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寨鎮

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轄鎮

林寨鎮,隸屬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位於和平縣東南部。截至2019年,全鎮總面積92.84平方千米,下轄1個居委會和11個村委會,常住人口15383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京九鐵路自西北向東南穿鎮而過,設林寨站。 

2017年,林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01億元。 

徠林寨村被住建部公布為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是第一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 。

歷史沿革


民國時,稱林寨鄉。
1952年,屬第四區。
1957年,屬第六區。
1958年,屬俐江人民公社。
1987年,改稱林寨鎮。
目前林寨至義都的古驛道仍殘存部分路段,後來隨著語言的演變,漸漸地人們將林隘稱為林寨,這就是林寨的來由。當年林統領運用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修鑿的林屋古井,明都御史王陽明追剿池大鬢農民起義軍和太平天國紅巾軍攻佔林寨時,首先就是控制林屋井,確保部隊飲食水的安全。古井至今仍保存完好並使用。早期林寨鎮的歷史未見太多傳記,元至正十年(即1350年)大元朝庭台諫陳衡之子陳元坤自福建寧化石壁落居林寨,被封為千戶造冊主薄,同時任鄉飲大賓,是為林寨陳姓始祖。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都御史王陽明平定池仲容農民起義軍后,將江西定南及連平、龍川、河源四縣相接範圍設立和平縣。林寨是從龍川仁義圖劃分而來,從此地圖上開始出現林鎮這個地名,建縣之前此地被視為蠻夷之地,歷遭兵災匪禍劫難,居民極少。明嘉靖十七年(1558年)縣令盛旃,報請朝庭核准,設立林鎮,至今己五百多年了。
林寨鎮
林寨鎮
清順治二年(1646年)石鎮村開挖牆基時,在牆基下1.8米處挖有李氏狀元碑記;康熙至雍正年(1662年至1721年)六十年間有眾多移民填川,散居於四川滬州、潼南、峨邊、彭水、樂山一帶。另有數脈到廣西、雷州、湛江和廣州觀音山等地發祥。康熙卅一年癸酉科考生陳鍚贊考取舉人開了林寨舉子進入仕途之先河;嘉慶年間林寨遷廣西學子陳繼昌殿試連中三元考取狀元,此後又出現上正村一門七舉九歲貢和下正村九世衣冠一脈傳之輝煌,清乾隆59年,國寶宋朝名畫[牡丹圖]自廣西容縣流入林寨;
1901年基督教傳入林寨;1916年古雲寨建學校時曾挖出一條古時立寨遺址的有線紋青磚牆基;1965年下正陳振雄在林屋山腳開挖牆基時挖出古墓一穴,砌墓道的是線紋青磚,從三.四號墓出土器皿有大.小四耳罐、.古埕、盆、缸、碗等,經博物館鑒定是隋代遺物;1982年縣博物考古人員在街鎮南側大嶺頭採集有石鑄.石鑿.石鏃等及各種飾紋陶片.青銅器碎片等,屬春秋戰國至東周時期文物;據考證,現居林寨的28姓居民都是在元未明初時,從福建.贛南、梅州等地遷入的客家人。隨著時代的變化.后遷的陳姓族人取代了林姓人的地位。

地理環境


林寨鎮位於和平縣東南部,東鄰東水鎮,南連禮士鎮,西依公白鎮,北接彭寨鎮,距離和平縣城35公里。轄區面積92.84平方公里,林地面積10.65萬畝,耕地面積15966畝。轄11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總戶數6340戶,31408人。畲族人口佔1%,有海外華僑、港澳同胞200多人。
京九鐵路從該鎮東北部經過,有4級火車站1個。遺存有古巷、古井、古牆、古道、古寺、古亭、古橋、古樹等“老八古”文物舊址,有林寨古村、留雲古寺、天后宮、七疊泉、撐腰石、雲外賞、響水灘、蟾蜍石等多個景點。
主要農產品有果蔗、柿子、板栗、青瓜、蘿蔔、苦瓜、油菜等。有飲譽東江的客家八釀:釀香菇釀豆腐、釀菜卷、釀腐卷、釀荷包蛋、釀草包豆腐、釀苦瓜干、釀三寶。有竹木、黏土、瓷土、鐵礦等自然資源,有裝機容量1200千瓦的水電站1座。
林寨鎮
林寨鎮
林寨鎮地處東經114°~115°,北緯24°05′~24°42′之間,多屬低山丘陵地帶,四面群山環抱,中間平坦開闊,浰江自西向東流經本鎮入東江。林寨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境內最高氣溫38℃,最低氣溫-1℃。年均溫度17.9℃~20.2℃,年均降雨量1700毫米。災害性天氣有春季低溫陰雨及乾旱,五月“龍舟水”汛期,秋末寒露風和冬季霜凍。洪澇是林寨最大的自然災害,1964年6月14-15日遭百年一遇特大水災,15日降水量達287.8毫米。
和平縣林寨鎮位於和平縣城東南部,由趙佗設隘防敵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境內多屬低山丘陵地帶,四面群山環繞,中間平坦開闊,利江自西向東流貫穿林寨全境匯入東江。這裡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交通便利,人文景觀,蘊含神韻。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林寨鎮下轄1個居委會和11個村委會(街道居委會、石江村委會、石鎮村委會、興井村委會、樓鎮村委會、山前村委會、中前村委會、新興村委會、嚴村村委會、楊洞村委會、明星村委會、中洞村委會)。 鎮政府駐街道居委會。
林寨社區中前村
石江村新興村
石鎮村嚴村村
興井村楊洞村
樓鎮村明星村
山前村中洞村

人口民族


2019年,林寨鎮總戶數6900多戶,人口約3.1萬人,其中畲族人口約佔1%,有海外華僑、港澳同胞300多人。 
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林寨鎮常住人口15383人。

經濟


1995年,林寨鎮工農業總產值2674.23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249萬元,農業總產值2425.23萬元,分別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98%和94.02%。1993年全鎮工業企業18家,其中鎮辦2家,管區辦11家,個體辦5家。有農機修配廠、毛織廠、竹木加工廠等。農業方面,主要出產優質谷、蔬菜、水果、水產品等。 
2017年,林寨鎮糧食總產量7041噸;水果種植面積2904畝,總產量1460噸;生豬出欄6320頭;三鳥存欄76542隻,出欄213650隻。
2017年,林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01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3071萬元,農業總產值1703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647元,比2016年增加3647元;鎮內各類金融機構居民存款2.96億元,比2016年增加0.63億元。 
林寨鎮
林寨鎮

文化


林寨鎮
林寨鎮
走在林寨的鄉村小道上,隨處可見一座座像碉堡似的四角樓,從這些古建築群中彷彿可以看到當年林寨繁榮昌盛的景象。
林寨在建國前富裕人家多,據當地老人介紹,林寨是一個“因水而興、因人而盛”的古鎮。因利江自北向南貫通林寨,當地人在利江岸邊建了一個港口,這個港口自建成后一直是貨物中轉站,是當年和平的第二大水運港口。在明清時期是一年四季舟楫如林,行則魚貫,泊則雁排,碼頭東邊的南北大道穿街而過,牛馬車輛咯咯噹當、獨輪小車吱吱扭扭、肩挑人扛者哼吁嗨喲似曲如歌,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
悠悠的利江,繁榮的碼頭,給林寨這座有上千年歷史的古鎮帶來了商機。但到19世紀70年代后,被林寨人稱為“黃金水道”的利江由於水位下降,航運衰退,林寨港成了“死港”。濃郁的文化氣息
現居住在林寨的村民祖先,大部分都是和平縣設縣前後,從中原避戰遷移到這裡落戶的。他們注重積聚知識,發展文化,故林寨上正村有七舉九歲貢、下樓村有九千七百石天租、下正村有九世冠蓋相聯及百萬富翁多家。
當年林寨人早就知道知識的重要性,十分重視教育,在當地掀起一股“留洋熱”,大戶人家紛紛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國外讀書。這些出國留洋的年輕人回來后,根據當地的特點,在林寨建起了一幢幢猶如碉堡般的四角樓,內行的人就可以看出,這些四角樓都帶有歐美的風格。
由於林寨臨近利江,每當洪水來的時候,當地人都要到高處避難,店鋪里的商品也難以保存,這些四角樓的建成,不但可以避免洪水的侵襲,還有效地保障了他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使當地的經濟不受影響。古鎮風韻引遊客
林寨山水秀麗,風景優美,境內有桂坡頭、斷石角、天元寺、留雲岩、古雲寨、榕樹社、銅鑼嶂、萬家寨等八大景點。
這八大景點中,最為當地人津津樂道的就是留雲岩上的一座留雲古寺,寺內香火繚繞,佛像栩栩如生,在裡面有一股清涼的感覺,恍如進入一個與世隔絕之地。更讓人感興趣的是那一口“仙井”所噴出來的“仙水”,井水清涼無比,凡是來這裡參觀的遊客大都會帶上一罐回去慢慢品嘗。
自林寨利江河水位下降以後,便失去了舟楫之利,現在的林寨鎮、區、村都修建了公路,公路運輸代替了水路運輸,特別是京九鐵路在林寨設立了一個四級火車站后,林寨的經濟發展起了巨大的變化。過去的輝煌不再,未來的發展近在咫尺,林寨正向著未來前進,重新煥發她迷人的活力。

社會


教育

林寨街鎮設有文化中心,各村設有文化室。2012年共舉辦文藝活動2場次,舉辦體育活動3場次。已開通縣銀視數字電視的村有6個,用戶共1467戶。
2012年,林寨鎮有初級中學1所,在校中學生834人。有小學11所,在校小學生1779人,其中中心小學225人,村小1554人。全鎮小學附設學前班10個,有學生320人。全鎮教師192人。浰江中學考入縣重點高中人數在全縣各級中學中排第2名,中招考成績在全縣排第4名;考取大學本科63人,其中陳依研考生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錄取,陳淇芯考生被香港科技大學錄取,陳斐珊考生被香港城市大學錄取;賴志權老師榮獲“市優秀班主任”榮譽稱號,曾建英老師榮獲“河源市最美鄉村教師優秀獎”;林寨鎮獎教助學福利會獎勵先進教師64人,獎勵優秀學生61人,資助貧困生12人,款項達11.48萬元。
2012年6月,啟動創建省“教育強鎮”工作。截至年末,已完成規劃設計及申報等前期工作。

醫療衛生

2012年,林寨鎮有衛生院1所,村衛生站13個,共有醫務人員50人,其中鄉村醫衛人員14人。衛生院設有科室9個,病床25張,配有X光機、B超、心電圖儀等設備。

社會保障

2012年,林寨鎮10個青年應徵入伍,全面完成徵兵任務。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年發放救助款111萬元。享受低保特困戶472戶、1472人;發放醫療救助金28萬元,受救助對象144人次;發放自然災害救濟款8萬元,受救濟76戶、123人,幫助解決生活困難230人次。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3915人。
林寨鎮
林寨鎮
2012年,林寨鎮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291元,同比增14.0%。農村信用社居民儲蓄存款餘額9951萬元,同比增19.2%。各扶貧單位累計投入500萬元資金,幫扶“雙到”(規劃到戶、責任到人)村475戶低收入住房困難戶完成農房改造。
林寨鎮2010年獲授“廣東省文明鎮”,2011年建成擁有中國最大的四角樓古建築群的林寨古村旅遊景區,獲國家民委授予“中國傳統建築文化旅遊目的地”和“中國傳統優秀建築文化遺產名村”,完善浰江躍進大堤、興建高峰二期水利工程;引進外商投資興建龍桂坑原生態養生園。
2012年,升級改造林東(林寨—東水)公路林寨段10公里。至年末累計投資1360萬元。完成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被省水利廳定為“廣東省小流域綜合治理示範點”。
林寨因水而盛,因人而興,自古以來水上運輸較為發達,林寨碼頭的商船沿著俐江匯入東江,往返於隆、河、惠、莞、穗之間,將山區的土特產運出去,把鹽魚布紗運進來,轉運到粵北贛南一帶,特別是抗日戰爭期間,林寨是大後方,當年鎮內擁有貨運大帆船20多艘、“大業號”拖輪一艘,貨船總載量達1300多噸,其中上百噸的有3艘,江河上白帆點點、百舸爭游。
徠林寨很容易讓人顧名思義,以為它是一個盛產林木之地,但其實林寨並非因有茂盛的森林而得名,而是襲用南越王趙佗的一位林姓鎮隘頭目的姓氏而來的。
秦朝末年,南越王趙佗在龍川開縣,察知林隘乃是抵禦北方來犯之敵的關隘,也是通往和平、彭寨等地的唯一通道,為了防禦北方來犯之敵及積草囤糧,於是趙佗派了一林姓頭目在林隘築寨據守。該頭目在第二道隘所在的黑臉窩坑口的營地建造了屋宇,於是該地的關隘叫林屋坳。世事茫茫,隨著語言的演變,人們漸漸地把林隘的村落說成了林寨。

交通


林寨鎮歷來為東水、禮士、公白、彭寨等四鎮的交通樞紐。20世紀70年代以前,水路可直達龍川、河源、惠州、廣州。 
林寨鎮有陸運幹線3條(省道229、縣道),北通和平、江西、韶關,東至龍川,南至河源。京九鐵路自西北向東南穿鎮而過,在可喜坳設有四級火車站1個。
林寨鎮
林寨鎮

獲得榮譽


林寨古村擁有“首批中國傳統古村落”、“中國傳統建築文化旅遊目的地”、“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名村”、“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