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寨古村

位於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東南部

古村落風景區位於和平縣林寨鎮興井村境內,是廣東省首批27個古村落之一,和平縣政府計劃將其打造成4A級旅遊風景區。

林寨古村內有清代、民國古民居200多幢,仍保存完好的古民居24座,是典型客家民居風格的四角樓。其規模大、數量多、建築藝術精湛、文化底蘊深厚,在全省乃至全國實屬罕見。

2011至2012年,林寨古村落景區相繼獲“中國傳統建築文化旅遊目的地” 、“中國傳統優秀建築文化遺產名村”和“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稱號;2017年6月,古村的四角樓系列照片登上美國郵票並在第10屆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年賽上獲記錄獎; 2017年10月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中國傳統村落”名單。

歷史沿革


林寨古村
林寨古村
據史載,和平縣林寨鎮建制於秦朝,公元前214年前,秦始皇派大軍 南下時,南越王趙佗為了防禦來犯之敵,派一姓林將軍到當地築寨守關,官府後來便用他的姓而命名為林寨。
自元朝以來,興井村民憑藉土地的肥沃和浰江水運之利,務農經商,富甲一方。
清代至民國期間,興井村富裕人家建造了一座座高大的房屋,形成頗具規模的古民居群。目前保存較完好的古民居有24座,其中清代20座、民國4座,總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
林寨村民興建起頗具規模的古民居群,為典型客家風格的方圍屋,每座佔地1 000至3000平方米不等,四角置碉樓,高達8至10米,主體建築為三進院落廳堂式布局。
按照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評選條件,現存歷史傳統建築面積須在2500平方米以上,興井村古民居建築面積為3萬平方米,已遠遠超過歷史文化名村的評選標準,且這些古民居集中在2公里範圍內,在廣東省內也是罕見的。因此,林寨興井古建築群是和平縣一筆豐厚的優秀歷史文化遺產,地方特色獨一無二,具備參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基本條件。

發展歷史


和平縣委、縣政府制定了有關《和平林寨古村落旅遊區開發實施方案》,對古民居完成保護性修復,完成景區部分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充分挖掘古村落人文史料,使古建築群自然景觀與客家文化相得益彰,初步形成和平縣浰江古村落旅遊區雛形,古村落旅遊景區於世客會舉辦期間對外開放迎客。
2011年3月林寨鎮成立教育發展基金會鄉賢捐資230多萬
2011年5月 和平縣林寨鎮石鎮村候選“中國最有魅力休閑鄉村”
2011年9月孫穗芳參加林寨孫屋中山銅像揭幕。
2013年3月13日,廣東省委常委、紀委書記黃先耀到林寨古村調研,指出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開發,通過保護開發古村落促進當地旅遊業發展,帶動經濟發展。8月6日,《林寨古村旅遊開發總體規劃》評審會在和平縣舉行,由來自中山大學等院校研究所的專家組成的評審組對《林寨古村旅遊開發總體規劃》進行評審,一致通過。
10月19日,省旅遊局副局長張振林率省旅遊局規劃統計處處長陳瑞東、政策法規處處長臧麗華及省旅遊發展研究中心等有關同志一行,到林寨古村進行旅遊調研,並召開座談會。11月20日,中歐城市博覽會在北京舉行,林寨古村落作為廣東省唯一被選派的人文歷史景區應邀參加博覽會。

建造結構


河源市林寨古村,村廓城牆環成船形,立有東、西、南、北四門,門前有五口池塘,兩邊有護城河,四周碧水繞環,這裡自古以來水上運輸較為發達,船艇可通東江,是東江上游小有名氣的客家水鄉。
河源林寨古村地勢低洼,常遭水浸,為避水患和匪盜之擾,鄉間房屋多為木石建築。自明朝後期起,建有280多幢古民居,其中核心區就建有24幢較為出名四角樓,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藝術之精湛,文化底蘊之厚重,這在全國實屬罕見。
令人嘆為觀止!堪稱中國最大的四角樓古建築群、是保護最完整的客家古村、是蘊含中國歷史文化底蘊的國學講堂、最具魅力的生態休閑勝地、是讓遊人震撼的攝影樂園。

文物舊址


林寨古村
林寨古村
古巷、古井、古牆、古道、古寺、古亭、古橋、古樹等“老八古”文物舊址。以“謙光樓”為代 表的古村落,位於林寨鎮興井村。距離省道駱米線僅3公里、縣城30公里。“謙光樓”始建於民國6年,正方形,佔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以四個樓閣為定點,中間以瓦屋連接樓閣。
其中樓閣高4層,以石灰牆、火磚、百年木材及硬麻石條為主要材料徹成。天井、走廊道邊以長短不一的麻石條鑲成,門匾、橫樑、窗、護欄等製作手工非常考究,雕刻有文案圖畫、黃金材料題字。,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主要建築


豐翔第

豐翔第是下鎮鼎公元通派系鳳旗公建造的樓房,其建築特色有異於其他四角摟的圍樓式 建築,重門深巷、曲徑迂迴、庭院深沉、井台露天、屋后留門,宗族中自古以來崇尚文明,孕育文人雅士多,有前清大學生、民國留洋學子和飛杌設計師、大學教授、銀行家、旅美華僑、粵劇演員等高端文人學者。

謙光樓

古村中最負盛名的客家民居要數“謙光樓”。謙光樓建於民國九年(1920年),是屋主陳雲亭被母親用激將法逼成的。其時村中眾多叔侄都已建有四角樓,而他們家仍住在老屋,其母親常常嘮叨:“做屋的人已經死了(指其夫),能做屋的又沒有出生(指孫輩)”。
無奈之下,雲亭只好放下生意,在家籌劃建房。現闢為“民俗館”。謙光樓佔地面積5000平方米,正面有4棟騎樓,造型獨特,蔚為壯觀,兩旁各有兩棟側屋,整幢屋層層可以相通,屋內有11個天井採光,有18個廳堂,每層有86個房間,全樓3層共有324間房,樓閣為4層結構。21世紀初(零幾年忘了),因為線路老化發生火災,謙光樓“四角”中的東北角遭燒毀,一直未修繕。

宣儀第

宣儀第是興堂玄孫陳鏡中的新樓,陳鏡中字寶三,因該樓閣樓牆上繪有一個時興的八卦鍾,指針永遠都是9時正,故鄉人稱寶三的鐘一天兩次準點,所以大家直呼此樓為寶三。

赤樓

赤樓是清咸豐辛酉歲(1862年)侯任知府陳肇鑒的祖屋,當年建樓地基需填方,建築基礎不太堅實,建成后牆體出現一些小裂縫,當地人稱裂縫為“爆拆”,因是諧音“赤”,村民戲稱赤樓;後來因四角樓弟子較早接受革命思潮,舉辦農民運動講習班,組織農會,后東縱二支隊駐在這裡,指揮紅色暴動,鄉民們將這所紅色指揮所稱之為革命的“赤樓”。

洋樓

"洋樓”是古村中又一座特別的樓,是陳襄廷在其祖屋南薰第前面興建的一幢仿西洋式建築。洋樓的建築與布局,完全按照中國傳統建築文化進行設計,在造型和設計上巧妙地結合西洋建築藝術,其樓頂按中國古代重檐式建築,飾以綠色疏璃檐瓦,護欄用通花窗和花瓶柱,室內和樓梯鋪上義大利彩磚,光彩照人,吶喊迴音,美不可言。

永貞樓

永貞樓是古村中最高大的建築,是清乾隆甲寅歲馳贈朝議大夫從四品候選知府陳興堂的新樓。永貞樓是較早建築的四角樓,它造型獨特,氣派蔚然,曲徑幽巷,通屋連通,炮樓巷道,水井馬廄,一應俱全。永貞樓固若金湯,據傳咸豐年間太平天國石達開部將途經林寨,曾久攻不下,后朝廷下旨拆除四個兀角,以安匪患。

薰南樓

風景
風景
薰南樓建於清道光丙午歲(1847年)是林寨富紳陳襄廷祖父陳豫年的當鋪,這裡是林寨地區早期的鄉村銀行,其下屬在龍川、河源、連平、興梅、贛南以及廣西等地開設分行,體現著東江客商的氣派。

林寨八奇


古村第一奇 船艇上樓梯
是指舊時林寨古村由於地勢低洼,瀕臨江河,常常日遭三浸,村上的人為抵禦水患,保護生命財產安全,置造船艇多艘,平日里抬放在村子的門樓上,當洪水漫浸一定高度,就將船艇推下,然後沿著村子大街小巷救助災民,船艇是村民的保護神。
古村第二奇 蒲艾掛門楣
林寨古村居民先祖是從福建省寧化縣石壁村葛莉藤坳遷入此地,村民們在端午節,把艾葉菖蒲和沙椋等紮成艾圈,掛在門楣上以避邪;據傳古時陳民先祖遭〃安史之亂"時、陳家漢子身背大齡侄兒,手牽稚弱親子而孝感官兵,后按官兵之囑,在門楣上掛蒲艾,保得合家平安,此風俗長此傳承。
古村第三奇 壽星遍鄉里
古村落里,長壽之人比比皆是,單上石街古巷的十多戶人家中,就有陳華昌黃年英百歲夫妻等眾多的壽星。專家學者歸納結論為:一是古色古香、秀景如畫的古村,空氣清新、環境乾爽,是宜室宜居的家園,二是由於古村民風純樸、村民和諧相處,其樂融融;三是凡事看得開,清清白白做人,食得安、睡得安,半夜敲門心不驚;四是古村文化娛樂多,無煩無憂生活;五是村民有文化,領會政策好,心底無欲天地寬,六是堅持飲用千年古井水,注重生命在於運動;六是衣食不奢華,多吃蔬菜粗糧:更重的是村民和睦相待,輩份不設防,無代溝、無禮節、無拘無束,樂享天年。
古村第四奇 木屐當馬騎
林寨古村落布局合理,巷街縱錯有致,有兩條石街貫穿全村,交通極為方便,整條村道鋪就河卵石,晴雨不會泥濘,舊時尚無膠塑鞋靴,故村民喜穿木屐代步,閑來無事,村民像騎馬走街穿巷,腳穿木屐,屐聲噠噠,此起彼落,恰似士兵岀操,鄉民笑稱為“石街爛”。
古村第五奇 擺指遊河溪
歷代以來,古村居民飽受水災之苦,游泳也是生存的本能,人們養成會游泳的習慣,這種習俗不分男女,很多家庭為了安全,女孩子從小也會隨父兄到浰江河去熟悉水性,所以林寨雖然臨近江河,女流之輩絲毫無懼水患。村上的孩童有個約定,只要伸岀實指和中指上下抖動,大家就心照不宣,因為大人們要小孩幫做家務,小孩只得悄悄地伺機溜岀,結伴去大河或小溪里游泳。
古村第六奇 龍王敢曬死
舊時,林寨古村至公白雙坳等地,若遇天大旱,人們先到龍王廟求雨;若3天後不下雨,村民就抬龍王神像巡遊,3天後再不下雨,村民就抬岀龍王神像讓烈日暴晒;若過幾天還不下雨,就把熬好的魚藤草藥倒入小河,毒死魚蝦,撈起煮了吃;若再不雨,就把烘乾的茶麩撒到大江河,叫鬧大河,村民們金鼓齊鳴,鞭炮震天,直搗龍宮,把葯死的大魚——龍王臣民,在龍王廟前煮了吃,逼龍就範……這種民俗,在其他地方是沒有的。
古村第七奇 從不水浸街
林寨陳姓先祖立基古村時,根據街道布局和地形特點,規劃設計岀精良的排水導污方案,採取分區排水的原則,建成了明溝和暗溝兩種形式的排水系統。暗溝入水處設有窗式濾水孔,以防垃圾堵塞,裸露於路面溝頂都並蓋上石板蓋,整條村道鋪就河卵石,晴雨不會泥濘,溝巷直通村前的大魚塘,每逢滂沱大雨,雨水沿著通敞的溝渠湧入水塘,古村從不水浸街。
古村第八奇 火堆燒垃圾
自古以來,古村居民十分重視環保,舊時多在門前、巷角設置火池燒垃圾,俗稱〃火堆",村民將垃圾燒盡后,把余泥灰燼用人畜糞尿攬拌成農家肥,然後放入儲肥室或直接施入田間,施用這種農家有機肥料的蔬菜十分可口

文化


河源林寨古村蘊含神韻,人傑地靈,俊材輩出,曾孕育清嘉慶庚辰科狀元陳繼昌、清光緒兩廣巡撫陳瓊潤等多人,林寨鄉間有盛演粵劇、賽龍舟、舞龍舞獅、席床生日等習俗,這裡是典型的客家文化之鄉。

飲食


主食
林寨古村有勤儉節約之習,對飲食要求不甚苛求,都是以大米為主,配以番茨、芋頭、玉米、粟米及其他雜糧。一日三餐均為米飯,很多村民早餐也改為吃早點(麵食、米粉、肉湯等)。以前家家戶戶種植油茶樹,摘茶果榨油,食油以山茶油為主,花生油、豬油為輔。
萊餚
自古以來古村村民以自種青菜瓜豆為主,輔以鹹魚、豆豉、欖角、腐乳、南乳及各類蔬菜乾,一般家庭以自家米糠飼養一二條生豬。節日自家磨豆腐買些肉類。一般人年均吃肉量不超過十五市斤。自改革開放后,村民們吃肉量不斷增加,在家門口就能買到豬肉、牛肉、活魚、活雞等。很多家庭每天都有比較豐盛的菜肴,同時,喜歡吃新鮮蔬菜,佐餐也要調味品。
待客風俗
以前客人探親,上午(或下午)來訪,一般到來后,主人必先煮上雞(鴨)蛋米粉給來客,吃意旨墊底(俗稱打點),待午餐或晚餐再次一齊入席用餐。婚嫁相親的一般到來,加上媒婆和陪伴的共有三四個人,每人亦需吃一碗煎荷包雞蛋米粉。
林寨陳姓客家菜特色:豬肉為菜王,盛宴有林寨的特色客家菜的十釀:釀豆腐,釀香信,釀苦瓜干,釀毫豉,釀全鴨,釀豬腸頭,釀菜卷,釀春卷,釀腐卷、肉丸、紅悶肉等,早年林寨人弄動物內臟吃的時候,很多外人不以為然,吃過後覺得美味可口,所以餐桌上多了幾味菜,諸如炒牛腸肚、豬大腸、狗腑器之類佳肴、加上本土的俐江河魚、林寨烘豆腐、水晶霸雞、羅卜、芹菜、蒜,再配上魷、鮑、參、蚝等海味,堪稱一流。
婚筵喜宴
民間婚筵喜宴以豬肉、雞鴨、魚及豆腐或油炸豆腐、粉絲或香菇、海味、腐竹等為基本菜色,輔以筍乾及各類蔬菜。一般九至十碗,大體上以豬雞鴨魚為主。富裕家庭以釀豆腐、釀香信、釀蚝豉、釀蝦米、魷魚、墨魚、海參、紅燜豬肉、牛、羊、雞、鴨、鵝、肉丸等(宴席禁用狗肉),稱之豐盛酒席。
喪事
以吃豆腐、南瓜等為素菜。但正席要有豬肉。一般是豬肉、豆腐(吃白豆腐)、粉絲、腐竹及青菜瓜類等。多為七至八碗,九碗為豐盛。大部分人家以吃肉為主,菜肴不能比婚筵差,甚至要十碗葷,以示對協助辦理喪事及前來弔喪者的敬重和感謝。隨著政府規定實行火葬, 很多事情簡單多了, 喪事也象辦成喜事,甚至比喜事更浪廢,喪事的菜肴吃過是沒人要的,餐餐要新鮮,飲料酒類也用得特別多。做滿月、遷新居及慶壽筵,酒席類似婚筵菜肴,也多到街鎮, 縣城操辦。

開發情況


日前,和平縣委、縣政府制定了有關《和平林寨古村落旅遊區開發實施方案》,對古民居完成保護性修復,完成景區部分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充分挖掘古村落人文史料,使古建築群自然景觀與客家文化相得益彰,初步形成和平縣浰江古村落旅遊區雛形,古村落旅遊景區於世客會舉辦期間對外開放迎客。

開發歷程

2011年3月 林寨鎮成立教育發展基金會鄉賢捐資230多萬
2011年5月 和平縣林寨鎮石鎮村候選“中國最有魅力休閑鄉村”
2011年9月 孫穗芳參加林寨孫屋中山銅像揭幕
2013年3月13日,廣東省委常委、紀委書記黃先耀到林寨古村調研,指出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開發,通過保護開發古村落促進當地旅遊業發展,帶動經濟發展。8月6日,《林寨古村旅遊開發總體規劃》評審會在和平縣舉行,由來自中山大學等院校研究所的專家組成的評審組對《林寨古村旅遊開發總體規劃》進行評審,一致通過。
10月19日,省旅遊局副局長張振林率省旅遊局規劃統計處處長陳瑞東、政策法規處處長臧麗華及省旅遊發展研究中心等有關同志一行,到林寨古村進行旅遊調研,並召開座談會。11月20日,中歐城市博覽會在北京舉行,林寨古村落作為廣東省唯一被選派的人文歷史景區應邀參加博覽會。

所獲榮譽


2011至2012年,林寨古村落景區相繼獲“中國傳統建築文化旅遊目的地”、“中國傳統優秀建築文化遺產名村”和“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稱號。
2017年6月,古村的四角樓系列照片在第10屆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年賽上獲記錄獎並登上美國郵票。 2014年10月入“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單。

旅遊信息

林寨古村風景區位於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林寨鎮興井村內。
為致敬全國醫護人員仁心、褒揚人間大愛,自疫情結束恢復運營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對醫護工作者免費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