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公盨
國家一級文物
遂公盨(又名豳公盨、燹公盨)高11.8厘米,口徑24.8厘米,重2.5千克,橢方形,直口,圈足,腹微鼓,獸首雙耳,耳圈內似原銜有圓環,今已失,圈足正中有尖擴弧形缺,盨蓋缺失,內底銘文10行98字。器口沿飾分尾鳥紋,器腹飾瓦溝紋。它是2002年春天由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專家在海外文物市場上偶然發現的,現已入藏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
“遂公盨[xǔ]”,高11.8厘米,口徑24.8厘米,重2.5千克,盨蓋缺失,內底銘文10行98字。國家一級文物。它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關於大禹及德治的文獻記錄。專家認為這證實了大禹及夏朝的確存在。這件約2900年前鑄造的青銅器名為遂公盨,上面鑄有銘文98字。它是2002年春天由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專家在海外文物市場上偶然發現的。專家們認為,這件遂公盨是中國古代西周中期遂國的某一代國君“遂公”所鑄的青銅禮器。
夏禹像
遂公盨
遂公盨不是考古發掘中發現的,傳聞得自河南窖藏,未必可信。但由未去銹前狀態觀察,肯定出土不久。土銹上有明顯席痕,且包到口邊上,看來在地下時已經與蓋分離了。銘文在盨的內底,共有10行,98字。前9行都是每行10字,末一行只有8字,故將字距適當拉開。或以為在第一字下還有一字,細看原器,實系鑄造時的凹痕。全銘書法秀美,整齊勻稱,保存情況也很好,只在第四、五行下端,范鑄時有一些問題,造成缺損扭曲,以致第五行末一字難於辨識。
下面銘文的釋讀,盡量用通用的文字: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乃差地設征,降民監德,乃自作配鄉(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沬 貴)唯德,民好明德,寡 顧 在天下。用厥邵 紹 好,益干(? )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訏明經齊,好祀無(廢)。心好德,婚媾亦唯協。天厘用考,神復用祓祿,永御於寧。遂公曰:民唯克用茲德,亡誨(侮)。
遂公盨銘文拓片
遂公盨銘文
這些文字還應參看《尚書·益稷》:“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予乘四載,隨山刊木。……予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澮,距川。”還有《詩·長發》:“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所用詞語,都互相類似。 “隨山”的“隨”,意思是“行”,見《廣雅·釋詁》;“浚川”就是疏導河流;“差地設征”,“征”即貢賦,同於“任土作貢”。銘文禹的傳說,與《詩》、《書》是一致的。過去著錄的古文字材料,有關禹的很少,只有秦公簋提到“禹跡”,叔夷鎛、鍾述及成湯伐夏,“咸有九州,處禹之堵(都)”。至於治水的事迹,乃是第一次發現。秦公簋等都屬春秋,遂公盨則早到西周,成為大禹治水傳說最早的文物例證,這對於中國古史的研究有很大的意義。
遂公盨
大禹治水
遂公盨是西周中期的一件食具,距今約2900年。保利文化集團總經理蔣迎春說,遂公盨原本有蓋,現已缺失,它的真正價值體現在內底所鑄98字銘文上。銘文開篇記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後篇論述的內容卻是“為政以德”。盨上所鑄銘文字體優美,行款疏朗,且字字珠璣,幾無廢言。銘文開篇即言,“天命禹敷土,隨(墮)山,浚川……”記述了大禹採用削平一些山崗、堵塞洪水和疏導河流的方法,治平了水患,並劃定九州,還根據各地土地條件的不同規定各自的貢賦。在洪水消退後,那些躲避洪水而逃到丘陵山崗之上的民眾下山,重新定居平原之上。由於有功於民眾,大禹得以成為民眾之王、民眾之“父母”。隨後,銘文又以闡述德與德政,並教誨民眾以德行事。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李學勤先生認為,這件銅盨為遂國國君所制,遂國是中國古史傳說中“三皇五帝”之一的舜的後人建立的。此前,關於大禹治水最早的記載出現在戰國時期。“長期以來一直有關於禹和夏朝是否存在的爭議,個別外國學者甚至懷疑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真實性與可靠性,但是如果沒有大禹,便沒有大禹之子夏啟創建的夏,更沒有“華夏”之說。”蔣迎春說,遂公盨銘的發現,將有關大禹治水的文獻記載一下子提早了六七百年,是目前所知時代最早也最為詳實的關於大禹的可靠文字記錄,充分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們就在廣泛傳頌著大禹的功績,而夏為“三代”之首的觀念,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深入人心。德是中國傳統倫理中一項重要內容,德治的思想貫穿了整個封建中國。遂公盨銘文中前後6處出現“德”,而且內涵頗為寬泛,如要求民眾既要注重自身的修身養性,做人要“齊明中正”,還要孝順父母、兄弟友善、婚姻和諧,注重對祖先和神靈的祭祀。君王及官吏要有德於民,顧念天下黎民百姓,只有這樣,百姓才能“好其德”,君王統治才能長治久安,天下才能安定。蔣迎春說,這不僅是“周人尚德”的實證,還表明2900年前中國關於“德”的思想已相當豐富、系統,“德治”觀念已經形成,而且讓人們了解到中國德治思想的淵源孔子提出的“為政以德”的主張,其實只是對周人思想的總結與概括。整篇銘文堪稱一篇政論性質的散文,其文辭、體例在兩周金文中前所未見,卻與現存《尚書》等古代文獻十分接近。蔣迎春說,這對探討中國古書及文章的起源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因而這篇銘文被學者們稱譽為“兩周金文之最”。至今國際上已先後召開4次遂公盨研討會,可見其歷史價值非比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