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野

金秋野

金秋野,中國著名青年建築評論家,清華大學大學獲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1、建築理論,2、面向當代本土建築實踐的建築評論,3、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宗教建築。

1、概況


金秋野,中國著名青年建築評論家。
1975年出生,博士,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建築系,教授,碩士生導師。
2007年從清華大學大學獲博士學位,多年從事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的教學和研究。
主要的研究方向為:1建築理論,2面向當代本土建築實踐的建築評論 ,3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宗教建築。
3年來,主持北京市教委科研項目有“當代北京城市宗教空間的模式轉換與更新設計”等3項;完成“天津機場安監辦”等工程設計項目3項。出版譯著有《透明性》等14部,發表論文有《建築批評的心智——中國與世界》等51篇,為《北京規劃建設》等專業或大眾媒體主持建築評論專欄。

2、業內名家推介


建築評論,在中國建築界罕有人去做這種“吃力不討好”自我折磨的差事。不僅因為從事這一行業需要深厚的學養、紮實的文字功夫,而且需要敏銳的眼光和深入骨髓的批判力。評論家,在我看來,更需要的是一種擔當,一種忍耐,一種良知,一種捨我其誰的信念。
金秋野正是這樣的踐行者,近兩年來,在大眾媒體上(蘇州日報,15篇;瞭望周刊,1篇),在《讀書》雜誌上(4篇),在眾多專業媒體上,不斷發聲(累計發表51篇),或以當頭棒喝,或以循循善誘;或月旦人物,或指摘事件。但不管何種文風,其評論都根植於當代中國城市規劃和建築實踐的現狀,在其中融入其思考的廣度和深度。借用他本人的話說:“以專業知識來揭穿謊言,喚起大眾對環境的關注和討論,以良知稀釋慾望,激濁揚清,樹立信念——建築評論的第一任務就是收拾人心。”好一個“收拾人心”!儕儕我輩,有如此識見者,尚有幾人?
作為建築評論界的後起之秀,金秋野的評論接續了前輩建築評論家專業、持久、深入人文領域的特點,而又保持著對前衛趨向的特別關注與獨到思考,例如他的發表於《讀書》雜誌的《不可迷信庫哈斯》等文章,深入而不執迷和偏激。在時下或者日趨自閉保守,或者日趨激進偏執的建築批評界,金秋野的視野宏闊前瞻、持論中正沉穩的評論,顯得十分難得。
金秋野還是勤奮的翻譯家,近年來有《透明性》、《阿爾托全集》等大量譯作出版,在評論和譯作兩方面都顯示出持續穩定的、可貴的“逆時代性”。
(提名人:黃居正、史建)

3、人物介紹


2005年開始寫作,迄今累計在媒體上發表建築評論類文章50餘篇。這些文章的共同特點,是著眼當代中國建築實踐,以批評意識追問理想家園的可能性。特定的社會條件之下,建築和城市成為糟糕的商品,既不美好,也不道德。這些文章試圖從現象和觀念中去探討,我們的城市到底怎麼了?本該讓人心安的家園,為什麼帶來的全是焦慮和痛苦?在消極的城市化過程中,建築師到底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假如還有希望,它要求我們每個人做些什麼?
這些文章關注建築師的價值取向多於作品的美學分析,關注城市的生存狀況多於單體的設計質量。一些文章直接向建築師發問,如2008年在《建築師》上發表的《讀圖時代的左手設計》一文,指出建築師職業道德的墮落導致了抄襲橫行,使虛假的圖像成為設計的載體。2009年的《理念與謊言》一文則將批評的對象擴展到整個行業,指出國內學院教育、設計生產、方案審批、地產銷售等環節虛誇膚淺的理念風行,權力和資本互相滲透,已經讓建築中所有美好的價值走向反面。這一類文章直接將錯亂的職業生態呈現在讀者眼前,試圖喚起一種久違的理想精神。
但是,在我的觀念里,職業倫理的缺陷並不是造成建設性破壞的主因。急遽而被動的現代化進程使中國城市淪為西方大都會的拙劣摹本,而這似乎是個難以逾越的歷史環節,它集中體現為中國建築師設計語言的缺失。多年持續的專業思考和職業敏感,使他能心懷同情看待中國建築師延續百年的語言焦慮。2008年發表的《瘦巢》,以鳥巢瘦身事件為契機,直觀呈現觀念衝突,指出中國建築師尚不能在一項預示未來的事業中將自己的觀念通過一件作品完整地傳達給世界,而文化自尊心和語言焦慮糾結在一起,貫穿於中國建築設計職業經驗當中。人們對理想發生懷疑,這為功利主義鋪平了道路。
近20年來,庫哈斯的著作和哲學觀被新一代建築人普遍接受。建築所能承載的批評態度,以一種更加玩世不恭和超然的方式表現出來,罪惡和錯亂都被審美化地接受了。大眾媒體上,針對庫哈斯設計的中央電視台新樓展開的大辯論,往往終結於情緒化的謾罵和攻擊。對此,金秋野在2009年發表於《讀書》上的《庫哈斯嘲弄了誰》,以一種客觀公允的態度,指出庫哈斯建築心智和大眾接受心態上的落差,但同時也揭穿了這個建築玩笑惡意的本質。2010年,又在《讀書》上發表《不可迷信庫哈斯》一文,以更明晰的觀點,駁斥庫哈斯理論的極端功利主義態度,呼籲中國建築人在思維中重新集結單純。
我相信,原真性的建築語言具有強大的倫理意義。對環境品質和建築趣味的追求,能夠移風易俗。2010年發表於《讀書》上的《光輝的城市和理想國》一文,以勒•柯布西耶“光輝城市”艱辛的創作過程為線索,解析建築的載道作用,並進一步探討,一種什麼樣的職業人格,才能開創了不起的時代精神,並以形式為武器批判現實、改造世界。20年以來,工具理性思維瀰漫在建築學術界,純粹的形式討論日漸式微。為此,金秋野翻譯了柯林•羅的《透明性》一書,希望為建築學核心價值的回歸創造條件。
透過這些文章中持續有力的批評,我們不難看到同樣強健的信心。2009年在《建築學報》上發表的 《建築批評的心智:中國與世界》一文中,他系統地回顧了中國建築批評觀念的發展歷程,並以樂觀的態度指出:中國建築知識界一直在政策和市場的夾縫中調整應對外部世界的姿態,此時此刻,真正意義上的建築知識人必須積極投入,才能促成中國建築評論走向知識生產,直接作用於新建築倫理的構建和本土形式語言的生成。2010年,他在《第三條道路》一文中,明確提出傳統美學在建構當代建築語言中的巨大潛力。早在2006年,他就開始了對“文人建築師”的關注,認為“當務之急是一小撮天真勇毅、不識時務的建築人投身於傳統,目視當代,心繫故國”。這種境界,與他在多篇文章中建構的勒•柯布西耶形象有神似之處——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尋求意義和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古典人格之上。
2008年,開始在非專業媒體上發表建築評論,以拓展建築類話題在公眾領域和思想界的影響力,使公眾關心建築、理解建築。這些評論文章歸類上的困難,與其立論思路、選材角度和對西方流行學術範疇的迴避,都暗示著一種選擇。傳統文論的立場和結構,其實蘊含著深刻的現實感與關懷:為文與為人一體兩面,美學與倫理思考不分彼此,批評文本本身也是一種設計形式。在他看來,建築恰好是一個獨特的領域,這裡有藝術真實和社會理想,也不缺乏慾望和權力。好的建築讓人平靜,壞的建築使人疏離。把蘊含在建築中的詩意呈獻給公眾,是他寫作的起點。

4、代表作品簡介


作品一 光輝的城市和理想國

《光輝的城市》是勒•柯布西耶在現代城市規劃方面最重要的理論著作之一。以機器時代之名,柯布懷慈悲之心,對當時的城市化模式和居住制度發出全面的征討。柯布提出“光輝的城市”模型,以內向收斂的高密度城市居住模式,來對抗現代城市消耗式的擴張發展。為了讓普通人重返基本的快樂,必須改變現有居住制度、交通組織和所有制模式。為此,必須改革財經制度,改變生產關係、分配法則和土地所有制。為此,又必須改變現代人的倫理觀念,啟蒙教育大眾,使之主動熱愛並投入新生活。柯布希望通過這一設計來對抗現實,改變世界。面對現實挫折,柯布選擇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光輝的城市就像柏拉圖的理想國,只是另一個“詩意而超然”的城市倒影。因此,它並非一般意義上的設計方案。這是一個人,懷著對現實的嚴肅懷疑,以及對弱小之物的深切悲憫,以聖徒般的犧牲精神和狂人般自我實現的願望創造出的理想世界圖景。

作品二 庫哈斯嘲弄了誰/不可迷信庫哈斯

兩文以庫哈斯設計的中央電視台新樓和與之相關的網路大討論為契機,通過庫氏的著作和設計理念,探討他的實用主義的處世哲學,指出庫哈斯的惡意的玩笑,其實是這個時代的濁流的寫照,他的成功反襯出世界的慾望和蒙昧。
作者認為,庫哈斯是以一種超然的、玩世不恭的態度來對待世界。這是一種陰柔功利的處世方式,內心洞若觀火,卻絕不正面對抗,不相信什麼,也不堅持什麼。在玩世不恭中實際上帶著一種冷酷的極端理智的功利主義態度。作者嘗試分析這種世界觀與西方現代政治、經濟和哲學以及當代藝術之間的關聯。
兩文對知識界經常談到的“現代性”、“西方中心主義”等文化概念,和中國當前的社會心理狀況都有所涉及。作者認為,建築界選擇並接受庫哈斯理念,是一種方向性的錯誤。這是一種心智水平很高但價值取向很壞的思維方式,它不僅無助於解決我們當前面對的複雜困難的政治經濟文化局面,反而容易讓人失去理想,淪為功利主義的信徒。
文章呼籲觀念層面的反思和制衡,避免盲從。

作品三 我們的城市,和他們的

文章從詩經靜女”篇的解讀開始,討論通過文字重構中國城市肌理和生活方式的困難,表達對傳統生活消失的懷念。
作者認為,城市生活的細節,可以從二維的圖底關係中去解讀。為此,對比中國古代城市的地圖和西方城市的地圖,其肌理上的區別實際上是生活方式和世界觀上的區別。
近代以來,中國城市圖底上個性的喪失、完整性的喪失及越來越多的拼貼成分,都表明一種文化自主性的衰退。文章認為,跟從前一絲不苟的城市格局相比,被我們認作美好生活象徵的西方現代城市,其實是自由意志驅動之下的一片叢林,它讓人失去存在感。同時,我們的城市只是像是“西方現代”而已。通過此文,作者表達了對失去獨立思維和生存想象的憂慮。

作品四 瘦巢

本文首先對比了赫爾佐格和德梅隆中前期和晚近的設計作品,指出在鳥巢設計中,由於附加的國家期望和歷史意義,設計師概念的純粹性大受影響。
而在形體上,鳥巢也經歷了“瘦身”的過程。很多權威人士以經濟性和結構和理性為由提出反對,爭論很快上升到形式和象徵的層面,表明這一作品事實上喚起了人們的民族主義情緒,最終落實為一個“瘦身方案”,去掉了可開啟屋蓋,節約了造價。這一更改受到了來自民間企業家和文藝界人士徒勞的抵制。最後,瘦身的鳥巢成為現實。
本文指出,鳥巢“瘦身”事件前後的爭論中,各種聲音都同樣真誠。鳥巢是東西方文化融合與衝突的一個載體:作為一個夢想,鳥巢並不完美——本土的建築師,沒有自己的語言,無法在一項預示未來的事業中將自己的觀念通過一件作品完整地傳達給世界,卻要靠別人的頭腦來勾勒自己的夢想。同時,設計師為“鳥巢”所賦予的簡單卻超脫的人類建造之夢,與我們這個國家所要承擔的文化、經濟、國家復興之夢,兩者之間也存在反差。最後,一座概念和形體上雙重縮水的“瘦巢”記錄了歷史,成為中國建築艱難自新之路的一個縮影。

作品五 文人建築師的兩副面孔

“文人建築師”是中國當代建築師中的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願意從精神上接近中國傳統知識人的知識結構、審美趣味和生存理想,在當代的建築實踐中,主動批判來自西方現代主義的建築話語體系,謀求一種美學、倫理上的雙重突圍。
本文以王澍的作品、言論和思想為例,談論傳統文人人格中“儒”的進取和“道”的退隱,及各自的價值取向在當代建築實踐中的表現方式,及其在審美和實踐方面同現代社會之間嚴重的矛盾衝突。
作者認為,傳統文化的延續和發展,為建築師尋找自己的語言、從而為當代社會提供新的生存想象和美學範式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對待傳統文化,需要認真地潛入其中,進行裁奪取捨,樹立新的知識人格,才能推陳出新。這是一條承載意義的道路,但也註定是坎坷漫長的。

5、主要作品目錄


非建築類媒體文章——

金秋野,2010. 未來建築的“試驗場”(採訪稿),瞭望周刊,201004,26-29
金秋野,2010. 不可迷信庫哈斯。讀書,201003,101-104
金秋野,2010. 光輝的城市和理想國(上). 讀書. 201007,149-154
金秋野,2010. 光輝的城市和理想國(下). 讀書. 201008,150-156
金秋野,2010. 我們的城市,和他們的. 2010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論文集
金秋野. 2009. 庫哈斯嘲弄了誰. 讀書,200911,77-80
金秋野. 2009,高地上的方舟,Vlife. 05(24). 72-79
金秋野. 2009. 關注中國當代建築師的社會角色, 設計家,2009.05,56-60
金秋野. 2009. 內維隆河畔的游魚. Vlife. 04(23). 36-41
金秋野. 2009. 建築的詩篇. Vlife. 03(22). 38-45
金秋野,劉撫英. 2009. 鑄鐵,田園夢和城市之花. Vlife. 02(21). 32-37
金秋野. 2009. 穹隆中的上帝. Vlife. 01(20). 28-35
金秋野. 2008. 年輕,在路上. domus中文,021. 138-139
金秋野. 2008. 建築,或幸福的許諾. Domus中文,021. 134
金秋野. 2008. 文化裂縫中的黑白影像. Domus中文,019(03). 134
以下文章為蘇州日報建築評論專欄,2009年全年發表文章15篇,標題如下:
粗糙的力量;不說的智慧;帶感情的場景;光輝與光芒;教化還是撫慰;柯布們的園;空鎖一園春;南大門;牆;沙灘上的蟻穴;上帝的苦衷;生活在夾縫;四園游與居;小小的北京;楊樹那麼土的樹

建築類媒體文章——

金秋野. 2009. 建築批評的心智——中國與世界,建築學報,200910,26-31
金秋野,2010. 侯麥的城市筆記,北京規劃建設,201002, 175
金秋野,2010. 建築——生活的外殼,北京規劃建設,201001,182-183
金秋野,2010. 關於上海世博會的幾個話題,北京規劃建設,201003,180-181
金秋野,王又佳. 2010. 三本建築初步教材的比較. 城市空間設計.201004. 113-114
金秋野,第三條道路. 城市空間設計“新觀察”副刊,201004,14-18
金秋野,2010. “我的設計形式的來源”,2010年全國高校建築學專業指導委員會年會暨建築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金秋野. 2009. 1989-2009:中國建築批評的心智變遷. 第十一次建築與文化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7
金秋野. 2009. 密斯,一個傳奇. 建築師(141),200905,112
金秋野. 2009. CCTV,一個玩笑?北京規劃建設,200906,169-171
金秋野. 2009. 建築評論有什麼用,建築學報,200905,72-73*
劉撫英,金秋野. 2009. 國內高校建築教育發展現狀探析. 華中建築,200907
金秋野. 2009. 理念與謊言. 建築師. 2009.01(137),96-100
金秋野. 2008.電影中“創造性空間”與“空間連貫性”概念之比較. 建築師. 136,32-42
金秋野,王又佳. 2008. 讀圖時代的左手設計. 建築師.2008.08.(134), 29-33
金秋野.2008. 一位建築師的完成. 建築學報.2008.10. 92-93*
金秋野. 2008. 瘦巢. 建築師.(133)16-20
王又佳,金秋野.2008.談商品經濟中建築師的社會文化身份. 建築學報. (6).88-90*
王又佳,金秋野. 2008.中國當代都市景觀的變遷與消費文化。現代城市研究.(2). 12-20
金秋野.2007. 卅載光陰建築師. 建築師叢書(第五卷)/國外建築大師思想肖像.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8年2月. 307-311.
金秋野. 2007. 1955:勒•柯布西耶不在美國. 建築師.(130). 73-78.
金秋野,朱文一. 2007. 佛教殿院在北京. 北京規劃建設.(4). 179-183.
金秋野,朱文一. 2007. 宗教空間在北京. 北京規劃建設.(3). 145-148.
金秋野. 2007. 聖誕夜,我們去教堂. 北京規劃建設.(2). 176-178.
金秋野. 2006. 粗放規劃下的人為無序增殖. 華中建築.(8). 72-76.
金秋野. 2006. 群星俯瞰:歐洲現代主義建築師在美國。華中建築.(7). 12-14.
金秋野. 2006. 文人建築師的兩副面孔. 建築師.(122-4). 37-40.
金秋野. 2006. 庫哈斯方法:當建築學成為反諷批評。建築師.(121-3). 54-58.
金秋野. 2006. 情感建築。華中建築.(2). 43-45.
金秋野. 2006. 北京:“大”是一種葯. 北京規劃建設.(2). 6-10.
金秋野. 2006. 大連:虛構懷舊下的城市樂園。北京規劃建設.(2). 26-28.
金秋野. 2006. 城市病與教子經。北京規劃建設.(2). 42-46.
王又佳, 金秋野. 2006. 維度、比例和建築。新建築.(6).19-22.
金秋野. 2005. 世人不識路易斯康。建築師.(117-5). 86-89.
金秋野. 2005. 后烏托邦時代與“藝術的終結”. 文藝研究.(6). 6-10

建築類著作翻譯—— .

金秋野、王又佳譯. 勒•柯布西耶:機器與隱喻的詩學.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4年11月.
王又佳、金秋野譯.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5年5月.
王又佳、金秋野譯. 埃托•索特薩斯和索特薩斯事務所的作品.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5年8月.
金秋野、王又佳譯. 密斯•凡•德•羅:湖濱公寓.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6年1月.
王又佳、金秋野譯. 密斯•凡•德•羅:范斯沃斯住宅.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6年1月.
金秋野、王又佳譯. 城鎮空間. 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7年3月.
王又佳、金秋野譯. 阿爾瓦•阿爾托全集(第1卷,1922~1962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7年7月.
王又佳、金秋野譯. 阿爾瓦•阿爾托全集(第2卷,1963~1970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7年7月.
王又佳、金秋野譯. 阿爾瓦•阿爾托全集(第3卷,方案與最後的建築).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7年7月.
金秋野,王又佳譯. 建築教育——建築師的裝置. 中國電力出版社. 2007年12.
金秋野,王又佳譯. 透明性.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8年1月.
王又佳、金秋野譯. 偉大的街道.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9年1月
王又佳,金秋野譯. 建築模型.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0年2月

獲得榮譽


2017年“鍛造大國工匠——工程技術綜合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獲北京市教學成果二等獎
2014年9月“注重中國優秀文化傳承的建築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研究與實踐”項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2012年、2010年獲得中國建築傳媒獎(建築評論獎)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