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科學與技術

雷達科學與技術

《雷達科學與技術》創刊於2003年,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主管,中國電子學會無線電定位技術分會(雷達分會)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合辦的學術性刊物。

據2018年12月《雷達科學與技術》編輯部官網顯示,《雷達科學與技術》編委會擁有顧問20人、編委51人。

據2018年12月17日中國知網顯示,《雷達科學與技術》共出版文獻2271篇、總被下載294457次、總被引10684次;(2018版)複合影響因子為0.645、(2018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496。據2018年12月17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雷達科學與技術》載文量為1636篇、被引量為6995次、下載量為64055次;2015年影響因子為0.66。

歷史沿革


2003年,《雷達科學與技術》創刊,季刊,該刊前身為《現代電子》。
2004年,該刊刊期更改為雙月刊。
2014年12月,該刊成為中國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

辦刊條件


欄目方向

• 報道內容
《雷達科學與技術》主要刊登雷達、電子戰、導航、通信等電子系統工程及其基礎技術的學術論文。
• 主要欄目
《雷達科學與技術》設有雷達總體工程、信息/數據處理、天饋伺服技術、收發技術、結構工藝及器件應用、會議信息、中國國外動態等欄目。
• 讀者對象
該刊主要供從事雷達、電子戰、C3I、通信、導航、控制等電子系統工程及其基礎技術的研究、設計、應用的科技人員參閱使用,也供高等院校相應專業的師生和電子信息行業高層管理人員閱讀參考。

人員編製

據2018年12月《雷達科學與技術》編輯部官網顯示,《雷達科學與技術》編委會擁有顧問20人、委員51人。
《雷達科學與技術》編委會成員 
顧問
郭桂蓉
王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永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
賁德
(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一戎
(中國科學院院士)
段寶岩
(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永良
(中國科學院院士)
Mark E. Davis
(美國)
Hugh Griffiths
(英國)
Mark Lesturgie
(法國)
Don Sinnott
(澳大利亞)
Hermann Rohling
(德國)
委員馬林王俊王雪松王德純王璐鄧維波龍騰石星
朱慶明劉勁劉宏偉劉張林劉克勝關鍵曲翠萍許榮慶
許稼江凱陳永浩沈齊李川李佩汪學剛肖順平
楊建宇張修社張劍雲張慧玲吳仁彪吳良斌松炳超羅健
金謀平周智敏洪一洪峻胡元奎席澤敏顧紅陶然
黃金傑盛景泰章仁飛喻光正魯耀兵葛建軍葛家龍程輝明
靳學明譚賢四譚劍波

合作交流

2018年7月19日至2018年7月21日,由《雷達科學與技術》協辦的“複雜環境電子對抗與目標識別研討會”在北京召開。與會人員就電子對抗新技術及發展趨勢、雷達抗干擾技術、目標識別分類技術等內容展開了研討。

辦刊成果


收錄情況

《雷達科學與技術》是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2014年版、2017年版),被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維普期刊資源整合服務平台等資料庫收錄。

出版發行

據2018年12月17日中國知網顯示,《雷達科學與技術》共出版文獻2271篇。
據2018年12月17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雷達科學與技術》載文量為1636篇。

影響因子

據2018年12月17日中國知網顯示,《雷達科學與技術》總被下載294457次、總被引10684次;《雷達科學與技術》被引量為6995次、下載量為64055次;據2015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雷達科學與技術》影響因子為0.66,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735種)中排第2040名,在無線電電子學與電信技術(139種)中排第27名。

榮譽表彰

《雷達科學與技術》獲得華東地區“優秀期刊獎”、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科技期刊“規範化優秀獎”、安徽省綜合評比“優秀期刊獎”、安徽省“優秀科技期刊獎”、信息產業部電子科技期刊“編輯質量優秀獎”、首屆“安徽省科技期刊編校質量獎”優秀獎等。

文化傳統


• 辦刊宗旨
《雷達科學與技術》自2003年創刊以來就樹立了“緊跟中國國外雷達前沿科技,引領中國國內雷達技術發展”的目標,秉承“凝聚雷達力量,加強國際交流,提高學術水平,促進科技發展”的分會宗旨。

現任領導


《雷達科學與技術》編委會領導 
職務姓名
主任吳曼青(中國工程院院士)
常務副主任陳信平、吳劍旗
副主任彭應寧、吳順君、何友(中國工程院院士)、魯加國
主編朱慶明
副主編松炳超
編輯部主任松炳超
註:表中為2018年12月《雷達科學與技術》編輯部官網顯示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