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縣珍田茶業合作社
安溪縣珍田茶業合作社
安溪縣珍田茶葉合作社是福建的第一家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06年,地處福建省廈(門)漳(州)泉(州)金三角結合部的安溪縣珍田村,是中國烏龍茶(名茶)之鄉。
目錄
近幾年來安溪鐵觀音茶葉名聲鵲起,可是珍田村生產的茶葉全部是家作坊式,大都在出賣原材料、半成品、初級化產品,茶葉生產和經營得不到有效規範和規模擴張,食品衛生安全難以控制茶農缺乏科學知識和大局觀念,抱有僥倖心理,市場抽檢茶葉"農殘'超標的風險和責任都在經營者身上。於茶農沒有直接關係,茶葉經濟效益也因此不能在我村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為了突破這一發展瓶頸,村裡決定打破傳統模式。在鄉賢蘇興茂老師的牽頭下,在退伍軍人蘇志勇的帶領下,以及在安溪茶葉協會和有關部門的支持和幫助下,以家庭承包為基礎,聯合組建茶葉合作社。目前全村有120戶茶農共960人,積極發展和融入以安溪縣珍田閣茶廠為龍頭企業等3家鐵觀音精緻加工茶廠,配合本社駐外銷售的茶葉14戶經銷商加入合作社,全力打造“安珍”“珍田閣”“皇賜”這三個茶葉品牌。
安溪珍田茶葉合作社的成立是由從事茶葉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的茶農戶組成,採用“入社自願、出社自由、服從管理”的原則。是一個實現平等互利、自我服務、民主管理、合作經營的合作組織。為保護茶農的自身利益,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自願組織起來。合作社通過社員的合作與聯合,以技術交流,優勢互補,互相幫助,技術引進等方式提高茶農茶葉初制水平,製作衛生質量符合標準的產品,適應市場准入的需要,促進社員增產增收,推進產業化分工和規模化生產。在經營過程中珍田茶葉合作社的職能體現在:為社員提供準確的市場信息,採購生產資料服務社員;引進新品種 新技術,還組織專業的技術輔導和培訓;推行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化經營的全新理念;組織社員從事產品儲藏,加工和銷售以及提供其他社員所需的服務。確實體現出建立茶葉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現實意義,即:一是有利於提高茶農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二是有利於推進茶業產業化經營和茶葉標準化生產,三是有利於建立茶業服務體系和推廣茶葉科技成果,四是有利於提高茶農的科學文化素質、增加茶農收入。
合作社屬群眾性自發的、鬆散型的經濟活動組織,確實體現出合作社組織的優勢,引導社員走向健康科學的發展道路。合作社組建以來,通過聘請專家教授為顧問;積極為茶農組織技術培訓、技術交流。成立四年來,結合實際幫助茶農針對生產實際有計劃的開展各項活動,實行合作社"五個統一“的茶園管理方法:
一是統一農資供應:合作社與“閩南烏龍茶無公害茶園生產資料配送中心”統一簽訂供貨及安全使用合同,由供貨方採取批發價的形式統一向合作社提供農藥、肥料,統一指導茶農科學施肥,對入社社員的茶園面積、種植時間、地點等逐戶登記造冊,按實際情況發給農資。從源頭防止高毒、高殘留農藥及含污染性肥料進入農戶,確保茶葉衛生質量。從根本上杜絕了用於給茶園滅蟲除害的農藥出現不符合國家標準的情形,把劇毒和有害的農藥、化肥,統統拒於茶園之外。凡加入安溪珍田合作社的茶農,都無權擅自採購農藥化肥,依規定必須由合作社從符合國家規定的目錄中選購,並統一購買集中分配到農戶手中使用。這就徹底解決了生產過程中的農殘超標問題,同時由於實行集中統一施肥用藥,還降低葯和肥使用量,2009年全村就節省費用15餘萬元。安全質檢全部達到國家無公害或綠色標準。通過合作社有力的領導下,在2006年的春茶開始到2010年暑茶15季,合作社的所有檢測都通過了國家指定標準,有的甚至達到了歐盟標準,這個可喜的成績,是全體社員共同努力的結晶。
二是統一指導茶農對茶樹病蟲害進行防治:在做好病蟲害預測預報的基礎上,同一時間統一配藥噴葯,達到“用藥省、殺傷力強、效果好”,始終堅持科學、合理用藥的原則,避免了盲目用藥、濫用農藥的錯誤行為,既提高了綜合防治病蟲害的效果,年減少用藥5-6次,明顯降低成本,農殘降解也取得了顯著成效為烏龍茶綠色食品生產示範打下堅實的基礎。2006年春茶至今100多戶茶農生產出來的茶葉全部抽樣送茶葉檢測站檢測,100%符合國家標準,同時合作社每年節約農藥成本145000元、用工成本185000元。
三是統一經營管理:合作社在唐人角落設立一個約100畝的生產示範基地,並初步總結形成一套適應當地茶樹生長的管理辦法用以全社參考使用;嚴格加工場地衛生水平,對茶葉的篩分、揀剔、拼配、烘焙、包裝實行標準化操作,各個環節都制定了具體的操作規程和技術要領,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作業。同時制定完善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及時進行追溯和糾正,從而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關心質量問題,全員參與質量管理”的工作機制和良好氛圍。
四是統一技術交流培訓。創辦“茶葉技術夜校”,邀請有關專家利用農閑和晚上對茶農統一進行茶樹栽培技術、茶葉初制技術、茶葉外銷市場憂患意識和科學、安全使用農藥等技術知識的培訓。向社員宣傳“科學知識”是第一生產力,讓社員系統的了解安溪鐵觀音的歷史、文化底蘊、茶園科學管理、科學制茶即發展前景,以改變他們不講科學、粗耕粗做的舊觀念。僅2007年至2010年共為茶農義務義務培訓科學知識35期,2790次,其中:2007年培訓8期參加培訓610人次;2008年培訓8期,參加培訓達650人次;2009年培訓9期,參加人數達730人次;2010年培訓10期,參加培訓人員800人次。目前獲得各種職業資格認證的社員約有95%,其中高級技師7名,技師5名,高級技工50人,中級20人,初級25人等。
另外合作社還組織社員到外地參觀,學習別人茶園科學管理,病蟲還防治及生態茶園建設等知識。同時借安溪縣珍田閣茶廠典型的成功模式,舉辦初、高中落榜生,退伍軍人及社會青年懇談會即“知識青年懇談會”充分發揮茶鄉優勢,統一組織培訓,想做生意的幫他們培訓茶葉審評、市場營銷知識。通過社員間的“傳、幫、帶”提高了社員的綜合素質和抵禦風險能力,有文化、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社員逐步形成。
五是統一環節把關。在生產上重要環節統一把關,制定每一季生產方案,特別是病蟲害預測預報及農藥的品種濃度更是‘集體會診’請教專家,找准問題,對症下藥,提高生產效率。
安溪鐵觀音茶葉的加工製作,主要就是以家庭作坊式生產為主。安溪珍田合作社社員的茶園也同樣仍歸各自所有各自耕作,但是生產經營活動和學習培訓、信息交流,卻實現了組織化,也就是說茶園雖歸茶農各自所有,但茶農具體生產經營活動,已被納入合作社統一實施,這樣產權不變,但過程由“集體”完成,全社形成一個生產經營主體,擺脫了作坊式設備簡陋、信息不靈通、技術落後狀況,生產經營跨越農戶界限實現適度集中、約集經營。另外,合作社建立了茶葉審評室和檢驗室,為合作社的茶事活動及社員茶葉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方便:一是承辦安溪2006年春季鐵觀音初制技術大賽;二是舉辦“鐵觀音品質大賽暨茶葉初制技術交流大會”讓獲獎者互相總結經驗傳授制茶技術,提高了廣大茶農的茶葉製作水平。在2007年7月1日合作社立法,珍田合作社作為先行的合作社,成功轉型的合作社,農業部趙鐵橋司長親自到合作社進行調研,並被農業部推薦為試點單位。同年10月12日-16日,在山東濟南國際會展中心舉行了以“綠色農業,和諧農村”為主題的第五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安溪縣珍田合作社參加了福建省一村一品專業合作社展區展。在此次的展銷中,安溪縣珍田合作社,把安溪的文化,以及安溪人民那種勇於創新和改革的精神展現給了世界,中央電視台聚焦三農頻道,也特別為合作社作了專訪,此次展銷中安溪珍田茶葉合作社榮獲了“設計金獎”。
茶農生產出來的茶葉是簡單的初制產品,其必須精加工和深加工才能成為上市產品和新開發產品。於是2008年4月正式成立安溪珍田閣鐵觀音茶廠,茶廠並通過國家QS質量人證,這樣既增加了農民的就業崗位,又更好的發揮產品的價值。由於珍田茶業合作社較好地解決了茶葉質量安全,就利用安溪縣珍田閣茶廠對外宣傳和打造品牌,“安珍””皇賜“”珍田閣“牌茶葉成為了市場上的暢銷品牌,合作社又抓住機會,充分利用社員分佈在全國許多大中城市的優勢,在北京 上海 重慶 西安等大中城市建立30家合作社茶葉商品直銷專櫃,讓消費者可以在直銷柜上買到物美價廉的產品,現在合作社生產的安溪鐵觀音在國內外市場上已有一定的佔有率,2007年合作社的產品參加在山東濟南舉行的中國國際農產品展銷會榮獲“金獎”。參加福建省茶產業研究會組織的茶王賽榮獲“銅獎”。合作社的產品沒有一年滯銷,年年零庫存。
合作社還自行編印會刊《珍田茶農茶訊》,及時將每次培訓會的科技信息進行匯總刊印,交給茶農手裡傳閱。通過合作社的培訓宣傳,搭建茶農愛科學、學科學的平台,激發茶農的科技興茶熱,對推進科技下鄉服務三農,起了很大作用,它既廣普性,又有實用性,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另外由於《珍田茶農茶訊》的實用性,直接帶動隔壁鄉村玉湖,祥泉,文坪,三村,華美,以及龍涓鄉,西坪鎮等部分行政村也在使用這個刊物,僅2007年出刊六期發行6600份,2008年發行6期9300份,2009年發行六期11500份(其中涉及茶園管理與茶葉初制2000冊),2010至今發行五期9800份,它對茶農的茶葉生產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
電子商務是現代文化營銷的技術手段。網上購物正在成為一種消費時尚,而這本身就是一種基於現代科技的交易文化,一種與文化營銷高度相關的文化。安溪縣珍田合作社作為安溪縣網上交易的領航者,在網路交易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特別是當前市場的前景已經不能僅限於以往的電視、報紙等新聞廣告來進行招商引資和銷售,網路建設和宣傳已經成為新興的平面媒體,珍田合作社巧妙通過網路優勢,搭建起茶農愛科學、學科學的平台,激發茶農的科技興茶熱,對推進科技下鄉服務三農,起了很大作用。如在2007年11月27日,安溪縣珍田合作社茶農網上交易啟動儀式暨2007秋季初制技術評比大會在安溪縣長坑鄉珍田村舉行。中央電視台《聚焦三農》不辭路途遙遠,從北京坐飛機趕到泉州,然後經過一路的輾轉跋涉來到了安溪西北部這個偏遠的小山村,安溪縣珍田合作社,再次成為新聞的焦點,福建省農業廳董帝偉處長、泉州市農業局何長龍,安溪縣劉錦川副縣長與安溪縣協會李文通會長等領導參加了啟動儀式。在此次的茶農網上交易啟動儀式上,51戶農民經過短期的培訓,開通了茶葉資訊網和商城網,僅以網站在2010年春茶銷售創下了35萬人民幣的佳績。當然,茶農更可以通過合作社的主體網站較全面的了解國家政策、了解市場行情,實現了茶葉“農工商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格局。合作社還及時通過網站向茶農發布茶事活動的科技和市場信息取得良好的效果。2009年12月被中國電子商務協會、中國網際網路協會、國家農業部信息中心授予“2009年度中國農村信息化優秀合作組織”;2010年珍田茶葉合作社在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論壇中榮獲《中國最具有自主創新力合作社》,同時,合作社理事長蘇志勇榮獲《中國傑出企業家》和《華人之星》榮譽稱號。
為了更好的幫助茶農節約用肥成本,合理施肥。在2009年7月,在安溪縣茶果局的支持下,以及安溪縣老科協協會專家的帶領下,把合作社的茶園分為20個地片採集土壤標本送農業部門檢測,然後根據合作社茶園“測土配方土壤測試結果”數據,把全社的茶園分為五種類型即:一、氮、磷、鉀三要目較全面的茶園,秋茶前不必施肥,只要土壤不缺水份,秋茶生長仍不受影響;二、對於土壤里缺氮、缺鉀的茶園每畝可施氮素4.5公斤、鉀素2公斤,即商品肥尿素10公斤、氯化鉀5公斤;三是對土壤缺磷、缺鉀的茶園每畝可施磷素1.5公斤、鉀素2公斤,即商品肥鈣鎂磷肥150公斤、氮化鉀肥5公斤;四、土壤只缺鉀的茶園每畝可施鉀素2公斤,即商品肥氯化鉀肥5公斤,同時還可多施一些有機肥,如茶粉末、或羊糞、雞、鴨糞等混合施用,以減輕氯元素的影響;五、對於土壤氮、磷、鉀三要素及有機質都缺的茶園,每畝可施氮素4.5公斤、磷素1.5公斤、鉀素2公斤,即商品肥尿素10公斤、鈣鎂磷肥150公斤、氯化鉀肥5公斤。明確並分別指導施肥的品種及數量,達到了科學施肥的目的,2010整個秋茶為全社社員節約用肥成本達14.8萬元。
安溪珍田合作社作為國家部試點、泉州市示範專業縣政府借鑒法國葡萄酒莊園模式試點單位、安溪縣十佳茶葉合作社、縣協會高級技能人才培養基地等,創建最具有服務性、影響力、化的專業著想,真誠為服務;以有效的方法為排憂,以最佳的效率令滿意----的滿意就是我們的工作目標,的需求就是我們永恆的追求。”在成立之前,人均年收5450元,但經過3年來的成功運作,於2009年總收入6933000元,平均每戶收入14504元,是2005年人均收入的2.66倍,年收入超10萬至30萬的有18戶。2010年前三季收入同比增長約15%;現在秋茶漲勢良好,預計2010全年戶平均收入比2009年增長近18%。科學是第一生產力,在茶樹病蟲防治、施肥及管理採用的科學不但取得良好的效果,並且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與2005年相比,病蟲害防治的用藥成本和用工成本可減少55%。施肥方面,大力推廣使用農家肥和有機肥,在農資成本大幅度降低的前提下,社員的品質和產量又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從根本上實踐了提出優質服務,造福百姓;架橋茶商;造詣理念。
2006年3月,安溪老茶農世家與“閩南烏龍茶無公害茶園生產資料配送中心”簽訂供貨及安全使用合同,由供貨方採取批發價的形式統一向合作社提供農藥、肥料,統一指導茶農科學施用,並對所屬的101戶社員的茶園面積逐戶落實,對使用農藥情況進行登記造冊,實現了農藥和肥料實行統一供應,從“源頭”保障茶葉質量。
2006年4月30日,“2006年春季安溪鐵觀音初制技術大賽”在安溪縣老茶農世家舉行。
2006年10月,安溪珍田茶葉合作社舉行秋茶製作技術培訓交流會,邀請高級農藝師林火亮、制茶技術專家陳國榮、陳連板講授秋茶製作技術課。
2007年3月2日,安溪縣珍田茶農茶葉研究所成立。
2007年10月12日-16日,在山東濟南國際會展中心舉行了以“綠色農業,和諧農村”為主題的第五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安溪縣老茶農世家參加了福建省一村一品專業合作社展區的展覽。中央7套《聚焦三農》欄目對安溪縣珍田茶葉合作社進行了報道。
2007年,安溪縣老茶農世家獲得農業部“一村一品”示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