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阿是穴的結果 展開

阿是穴

中醫學位名

阿是穴,穴位分類名,又名不定穴、天應穴、壓痛點。這類穴位一般都隨病而定,多位於病變的附近,也可在與其距離較遠的部位,沒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稱。它的取穴方法就是以痛為腧,即人們常說的“有痛便是穴”。臨床上醫生根據按壓式病人有酸、麻、脹、痛、重等感覺和皮膚變化而予以臨時認定。

基本簡介


中醫以病痛局部或敏感反應點作為針灸治療部位的腧穴。
阿是穴
阿是穴
以病痛局部或病痛的反應點(有酸、麻、脹、痛、重或斑點、色變、硬變、腫脹等反應)作為穴位的一類腧穴。阿是穴的含義是由《內經》發展而來,但“阿是”這一名稱首見於《千金要方》。它們是既無具體名稱(所有的穴點都稱阿是穴),又無固定位置(無論何處的穴點均稱阿是),主治功用也不十分明確(以病情論阿是,不是以阿是論病情),但對病症的治療有效(往往還有奇效)。臨床上醫生根據按壓時病人有酸、麻、脹、痛、重等感覺和皮膚變化等而予以臨時認定。
阿是穴可以在全身任何地方出現,是一種臨時腧穴現象。當疾病發生的時候,人體的某一部分就會發生相應的氣血阻滯,造成氣血的局部性、臨時性的聚集,從而出現阿是現象。當這種疾病解除時,氣血的臨時聚集也隨之解除,阿是穴現象即消失。可見阿是穴不是固定的、專一的穴位。阿是穴與“以痛為輸”的含義不盡相同。“以痛為輸”出於《靈樞·經筋》篇:“以痛為輸,燔針劫刺。”主要是針對經筋病的選穴及刺灸方法而言的。病變部位是經筋,主要臨床表現是疼痛。而阿是穴是以“快”、“痛”等多種綜合感覺來確定穴位的。《內經》中多次提到穴位處的不同感覺,如《靈樞·五邪》說:“邪在肺……取之膺中外腧,背三節五藏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素問·刺腰痛論》說:“循之累累然乃刺之。”《素問·骨空論》說:“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這些都是阿是現象,歸屬於阿是穴的範圍。阿是穴的內涵遠比“以痛為輸”要豐富,所以不應以“以痛為輸”來代替“阿是穴”。

兩個說法


阿是穴的存在有兩個講法:
相傳在古時有中醫為病人治病,但一直不得其法。有一次無意中按到病者某處,病者的痛症得到舒緩。醫者於是在該處周圍摸索,病者呼喊“啊……是這裡,是這裡了。”醫者加以針灸,果然使病程轉好。於是把這一個特別的穴位命名為“阿是穴”。根據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里提及:“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成痛處,即雲阿是。灸刺借驗,故云阿是穴也。”也就是說,用針之時未必一定要扎在穴位上。若有效的話,扎在合適的地方,如果能夠達到效果的話就可以。這些特殊的痛點就稱之為“阿是穴”。
中醫認為,阿是穴通過經絡系統與臟腑組織相聯繫,而經絡系統在生理上具有溝通上下內外,將氣血營養輸布至全身的作用;病理上又是將病邪由表入里的傳注途徑。所以,阿是穴即是治病的最佳刺激點,同時也是疾病反映點,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於診斷和治療。

基本性能


1.1反應病候
在疾病的情況下,人的體表出現阿是穴,它具有反應疾病的性能。肌肉、筋骨、臟腑發生病變,都會在人體相關的部位反應出阿是穴。如:頸椎病,在病變的棘突水平兩側;肩周炎,在肩的周圍;腰椎間盤突出症,在突出椎間盤棘突水平兩側;腰椎橫突症,在腰椎病變的橫突附近;人體某部損傷,在傷的局部;肝病,在肝區;脾大腹脹,在左肋下;腎病,在背部腎區等部位均可出現阿是穴。這些阿是穴是疾病在體表的反應。
1.2反應物的聚結處
阿是穴不但反應疼痛,而且在疼痛的部位,出現條、扁平、圓形、橢圓、條索等形狀反應物;腰椎病,在兩髂骨上緣痛點出現圓狀、橢圓狀反應物;足痛不履地,在足弓內側痛點出現條狀反應物;風濕性關節炎,在膝周圍疼點出現條狀反應物;胃痛,在腹部痛點皮下出現條狀反應物;腸痛,在小腹痛點皮下出現橢圓或條狀反應物等。這些反應物隨病的發展而結聚。具有反應病的輕重和病程長短的性能。臨床觀察:病程越長反應物越大。臨時出現的病症只有痛點而無反應物。凡有反應物的部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
1.3隨病消長
在人體任何部位都、可出現阿是穴。有的不在經,不在穴;有的在經,在穴。平時人體無病不存在阿是穴,只有某部發生病變前提下才會顯示出來的臨時性腧穴,在體表反應出疼痛及反應物。一旦產生阿是穴;在位置上就不會轉移。隨病產生,隨病情變化而變化。如:病輕反應小,病重反應大,病程長反應重,病程短反應輕。治療過程中疾病好轉,阿是穴疼痛緩解;疾病未好轉,阿是穴疼痛無改善;疾病治癒,阿是穴疼痛消失。
1.4主治疾病
阿是穴主治與之相關的疾病。早在《內經》就指出“以痛為輸”,告戒醫者疼痛的點就是穴位。它即能反應疾病,也能治療疾病。《千金方》說:“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雲阿是,灸刺皆驗。”《玉龍歌》中說:“渾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細審詳,有筋有骨須淺刺,灼艾臨時要度量。”取阿是穴一般以治療各種局部性痛症為主,還可以治療軀體病、臟腑病以及,任何與之相關的病症。只要診斷正確,手法適當,往往收到立竽見影之功效。如:頸項痛,阿是穴在左側胸鎖乳突肌,在此施撥揉手法,當阿是穴緩解后,頸項痛治癒;岔氣呼吸疼痛,阿是穴在脅肋,施用點撥手法使疼痛、岔氣消失;胃痛,阿是穴在腹有條狀反應物,按摩此部,疼痛消失,反應物軟化,胃痛治癒。

臨床運用


1、用於診斷疾病
醫者利用阿是穴反應病候的特點,確診病在臟、在腑、在經、在絡以及病情的輕重。所以按摩與針灸都是須進行循經觸診。尋找疾病反應的阿是穴。根據希人的反應和經脈循行,在病變的周圍、受累的部位、放散的範圍、傳導痛與麻的沿線、功能障礙的肢體、病變經脈的遠近端、患者反應筋短或筋痛等部位施以按、壓、撥手法檢查。當患者反應疼痛或醫者手指感到皮下有結節,此處為阿是穴。即為疾病在體表的反應點。醫者再結合其它診查,判定疾病。阿是穴在疾病診斷上也有一定參考價值,如在足三里下1~2寸間有明顯壓痛,結合臨床右下腹部疼痛等體征,有助於闌尾炎的診斷。
2、用於治療疾病
阿是穴是由於病理反射及病變部位的經脈氣血不通而致。循經按摩是醫者將力作用在體表經絡上,通過經絡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阿是穴在經、在穴、在絡、在筋、在肉,都會影響經絡功能,阻塞經氣運行。所以按摩者要想疏通經絡,激發氣血運行,充分發揮經絡作用,首要是按摩阿是穴。如感冒頭痛在頭和頸項部;背腰痛而不能彎屈在背腰部;下肢痛在下肢部;患者感到筋短並疼痛等上述部位的阿是穴,重點施術。在治療過程中,阿是穴可作主治穴,也可以與其它穴相配,但按摩者應該把阿是穴作為治療疾病的重要部位。
3、用於療效判定
人體只有在疾病的基礎上才會出現阿是穴,這說明阿是穴本身就是疾病。它的出現反應某部有病,它的消失說明病就緩解。因此阿是穴的存在與消失,可以證明疾病的存在與消失,尤其在按摩治療外科病症時,可以證明這一點。如踝關節軟組織扭傷出現阿是穴,按摩觀察:當阿是穴疼痛減輕,軟組織扭傷緩解,腰椎關節病,在腰部和下肢部出現阿是穴,經過按摩阿是穴疼痛消失,病就治癒。所以筆者在按摩治療疾病過程中,把阿是穴存在與消失做為療效判定的標準之一,根據消失程度評定療效優劣。

取穴方法


1、循經取穴
醫者用拇指或中指指腹。沿經脈逆順方向推壓、撥揉。根據病變部位與經脈臟腑之間的關係,在相關經脈線上尋找到痛點和陽性反應物;沿經筋循行逆或須方向進行撥揉,根據病變部位與經脈、經筋之間的關係,在相關經筋部位尋找疼痛和痙攣部位;循皮部用掌或魚際部進行推擦,根據病變部位和皮部的劃分與經脈的關係,在相應的皮部尋找痛點和陽性反應物。這些痛點和反應物就是阿是穴。
2、反應區內取穴
醫者根據患者感覺到的某部疼痛範圍進行觸摸。如:頭頂部痛,腹部痛,項部痛腰痛,臀痛,腿痛等身體的局部區域,具體哪一點;是否具備阿是穴,患者不清楚,但給醫者一個範圍。在患者反應的區域進行觸摸尋找阿是穴。
3、腧穴取穴
根據穴位具有反應病候的功能。用手觸壓與病相關的穴位取阿是穴。如:腎病觸壓腎俞穴,有條狀或扁於狀反應物和疼痛感;不思飲食,腹脹,上逆,胃痛,觸壓胃俞穴:有條素狀結節和輕痛感;人體皮肉、筋骨病變,在相關穴上反應出來。如頸椎病,觸壓風池、天柱、肩井、百勞等穴位有扁千、圓形,條狀等反應物和疼痛感。另外跌、撲、損傷岔氣等在相應穴位也有反應。如岔氣,觸壓脅堂穴有條狀反應物和痛感。上述觸及到的反應有些在經穴或經外奇穴,與阿是穴重合,這些穴位也應該臨時視作阿是穴。因為這些穴位不一定是辨證選穴中所考慮到的腧穴,如果視為阿是穴,就是按摩治療的重點穴位。
4、阿是穴在按摩中的重要性
阿是穴與經穴、經外奇穴不同。產生是由於疾病的反應,病變的結果。特點是臨時穴位,主要反應疼痛和反應物;不是固定不變的,隨病的消失存在而消失存在;可與經穴、經外奇穴重合;是按摩治病首選穴。阿是穴是按摩治療疾病診斷的依據、施術的重點部位、療效判定的主要標準之一。按摩阿是穴可以提高療效。因此按摩治療疾病離不開阿是穴。
但有幾個情況例外:屬於長癤子、化膿的、有血瘤的癥狀千萬不要按壓,這裡所說的按壓多是針對神經性疼痛。所以,病人最好能在醫生的幫助下,確認一下自己的疼痛類型,然後再按壓。有的人在運動後會肌肉酸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