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一個人的遭遇的結果 展開

一個人的遭遇

米哈伊爾·肖洛霍夫所著小說

《一個人的遭遇》(又譯《人的命運》)是作家米哈伊爾·肖洛霍夫於1956年創作的連載短篇小說,發表於蘇聯黨報《真理報》。它講述了戰爭給個人生活帶來的悲劇故事,索科洛夫在戰場上被俘,在戰俘營做苦工,最後他失去了所有親人和溫暖的家庭,但索科洛夫並沒有失去生活的意志,有一天在火車站看到一名孤兒,於是兩人相依為命。

這部小說的發表,被看成是蘇聯五十年代中後期解凍文學的信號,從此,蘇聯大面積出現反思社會黑暗的,反對官僚主義的作品。

內容簡介


品敘式,敘述索科洛歷,描衛爭遭遇運。,建幸福庭。衛爭,妻征伍。爭,負傷俘,集營非折磨,逃,設祖。,朝思暮妻早敵炸,唯爭勝早壯烈犧牲柏林前線。二戰后,他複員回來當汽車司機,后因一次交通事故他被收走了駕駛執照。在他失去職業、流落他鄉的時候,收養了一個在戰爭中失去父母的孤兒萬尼亞,組成新的家庭,從新去爭取新的幸福生活。索科洛夫的悲慘遭遇,真實的表現了千百萬蘇聯人民在戰爭中親身經歷的生活,概括了整整一代人的命運,有著深刻的典型意義。
篇強烈譴責侵略爭殘暴罪及蘇聯沉災,反映蘇聯勝艱苦鬥爭及付巨價,蘇聯爭崇熱忱屈撓鬥爭志及建園堅決。

創作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侵略蘇聯造巨破壞損。洗劫蘇聯七百座城市居區,蘇聯質損,按價計算,共達億盧布,蘇聯爭喪。爭束,蘇聯恢復展農業產遇嚴困,歷曲折。,蘇聯歐洲遭旱災,蘇聯濟復甦程異堅。初,各組織、私非侵佔集體農莊土地,盜竊案體農莊財產等現象十分嚴重,農莊管理制度問題很多,機構臃腫,行政開支過多,勞動報酬不合理,嚴重阻礙了農業生產力的恢復和發展。
與此同時,由於斯大林時期國家政治生活的僵化、專制化,斯大林時代的文壇大都是歌頌文學,宣揚“無衝突論”,造成了文學的公式化、概念化,文學作品迴避矛盾、粉飾生活、歌功頌德,對於一些稍微觸及現實的作品,動輒加以粗暴的攻擊、批判。

人物介紹


索科洛夫
這個社會主義時代的普通勞動者形象。他身世平凡,經歷平常,十分珍視自己建立起來的家庭幸福,然而一旦祖國面臨危難,他就能拋棄小家庭的溫暖,隔斷妻兒的糾纏,毅然走上反法西斯的前線。戰爭雖然毀滅了他的家庭和幸福,奪走了他的一切,給他的精神和肉體留下了巨大的創傷,他卻沒有被命運的打擊所摧毀,沒有被無邊的哀痛所壓垮,而是以深沉的階級感情收養了孤兒萬尼亞,重新組成新的家庭,去迎接新生活的嚴峻考驗。
萬尼亞
索科洛夫在戰後流浪時收留的孤兒,是蘇聯戰後新一代的代表。作者在小說最後對他的命運作了預言,預示蘇聯人民20世紀后50年的艱難歷程。

作品鑒賞


主題思想

《一個人的遭遇》雖然也是一篇衛國戰爭題材的小說,但作者沒有完整地反映一個戰役,也沒有描寫前線戰鬥的激烈情景,而是轉入對於戰爭的更加深沉的思考和評議,表現的是作者關於人的命運的關注,歌頌的是一個戰土失去了戰鬥的可能、失去人身自由而成為俘虜以後所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本色,以及他對待自己的悲劇命運的各種感受。小說探索的是戰爭與人的關係,是普通人的生存問題。
小說第一次比較真實地揭露了蘇聯的真實生活,這是充滿了艱辛、不幸和眼淚的生活。小說第一次描述了為祖國作出巨大犧牲的蘇聯普通人的生活。在衛國戰爭的小說里,一般寫領袖和將軍的英勇,但對普通戰士寫得很少,就是寫普通一兵,也是類似《青年近衛軍》、《普通一兵》和《真正的人》一樣的戰鬥英雄。而肖洛霍夫把普通人寫得很真實,沒有拔高,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就寫成一個什麼樣的狀態,有人說,作品是俄國人道主義小說的復興:關心普通人,關心小人物。作品其實地再現了千百萬蘇聯人民共同經歷的痛苦生活,反映了侵略戰爭給一代人帶來的巨大災難.給他們的肉體和心靈所造成的無法彌合的創傷。索科烙夫是普通勞動者中的一員,他的一生沒有做出過什麼寶轟烈烈的驚人事迹,卻經歷了各種生活中的艱難困苦。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他的父母校餓死,成了孤兒,過早地體驗了生活的艱辛和苦難。但他沒有為生活的艱辛擊倒.好不容易過上了“心滿意足的生活”,戰爭的災難又迅速地粉碎了他的美好理想。在戰場上從不含冤叫苦,總是積極勇敢地爭取完成任務;在受傷被俘時,有過短暫的驚慌和膽怯.卻沒有向敵人低頭求饒;在集中營里滿懷仇恨殺死仇敵,兩次冒險越獄逃跑;就在戰爭行將結束,勝利的曙光顯露出來納時候,他失去了最後一個親人再次成了孤獨的人。戰爭結束后,他依舊沒有過上幸福的生活,被收走駕駛執照、失業、流落他鄉。可他還是堅強地挺立,還收養了一個在戰爭中失去了父母的孤兒,始終相信堅冰總有解凍的時刻。貌似乎淡的描寫寄託了作者對於索科洛夫這樣一個普通勞動者的關注、理解相同情,戰爭毀滅了他的家庭和幸福,卻沒有磨蝕嬸他生活的勇氣和良知,他收養孤兒萬尼亞,路上了坎坷的生活旅途,準備迎接命運的考驗。

藝術手法

小說的原文名字直譯應該是“一個人的命運”,如此誘使讀者去猜想:主人公是什麼樣的人,他究竟有什麼樣的命運。川而引起強烈的閱讀期待。小說人物的遭遇是隱喻性的,儘管這是一個短篇小說,但它通過表現一個人幾乎一生的經歷表達了更深刻的內容。我們通過主人公與敘述人的交談得知:索科洛夫開始自述的時候的第一句話是“我的生活開始時是平平常常的”、這果就己埋下伏筆。索科格夫生於1900年,他是20世紀的“同齡人”。這樣一來,平常小人物就有了不平常,這個人似乎就個再是一個遭遇普通的人,他只有了某種隱喻的意味。後來他自己告訴我們:他在國內戰爭中參加過紅軍、在1922年的大飢荒中,為給富農當長工才倖免於餓死,但他失去所有的親人,剩下他一人孤苦伶仃流亡。當他同孤兒院中的一個姑娘結婚,有了一個美滿的家庭。然而戰爭爆發,他上前線,幾經磨難。可是敵人的一顆炸彈夷平廠他的家,奪走妻子和一雙女兒,他重新又成了一個孤苦伶仃的人。
肖洛霍夫又通過激發讀者的聯想,在作品外構成更大的外在的隱喻文本,蘇聯人民半個多世紀前的道路則是被隱響的文本,索科洛夫的通路足以一個人的上下來“模擬”‘個民族半個多世紀的命運:他和它的“生活曲線”是平行的,都是倒u型的道路,而且兩者之間具有編年史的疊合關係。蘇聯人民在20世紀前50年的道路,起點是艱難的。1921年的前有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以及此後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後來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是蘇聯人民歷史命運的高點。小說結尾處第一敘述者的獨白涉及萬尼亞有這樣一句話:“這個孩子將代他父親身邊成長、等到他長大,也能經受一切,並且克服自己道路上的各種障礙,如果祖國號召他這樣做的話”。這個敘述者一直在壓抑自己的情感,盡量不讓男人吝嗇的眼淚流出來,盡量不表露自己的態度。可是當他似乎是不經意間說出這些話的時候,不料他就以對萬尼亞命運的預測道出了20世紀下半期俄羅斯人民歷史道路的預言。
《一個人的遭遇》在敘事和隱喻之間形成文本以外的藝術張力。沒有生動的敘事,作品就容易空闊疏落,缺乏真實感和親近感,而在《一個人的遭遇》中,作家通過索科洛夫的自白,對戰爭中人性的存毀和流變作了動人的講述,使作品獨具格。沒有隱喻,作品就容易失之單薄平庸,缺乏厚重感和深刻性。《一個人的遭遇》通過主人公姓名和情節的隱喻、激發讀者產生聯想的標題,把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命運吸納進小說中。於是《—個人的遭遇》就成為20世紀俄羅斯民族的默示錄。

作品影響


《一個人的遭遇》在蘇聯中的過渡性意義明顯,小說既有英雄主義的流風餘韻,又開啟了非宏大敘農的先河。索科洛夫既驚心動魄又尋常可見的經歷,使這部小說開啟了蘇聯戰爭文學新的一頁。過去蘇聯戰爭文學中的主人公多是建立了奇勸偉業的英雄,他們的人格和能力似乎超出普通人許多,如波列伏依的《真正的人》。現索科洛夫這樣的普通人成了小說的主人公,他的身上既有普通人的凡俗又有英雄的光輝,這就為後來蘇聯戰爭文學、乃至整個蘇聯的非英雄的書寫提供了啟示和範本。
其次,在《一個人的遭遇》中,肖洛霍夫有意識地營造了沃·伊瑟爾所說的文本的“召喚結構”,他是在期待有經驗的讀者的參與,這經驗就是對20世紀前半葉俄羅斯蘇聯歷史的把握。作家通過書名和主人公的姓名提供隱喻性的文字,引導讀者調動自己的知識、激發自己的想象去先成作品的象徵結構。
這部小說的發表,被看成是蘇聯五十年代中後期解凍文學的信號;這部小說是在《真理報》上發表的,讀者立刻明白,政府在支持作家。從此,蘇聯大面積出現反思社會黑暗的,反對官僚主義的作品。這種思潮持續到1958年,後來以蘇聯另外一個作家“日瓦格醫生”事件為標誌,蘇聯文壇又出現了冰封時期,但是,地下的解凍文學仍繼續發展。從此出現湧現了諸如柯涅楚克的《翅膀》、佐林的劇本《客人》杜金采夫的《不是單靠麵包》,特瓦爾托夫斯基的長詩《華西里·焦爾金游地府》等。作品要求文學站在“人性本位”的高度,直面和批判歷史和現實中存在的種種弊端。解凍文學之前的蘇聯文學作品往往寫事重於寫人,力圖走出當時主流文學的誤區。

作品評價


文學評論家勃拉果依稱讚它是社會主義現實義的傑作。
蘇聯文學家列伊德曼指出,《一個人的遭遇》是小說體裁中俄羅斯式的地方抄本,《一個人的遭遇》表達了新的藝術概念,索科洛夫的“自我懺悔”形成了若干獨立部分,如“戰前生活”、“告別家庭”、‘被俘”、“教堂里”、“不成功的逃跑”、“對米留爾的鬥爭”、“獲救”、“家庭亡故”、“邂逅萬尼亞”等。它們都是獨立的小型敘事作品,它們內部都有“戲劇性成分”和“敘事性成分”,有獨立的衝突對象。

作者簡介


米哈依爾·肖洛霍夫(Михаил А Шолохов 1905-1984),是二十世紀蘇聯文學的傑出代表,196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蘇聯著名作家,曾獲得列寧勳章和“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當選蘇共中央委員、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科學院院士、蘇聯作家協會理事。1965年他的作品《靜靜的頓河》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二十年代末,我國新文學奠基人魯迅首先注意到肖洛霍夫的作品。1931年《靜靜的頓河》中譯本作為魯迅編輯的“現代文藝叢書”之一,由上海神州國光社出版。從此,肖洛霍夫的作品幾乎每發表一部,都很快介紹到中國來,尤其是《一個人的遭遇》在《真理報》上剛一刊出,當月就譯成了中文,而且有兩個不同的譯本,先後在《解放軍文藝》和《譯文》上發表。這在中國翻譯史上是難尋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