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宅子

北宅子

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民主東路中段,坐落著一處明代建築群落,當地人稱“北宅子”。宅院是明萬曆時任太常寺少卿署正卿胡忻的府第,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宅概況


滄桑古宅
滄桑古宅

建築規模


北宅子原規模宏大,是由7個三合、四合院構成的一處完美的明代建築群落。宅院平面呈矩形,分東西兩處院落。大門設在宅院之東南角,是一座三開間歇山頂三架檐樓式建築,門額正書“太常第”。東西跨街各設一座歇山頂三開間三架檐樓。歲月滄桑,北宅子現僅存有東主院過廳,中院主廳樓和後院主廳房。已歷四百年風雨的主廳樓,現仍然閃爍著它熠熠光彩。廳樓面闊五間計20.05米,進深三間計14.41米,至脊高11.4米,重檐硬山頂木結構兩層樓。屋面覆以青筒板瓦,設正脊一條垂脊四條,各脊端均置有吻獸,俗稱“五脊六獸”。抬梁式五架梁用通柱,梁材碩大。上層五架梁直落通柱,梁下置有粗大的隨梁枋,平袱上置脊瓜柱以承托脊檁脊枋,梁下施雕花墊板,上下樑間相疊無隙。橫向有金檁金枋聯絡。前檐柱落於下層暗卷樑上,后檐柱直落出檐承重樑上。前檐下施有吊柱,月梁穿越檐柱、吊柱與通柱聯絡。其下形成副階廊,外施平座勾欄,華板上有精美浮雕。下層前後出檐,均用六根粗大方柱作檐柱。承重梁穿越通柱直落後檐柱頭,上置楞木,鋪木樓板,檐下副階廊。前檐施麻葉抱頭梁直落檐柱,上承檐檁,下施穿插枋,梁枋間做有雕花墊板。抱頭樑上施以短柱、角背,上置月梁,承托兩架梁、羅鍋椽、檐椽,形成暗卷。顯的屋大廊寬,美觀大方。

古宅文化


古宅一角
古宅一角
廳樓脊枋上有一行題記,為:“明萬曆四十三年乙卯夏四月十五日建”,即公元1615年建,為明代中期。此時建築藝術十分成熟,並趨於定型化,標準化時期。據《明史﹒輿服志》記載:“洪武二十六年定製,官員營造房屋不許歇山轉角、重檐重拱及繪藻井,惟樓房重檐不禁。”“三品至五品廳堂五間七架,屋脊用瓦獸,梁棟檐桷青碧繪飾,門三間三架,黑油錫環。”北宅子的建築除主廳樓外沒有重檐建築,也沒有斗拱設施。胡忻官至太常寺少卿署正卿,正三品。其府第屋宇均為五開間、三開間,就連最具規模的主廳樓也是五開間五架梁的規制。大門亦依明製為三開間三架檐樓,屋面用青筒瓦脊獸。屋架結構上使用了明代首次出現的加強手法,如主廳樓五架梁長跨度的荷重梁下附加隨梁枋,以及內外柱間施用穿插枋 等。這樣可分擔梁枋的負載能力。這些前所未見的新構件,在主廳樓上都出現了。在木雕上明代亦有規定:“百官第宅,明初禁官民房屋,不許雕刻古帝后聖賢人物及日月龍鳳狻猊麒麟犀象之形。”(《明史﹒輿服志》)主廳樓上木雕較少,但很集中。除部分墊板上有雕飾外,主要顯示在欄桿之華板上。每間欄板上共有五組團花,浮雕有牡丹、荷花及人物故事等。這組木雕造型生動,雕工精湛,無色彩裝飾,顯露著木材的質感和自然感以及真實的刀法技巧。主廳樓上彩畫極為模糊,僅存於梁、檁、枋上的部分還能分辨出其圖案和色彩。從箍頭、找頭上看仍為傳統的旋子畫法。枋心及梁檁上有粉底花朵等。廳樓從規制、結構、構件木雕及彩繪無一不展示著明代建築的精華並深厚的文化內涵。2002年4月,國家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鄭孝燮羅哲文參觀北宅子后評價主廳樓是:“典型的明代官式建築”。

特色風貌


總括北宅子主廳樓的建築藝術,它是典型的明代建築精品,是明代官式建築標準化、定型化的產物,文化內涵深厚,其規模之宏大、建築之精湛、保護之完整在西北乃至全國都是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