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按蚊
中華按蚊
中華按蚊
幼蟲頭部常有明顯的帶狀暗色斑。內唇基簡單並靠近,外唇基毛分支很多,有34~59支,第8腹節背板較大,近橫矩形。
中華按蚊
該蚊種國外分佈於東南亞,國內除青海、西藏外均有分佈。是廣大平原,特別是水稻種植區瘧疾和馬來絲蟲病的重要媒介。雖然不是高效的傳播者,但由於種群數量大,可引起暴發性流行。幼蟲主要孳生於緩流清水中,如小溪、溝渠、滲出水等。
蚊類是和人類關係非常密切的醫學昆蟲,公元前11世紀的甲骨文中發現了象形文字"瘧",表明3000多年前人們已認識了瘧疾的癥狀。從有文字記載至今,在史書和其他民間書籍中均發現大量有關蚊子的記載。蚊子成蟲在發育過程中需要從人體或其它宿主體內吸食新鮮血液,以獲得發育所需要的營養,這種叮咬不僅給宿主造成了極大的騷擾,同時還會傳播病毒引起瘧疾、淋巴絲蟲病、流行性乙型腦炎、黃熱病、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等蟲媒疾病,嚴重時甚至引發大流行,造成人員大量死亡。蚊類隸屬於雙翅目蚊科,其中吸食人血及傳播疾病的主要集中在按蚊屬、伊蚊屬、曼蚊屬和庫蚊屬。赫坎按蚊種團是我國蚊類中最複雜的親緣集團,也是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種團,包含了傳播我國瘧疾和馬來絲蟲病的重要的媒介蚊蟲,如嗜人按蚊(Anopheles anthropophagus)、中華按蚊(Anopheles sinensis)、大劣按蚊(Anopheles dirus)、傑普按蚊(Anopheles jeyporiensis)及微小按蚊(Anopheles minimus)等,其中尤中華按蚊分佈最為廣泛。
中華按蚊是中國記述最早和研究最廣的蚊蟲。但早期所謂的中華按蚊實際是赫坎按蚊種團(An. Hyrcanus group)的混合體。該種團是按蚊中最複雜的複合組之一﹐現知已包括十多個親緣種。除典型的中華按蚊外﹐尚有嗜人按蚊(An. anthropophagus )以及銀足按蚊(An. argyropus )﹑克勞按蚊(An. cranfordi )﹑赫坎按蚊(An. hyrcanus )﹑貴陽按蚊(An. kweiyangensis )﹑帶足按蚊(An. peditaeniatus )﹑類中華按蚊(An. sineroides )﹑八代按蚊(An. yatsushiroensis )。
中華按蚊是中國廣大平原地區傳播瘧疾的重要媒介,也是馬來絲蟲病的重要媒介之一。有些地區也曾從這種按蚊分離到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
中華按蚊思茅種群和成都種群成蚊對DDT和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產生抗性。但在測定的3個種群中,思茅種群成蚊和幼蟲的NSE活性都最高,成蚊GST最高(是實驗室品系的2.4倍),但幼蟲的GST活性較實驗室品系低,成蚊和幼蟲的GST活性差異較大(6.7倍)。成蚊和幼蟲MFO酶活水平最低。
中華按蚊對溴氰菊酯的抗性測定數據分佈在11省68個調查點,其中52個(76.47%)調查點的結果顯示中華按蚊產生抗性,對DDT的抗性測定數據分佈在15省67個調查點,其中56個(83.58%)調查點顯示中華按蚊對DDT產生抗性,對馬拉硫磯的抗性測定數據分佈在6省29個調查點,其中15個(51.72%)調查點的中華按蚊發現了對馬拉硫磷的抗性,對殘殺威的抗性測定數據分佈在3省12個調查點,其中3個(25%)調查點的中華按蚊對殘殺威有抗性。中華按蚊抗溴氰菊酯種群對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馬拉硫磷和DDT產生交互抗性。應結合當地的殺蟲劑使用情況和抗性現況進行個性化抗性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