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姓

禹姓

禹(yǔ)姓:源於姒姓,出自夏朝開國君主大禹,屬於以先祖謚號為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07位。2013年全國人口普查禹姓排305位。

姓氏來源


源流一

源於姒姓,出自夏朝開國君主大禹,《元和姓攥》稱:禹氏,夏禹之後,支庶以先祖謚號為姓。傳說禹為中國古代部落聯盟領袖,亦稱大禹、夏禹、戎禹。大禹的父親叫鯀,是黃帝的孫子之一,因治水不利被責。大禹繼承父親的遺志,改變治水方法,終於將洪水制服。大禹因治水有功,被舜帝選為繼承人。舜帝死後,禹繼位夏部落聯盟首領。
在大禹後裔中,禹氏一支以祖上的謚號為姓氏,稱禹氏,世代相傳。禹氏族人尊奉夏禹為得姓始祖。
禹姓始祖--大禹
禹姓始祖--大禹
禹

源流二

出自春秋時期楚國附庸國鄅國,屬於以國為氏。鄅國位於山東省臨沂市城北八公里處的南坊鎮古城村。鄅,是西周初年的一個封國,因是周公旦所封的夏后氏之裔,故稱鄅國(禹裔之邑)。后被魯國所滅。考古學家在鄅國古城遺址中,發現了從兩周至漢朝不同歷史時期的陶器殘片和銅戈、銅、箭鏃等文物。古城村南部的“林子”,相傳即為鄅子之墓地。
禹姓
禹姓
鄅國滅亡后,鄅子的後代子孫以國為姓,稱鄅氏,後來去邑為禹,稱禹姓。

源流三

源於回族。回族禹氏,主要分佈在我國西北陝西省安康市的恆口等地。
據清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安康禹氏後嗣為其始祖所立墓碑記載:“始祖禹開雲,系西安府渭南人也。清順治年間,跋山涉水,來到興郡安邑(陝西安康),住在梅子鋪東、越河西岸(越嶺關)。”

源流四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伊拉哩氏,亦稱伊里氏、伊拉禮氏、伊喇立氏,滿語為Ilari Hala,漢義“開”,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葉赫(今吉林梨樹)、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東北十五公里處)、松花江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
滿族、錫伯族伊拉哩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禹氏、伊氏、何氏、趙氏、尼氏、潘氏、蘇氏、許氏、岳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源流五

羽氏改姓禹,據《元和姓纂》上聲九虞稱:羽氏,河南,魏《官氏志》弗羽氏后改姓禹氏。
羽姓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拓跋部羽弗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羽弗部族人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在漢化改革過程中皆改為漢字單姓羽氏,后融合於漢族之中一些羽姓人將“羽”改為"禹‘’是可能的。

源流六

萭氏,楀氏在古姓氏書籍出現,已經很難見到了,據歷史學家何光岳的見解此兩個姓氏都是禹姓的一支。 【注】何光岳 《夏源流史》 P102

得姓始祖


禹姓
禹姓
大禹。禹姓姒,名文命。大禹治水十三年,足跡遍九州,三過家門而不入,先後開通了九座大山,疏浚了九大湖澤,疏導了九條大河,劃定了九州地界,終於完成了賓士水土的大業。帝舜將其位禪讓於禹。舜逝世,禹即天子位,國號為夏后。禹的後代子孫以先祖謚號為氏,尊大禹為禹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禹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與台灣省均未進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一百零七位。在2013年人口統計中排305位。禹氏族人早先在隴西郡發展成望族,世稱隴西望。
據湖南邵東《團山禹氏族譜》記載,該支禹氏始遷祖太白公自西晉咸寧年間(公元275年)由江西泰和肇基湘中邵邑。經過一千多年的繁衍發展,子孫遍布湖湘川黔等地。辛亥革命先驅禹志謨是團山禹氏56代孫。
據韓國《丹陽禹氏族譜》記載,始遷祖禹玄在高麗初年從中國東渡到丹陽定居,高麗(고려)是中國元朝時期的行政省之一,全稱為“征東行中書省”。禹玄在1014年(高麗玄宗5年)中了進士,任正朝戶長,追增為門下侍中平章事。
據歷史文獻《隴西堂禹氏族譜》記載,元朝末年,禹氏族人一支從江蘇蘇州閶門外禹家巷遷興化東鄉(戴窯北側兩公里一帶),后逐漸形成禹庄自然村落。到了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禹氏家族遭難,全村禹姓幾乎滅絕。倖存一禹姓六歲男孩因急中生智躲在量米的笆斗里,才逃過劫難。因此禹氏小孩被喚作禹斗寶,在其舅母撫育下成人。因此,禹斗寶被後人奉為始祖(中興始祖)。到了明朝中期,禹庄禹氏家族開始興旺,其後裔中的禹龍(字子化)擅長詩文,與“狀元宰相”李春芳、文學家宗臣過從甚密,留下許多傳世之作。到了清朝末年,禹氏家族第九世中產生了一位光前裕後的人物即著名肖像人物畫大師禹之鼎,從而使該家族令世人矚目。
據《河南滎陽禹氏族譜》記載,該支禹氏始遷祖聞政公於明宣德年間(1429年),由浙江餘姚江橋村遷徙到河南汜水虎牢關,已傳至22世。
中國山西的壽陽縣,江蘇的阜寧縣,甘肅省的古浪縣,湖南省的雙峰縣、邵東縣崇山鋪、團山鎮,河南省的泌陽縣、滑縣、柘城市、滎陽市汜水縣,新鄉市原陽縣,雲南省的彌渡縣(多依)、鳳慶縣、通海縣、昌寧縣,安徽省的和縣、碭山縣、蕭縣蘆屯村,浙江省寧波市餘姚梁弄鎮,貴州省的黎平縣、興仁縣,重慶市的永川縣,山東省的萊州市、臨沂市西南庄村、小郝埠村、蒙陰縣、泰安市岱嶽區、禹城市,四川省的宜賓市,湖北省的鐘祥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崇左縣,遼寧省的新民市,河北省陽原縣,韓國的丹陽郡等地,均有禹氏族人分佈。

歷史名人


禹顯

金朝人。以戰功授義勝軍節度使,兼沁州招撫副使。率領200士兵駐守襄垣。元師集步騎數千前來攻城,四次不能拔,后因內變,城破被俘,不屈而死。

禹祥

明代仁壽縣知縣,處己接物,惟以不欺,居官清約如寒士。

禹之鼎

清代畫家。康熙中任鴻臚序班。他以善畫供奉內廷。尤工寫照,秀媚古雅,為當代第一。許多名人小像都出於他的手筆。

禹之謨

民國奠基者。字稽亭,湖南省湘鄉(屬雙峰縣青樹坪鎮)人。1900年參加自立軍活動,1903年在湘潭創辦湖利黔織布廠,1904年遷廠長沙,並附設工藝傳習所。1904年加入華興會。1905年領導收回粵漢鐵路運動和抵制美貨運動,被推為長沙商會會長和教育會長。加入同盟會,任湖南分會會長,是該會湖南分會創始人之一。曾領導湖南民眾抵制美貨的運動,並被選為湖南省教育會長和商會會長。1906年夏將革命烈士陳天華姚宏業的靈柩運回長沙公葬時,受到當地官僚和豪紳的阻撓,他親自發動千餘學生舉行遊行送葬。同年被捕,受刑不屈。次年1月5日被絞殺於靖州(湖南省靖縣)東門,終年39歲。其遺體於1912年10月,被安葬在湖南省長沙嶽麓山。該墓坐西北向東南,由墓瑩、墓碑、石桌、石香爐、石鼓等組成,墓瑩佔地面積約30平方米。2米高的墓碑上書“烈士禹之謨墓”,墓碑的左右各立石碑兩通烈士著上面分別鐫刻著烈士生前的遺書和顏昌(山堯)所撰的墓誌銘。

近現代名人


禹作敏

天津市靜海縣大邱庄原黨支部書記,一手把一個遠近聞名的窮村改造成盛極一時的中國“首富村”。后因犯窩藏罪、妨害公務罪、行賄罪等被判處有期徒刑二十年。1999年10月去世。

禹作堯

原大邱庄黨委書記禹作敏之弟,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家、中國鄉鎮企業協會副會長、天津國際商會副會長、2004年1月創建天津堯舜集團,現任堯舜集團董事長。

禹惠民

歷任上海滬南自來水電燈電車公司廠長,駐瑞士大使館隨員,外交部翻譯室副處長,駐阿爾及利亞大使館三等秘書,外交部歐美司副處長,駐比利時大使館、盧森堡大使館一等秘書,外交部西歐司一等秘書,駐紮伊爾大使館參贊,駐幾內亞大使。

禹春旭

中華醫學會會員、中華名醫協會會員、全國百佳名醫、2008年全國勞動模範

禹惠林

是韓國人氣女子組合WONDER GIRLS的成員

禹成賢

韓文名:우성현(케빈)。英文名:Kevin。美籍韓裔歌手。

禹喜珍

(韓文:우희진)韓國女演員。

郡望堂號


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中國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中國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后,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中國夏河),郡境為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中國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中國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中國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為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中國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廢黜,後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中國江蘇南京一帶,此後作廢置的用途。

堂號

琅琊堂:以望立堂。
隴西堂:以望立堂,亦稱隴右堂。
十起堂:大禹治理天下,勤政愛民,吃一頓飯間因有公事急待處理而放下碗十次;洗一回頭因有公事要把頭髮挽起來三次。歷史上稱“一饋十起,一沐三握髮”。
惜陰堂:因大禹珍惜寸陰時間而命名。
此外,還有敦素堂。

宗祠用聯


四言

居官恆約;善畫成圖。——佚名撰禹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臨洮人禹祥,官仁壽知縣,處世侍物,以誠實不欺為宗旨,居官清約,生活如貧寒之士。下聯典指清代畫家禹之鼎,字尚吉,號慎齋,江蘇省江都人,康熙年間官鴻臚寺序班。善畫人物、仕女,尤其擅長肖像畫,多用白描,當時很多名人請他畫像。
居官恆約;為將壯烈。——佚名撰禹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禹祥,居官清約如寒士。下聯典指金·禹顯守襄陽,元師攻之,城陷被擒,得脫,復被執,不屈死。
南朝播譽;金史傳名。——佚名撰禹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禹萬誠事典。下聯典指金朝人禹顯,元光初年率二百人守襄垣,元師集步騎數千攻之,城破被擒,不屈死。

六言

績著常州刺史;化行仁壽使君。——佚名撰禹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北朝時常州刺史禹萬城,政績卓著。下聯典指明代知縣禹祥,臨洮人。知壽縣,處已接物,惟以不欺,居官清約如寒士。

七言

績奠九州垂萬世;統承二帝首三王。 ——佚名撰禹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陝西省韓城市會稽山大禹廟聯。
江淮河漢思明德;精一危徵見道心。——佚名撰禹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紹興市(東南)禹廟聯。禹廟建於南朝梁,祀大禹。下聯語出《古言語尚書·大禹謨》。
為官清約如寒士;寧死不屈亦英雄。——佚名撰禹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知縣禹祥,臨洮人。知壽縣,處已接物,惟以不欺,居官清約如寒士。下聯典指金代義勝軍節度使兼沁州招撫副使禹顯,雁門人。元光初將二百人守襄垣,元師集河朔步騎數千攻之,數四不能拔。會內變,城破被擒。得脫,復被執,不屈,死。
秀句驚人時戛玉;清言對客總如蘭。——禹之鼎撰禹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畫家禹之鼎(1647-1709)自題聯。禹之鼎,字尚吉(一作上吉),號慎齋,江蘇省江都(揚州市)人。康熙中任鴻臚寺序班。他以善畫供奉內廷。尤工寫照,秀媚古雅,為當代第一。許多名人小像都出於他手筆。

十二言

與水不爭能,力盡八年惟注海;我堂思肯枸,目窮千里更登台。——佚名撰禹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河南省開封市禹王台聯。禹王台坐落在開封城東南部,相傳春秋時期晉國樂師師曠曾在此鼓吹奏樂,人稱吹台。明代在吹台上建禹王廟,遂改名禹王台。禹王廟大殿立有高大的禹王像,東西兩側壁上鑲嵌著仿古磚雕,描述禹王率領人民治水的功績。

家譜文獻


一 《團山禹氏續修族譜》
纂修時間:清咸豐九年(1859)始祖太白,晉代人。現藏湖南圖書館
二《團山禹氏三修族譜》
纂修時間:清宣統元年。
本譜系壽房支譜。支祖崇壽,太白四十世孫,元末明初人。卷首一譜序、目錄、凡例、聖諭、簪纓錄、三修名紀、收譜字型大小、齊家規訓、服例、服製圖、編排志,卷首二宗祠圖、祠記、捐祭田記、捐田名紀、庵院圖、庵院記、試館記、祭文等,卷首三祠圖、祠記、墳圖,卷首四傳、壽序,卷一垂絲圖,卷二至十四世系,卷末補遺、添丁圖、沒丁圖,卷尾撫繼圖。書名據版心題。十八冊,現藏上海圖書館。
三 《團山禹氏四修族譜》 1946年 四十三冊,現藏猶他州圖書館。
四 《團山禹氏五修族譜》 1995年 一百零一冊 現藏湖南圖書館。
五 《隴西堂禹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興化市禹莊家祠。
六 《滎陽禹氏族譜》 四修本,始遷祖禹聞政,明代人。1998年印刷本藏河南圖書館。

各支字輩


山東臨沂禹氏字輩:“立得傳方化 文光錫汝亭 志在承先守 尚可存嘉慶
河南省新蔡縣禹氏字輩:“開朝文學 興連舉校 培定加深 記世永耀”。
湖南邵東團山禹氏字輩,原編排:沐天應元崇宗祖,永佐朝廷富世興,再加(嘉)安邦定國志,金玉榮華貴萬春。續編排:忠孝光前列,詩書啟后長,精誠明道學,仁壽燦南方。新編排:禮儀騰輝達,昌盛仰先芬,群傑延千紀,文武耀敦倫。
河南柘城禹氏字輩:“萬茂庭殿自風建志(安)”
河南禹氏一支字輩:“一功殿宗德”
陝西安康回族禹氏字輩:“文曉高金富貴(秀)高(繼)世思正”。
雲南通海禹氏字輩:“慶聯增永”
四川甘支、浙江紹興禹氏字輩: “觀光進國美世篤主忠良奇才懷大志義德振家邦”。
山東泰安禹氏字輩:“志燦少作連敦樸繼世澤俊秀目恩博”。
禹氏一支字輩:“觀光進國美世篤主忠良奇才懷大志義德傳芳化”。
河南葉縣一支字輩:“學志本德廣,修道一心清,廷相恆運柱,論劍慶長風”
江蘇江都禹氏一支字輩(相傳遷徙自蘇州閶門外禹家巷):“耀大庭士遐兆喬開維在克良繼永其昌”
禹氏河南泌陽縣一支字輩(明朝萬曆年間由浙江餘姚遷入):“夢錫昌德 中典化文 書公殿定 建業銘勛 修和平成(前20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