避免資源的浪費和對環境的威脅。因此,在園林生態設計中,尊重自然應是能被社會接受的最基本的前提之一。
任一特定場地的自然因素與文化積澱都是對當地獨特環境的理解與衍生,也是與當時當地自然環境相協調共生的結果。所以,一個合適於場地的園林生態設計,必須先考慮當地整體環境和地域文化所給予的啟示,能因地制宜地結合當地生物氣候、地形地貌進行設計,充分使用當地建材和植物材料,儘可能保護和利用地方性物種,保證場地和諧的環境特徵與生物的多樣性。
當今地球資源嚴重短缺,主要是由於人類長期利用資源和環境不當所造成的。而要實現人類生存環境的可持續,必須高效利用能源,充分利用和循環利用資源,儘可能減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資源的使用和消耗,提倡利用廢棄的土地、原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磚石等服務於新的功能,循環使用。這其中主要包括4R原則,即更新改造、減少使用、重新使用、循環使用。
1.更新改造:在這裡通常是指對工業廢棄地上遺留下來質量較好的建、構築物進行的改造,以滿足新功能需要。這樣可大大減少資源的消耗和降低能耗,還可節約因拆除而耗費的財力、物力,減少扔向自然界的廢棄物。
2.減少使用:這裡是指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如礦產資源的消耗、謹慎使用可再生資源如水、森林等,和減少對自然界的破壞;預先估計排放廢氣、廢水量,事先採取各種措施,最後還包括減少使用和謹慎選用對人體健康有危害的材料等。
3.重新使用:是指重複使用一切可利用的材料和構件如鋼構件、木製品、磚石配件、照明設施等。它要求設計師能充分考慮到這些選用材料與構件在今後再被利用的可能性。
健康持久的生活環境包括使用對人體健康無害的材料,符合人體工程學、方便使用的公共服務設施設計,清潔無污染的水體等;舒適的景觀環境則應當保證陽光充足,空氣清新無污染,光、聲環境優良,無光污染,無雜訊,有足夠綠地及自由活動空間等。城市中一個健全的景觀系統能夠改善不利的氣候條件,吸收雨水,減少噪音,清潔空氣,提供令人愉快的視覺景觀,同時也能為野生動物提供生活場所,使人們直接觀察到自然的進程,提醒我們記住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設計關注以“人”為本,其中的“人”不僅僅是指狹義的人類,它還包括所有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各種動植物及自然環境,因為沒有它們“健康”、自在的存在,也就沒有人類健康舒適的生活。
生態園林是指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建設園林綠地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喬、灌、草、藤因地制宜相配置,種群間相互協調,有複合的層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能夠充分利用陽光、空氣、土地空間、養分和水分等,群落結構和諧有序而穩定。所以,模擬自然環境,減少園林中的人工構築物比例,增加植物群落的穩定性;認為啟動一個自然程序,然後依靠自然規律演替發展,追求較低的投入和較高的效益,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可靠的衛生防護,創造符合科學規律的自然美,益於居民身心健康等‘蝴,是生態園林城市的核心思想。
建設部2004年提出創建“生態型城市“,是在繼續創建園林城市活動的基礎上,堅持以人為本,強化“生態”理念,賦予人們健康的生活環境和審美意境,把它作為推動城市建設向‘性態城市”人類居住的高級階段的階段性目標。過去開展的創建“園林城市”活動,也是把建設生態良好城市作為目標。而生態園林城市無論是在創建指導思想,還是指標標準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園林城市”更高的一個層次。通過實現城市社會、經濟、自然複合生態系統的整體協調,達到一種穩定有序狀態的演進過程。
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在創建“園林城市”的基礎上,把創建“生態園林城市”作為建設生態城市的階段性目標,就是要利用環境生態學原理,規劃、建設和管理城市,進一步完善城市綠地系統,有效防治和減少城市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雜訊污染和各種廢棄物,實施清潔生產、綠色交通、綠色建築,促進城市中人與自然的和諧,使環境更加清潔、安全、優美、舒適。
美學是研究人對現實的審美活動的特徵和規律的科學,其研究的對象包括美的本質、美的形態、美感特徵、審美理想及標準等等。園林生態城市建設的藝術理論與美學原理有密切的關係,園林生態城市的自然美、藝術美和社會美的需要應用美學原理來設計而加以體現,城市周邊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區中森林公園、生態農莊等風景區規劃使城市體現自然美,城市中心區專題景觀的規劃使城市具備藝術美,城市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建設使城市達到社會美。應用美學原理,根據人們的審美要求、審美習慣以及影響審美情緒的各種主觀和客觀條件,為民眾的精神享受和身體健康著想,建設園林生態城市,城市才能充分體現社會學、倫理學和經濟學的特點,具有美感質量,達到人民滿意的目標。
景觀學是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研究人與其生活空間之間關係的一門新型學科。其目的是將自然、農業、人類和城市系統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對人及人居環境形成系統性認識。已被廣泛應用於景觀規劃和設計及園林建設中。與應用美學原理的共同之處在於都是塑造人居環境的美感,但美學原理更側重於微觀方面的設計,使具有特定含義的文化和藝術滲透於景觀設計中,體現一定的文化和藝術內涵;而景觀學原理是景觀的宏觀設計,注重於風景美的景觀視覺感知上,使人們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能感受到景色的差異和景質的不同,使城市具有系統性和立體特點。
景觀學為城市園林綠化系統的整體描述提供了手段,把園林綠化與整體的城市景觀聯結起來,賦予了其新的內涵。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人類生態學是應用生態學基本原理研究人類及其活動與自然和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著重研究人口、資源與環境三者之間的關係。實現生態平衡,即在一定地段內全部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的統一體內,由於能量的流動形成一定的營養結構、生物多樣性和物質循環,當物質的輸入輸出之間接近平衡狀態時,系統發展到成熟的相對穩定階段,達到一定的動態平衡。
一個健康發展中的城市應該是人口、資源、環境三者相互制約、相互聯繫、相互協調統一,物流、能流和人流有序循環的開放系統。城市生態系統中的“三流”是解決城市一切問題的根源;採用生態設計,調控“三流”是解決城市生態的根本途徑。
從生態學的角度看城市,城市也是一個大的生態系統。城市內部各要素之間,均存在一種生態系統的關係,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城市生態系統的主體是人,基礎是自然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最大的特徵是由自然、社會、經濟組成的複合生態系統,生態園林是複合生態系統的核心。園林生態系統結構,決定生態系統的功能。因此,要建立生態園林網路,形成植物結構配置系統化,空間綠化立體化,景觀結構藝術化,功能效益多元化,充分發揮園林的整體功能。
可持續發展理論
自從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制定“二十一世紀議程”之後,可持續發展就成為了一種新的發展觀。也是人類對能源危機、資源危機、糧食危機和生態危機的一種反思。現在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已為各國所認同,成為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人們需求,又不損害人類後代滿足其自身需求條件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核心和靈魂是和諧與公平,它要求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實現和諧發展;要求區域之間公平;要求代內和代際之間有公平發展的權利,也即倡導“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子孫後代需求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思想,大大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榮,共同發展。人們認識到經濟發展應建立在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不能超越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