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魨
魨科東方魨屬食肉性魚類
東方魨又名綠河魨,俗稱河豚、艇巴、蠟頭、街魚、雞槍,學名tetraodonfluviatilis,分佈區域原產馬來西亞、緬甸、印度廣泛分佈於溫帶、亞溫帶和熱帶海區的底層食肉性魚類。
江河,黃、渤區類,達,區,南區。
形征體長80-100cm,橢圓形。背部光滑,背鰭后移到尾柄處,與臀鰭上下對稱,胸鰭寬大,頭大,眼睛緊靠頭頂,身體中央肥大呈圓筒形。全身體色黃綠,背部有暗黑色花斑,腹部銀白色。
資源量目前東方魨年產量有下降的趨勢,中國資源在50-60年代較為豐富,60年代中期後由於日本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到黃、東海捕撈大大增加,韓國也加強了捕撈強度,日本1974年在黃、東海年產量高達萬噸,近幾年產量為2000噸左右。
東方魨
繁殖習性東方魨性成熟早,懷卵時隨魚體的增長增多,大型個體超過200萬粒;中、小型種類產卵群體長90-230毫米,以150-180毫米者佔優勢,體重45-420克,懷卵量13-29萬粒。所有種類都屬一次排卵類型。卵的孵化時間較長,需150-225個度日。產粘性卵,卵圓球形,多油球,卵徑視種類不同而變動於0.25(弓斑東方屯)-1.5(紅鰭東方屯)毫米之間。攝食門類甚廣,主要是以底棲生物為食。食物為軟體動物的烏賊、偏頂蛤,節肢動物中的蝦蛄、蟹類和蝦類,環節動物中的沙蠶,棘皮動物中的海膽、蝦尾,也食許多小型魚類,天竺鯛、提、嘏虎魚等。東方魨屬魚類生性兇猛。
瀕危等級名貴
保護措施為使資源合理利用,與日本、南朝鮮共同商討繁殖保護方案,初步考慮在繁殖期間,對幾種經濟價值較高的紅鰭東方魨、假睛東方魨等實行短期禁捕,在其他時間可實行定額捕撈,70年代以來日本紅鰭東方魨人工增殖工作已成功,三五年內若措施得當,年產量可望達萬噸左右。
東方魨
室內用水水質要求育苗室水質條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漁業水質標準》(GB11607--89)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無公害食品海水養殖用水水質》(NY5052-2001)的規定。育苗用水均經沉澱、砂濾、紫外線消毒等三級處理。
親魚及催產
(1)親魚的采捕與暫養
目前,除暗紋東方魨人工繁殖採用一部分人工培育的親魚外,東方魨苗種生產仍依賴於產卵期自產卵場直接捕撈臨產親魚。捕撈工具以定置網和釣捕為主,捕獲后的親魚立即移入室內水泥池暫養,24小時后注射激素催產。若親魚性腺成熟良好,即用手輕壓腹部可擠出成熟卵粒及精液,則可現場採集精、卵進行人工受精,受精卵用塑料袋充氧運回育苗場。
(2)親魚的選擇標準
親魚要選擇體表無傷、體質健壯的個體。其中大型種(如紅鰭東方魨)要求全長40-55厘米、體重1.5-4千克;中型種雌魚體重0.75千克以上、雄魚體重0.5千克以上。雌魚以腹部膨脹、生殖孔微紅並向外略突為佳,雄魚以輕壓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為宜。
(3)人工催產
海區捕撈的親魚,一般經注射1-2次催產激素后,可在產卵池中自然產卵受精。激素劑型與劑量:單獨使用,每千克魚體重注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2000-3000國際單位或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2)3-10微克;混合使用,每千克魚體重注射HCG500-1500國際單位加LRH-A22-3微克。產卵池及親魚管理:產卵池面積以15-25米2為宜,水深1.0-1.5米;親魚放養密度1-2千克/米。雌雄比為1:1-2。視親魚攝食情況,適量投餌,每天換水吸污1次。
受精卵的孵化
(1)受精卵的識別
東方魨的卵子為多油球的沉性卵,卵粒大(卵徑一般大於1.0毫米),淡黃色或珍珠白色,卵膜厚、不透明。剛受精的卵柔軟,數小時后變硬。通常1-2天後,未受精卵或壞死的卵逐漸變成黃色,表面精糙,易被捏碎,而受精卵則為乳白色或淡黃色,卵膜光滑。
(2)受精卵的消毒
東方魨的孵化時間較長,死卵容易滋生水黴菌等病菌,故受精卵需先用濃度為2毫升/米3的二氧化氯溶液浸泡消毒。
(3)孵化方法
孵化採用容積0.3–0.5米3的玻璃鋼桶,底部呈漏斗狀,連續充氣和流水,每桶放卵10-30萬粒;或用60目或80目的篩絹做成的直徑60厘米、高60厘米的圓錐形網箱,弔掛在水泥池內,保持連續充氣和微流水,每隻網箱放卵10萬粒。
室內水泥池苗種培育,苗種培育可分為前期(約10-15天,自孵出至全長4-6毫米)和後期(全長5-30毫米)2個階段。
(1)前期培育
培育池以容積10-20米3的小型水泥池為宜。仔魚對光線要求較弱,通常光照控制在500-1000勒克斯。放苗密度為1.5-3萬尾/米3。靜水、微充氣培育,定期添加小球藻,使水體中濃度達到10萬個細胞/毫升。仔魚開口后,投喂強化輪蟲,密度為10-20個/毫升。日換水2-3次,換水量為總水體的1/3-1/2,每天吸污1次。培育10-15天後,仔魚全長達4-6毫米,此時齒已長成,個體大小也產生差異,開始出現相互殘食現象,應及時進行分選、疏養。
(2)後期培育
培育池為容積20-60米3的室內或室外水泥池,也可為室外士池(詳見土池育苗)。後期仔魚對光的適應能力稍強,光照可控制在1-3萬勒克斯。放苗密度以1500-2500尾/米3為宜。繼續投喂輪蟲,並增設鹵蟲無節幼體和橈足類,投喂密度為0.3-1個/毫升,投喂量隨魚體增長而增加;稚魚全長達1.0厘米以上時,全部投喂鹵蟲和橈足類,餌料密度為1個/毫升,同時開始投魚肉糜,初始日投喂2次,逐漸增加至每天5-6次;至魚苗全長1.5厘米時,改為全部投餵魚肉糜。日換水2次,換水量為50%-100%;投餵魚肉糜后,加大換水量或採用流水方式,日換水量200%-400%。後期培育期間,視魚苗存活和大小差異情況,可再進行一次分選、疏養,確保魚苗健康、快速生長。全長2.5-3.0厘米時,便達到商品魚種規格。
室外土池生態育苗
目前,紅鰭東方魨、雙斑東方魨、菊黃東方魨和暗紋東方魨等的土池育苗技術已取得成功。
(1)育苗土池及育苗理化條件
(2)清池和肥水
放苗前徹底乾池暴晒,後進水20---30‰厘米,帶水消毒除野,藥效過後,經篩絹網過濾進水0.6—1.0米,施肥養水。
(3)仔魚下塘規格及放養密度
2-3日齡仔魚(即仔魚開口前後)可直接帶水移入育苗土池,也可先在室內水泥池培育5-10天後方移出室外。放養密度以75-120萬尾/公頃為佳。
苗種出池
人工培育的東方魨苗種出池前應進行嚴格的檢驗和檢疫,病苗、畸形苗、帶菌苗等不健康苗種應全部剔除,就地銷毀。
(1)孵化的理化條件
東方魨受精卵的孵化一般對光照要求不高,只需500-1000勒克斯便可。海河魨的適宜孵化鹽度為22-3‰5,最適孵化鹽度為28-32‰。而適合的孵化水溫因種類不同而有所差異,紅鰭東方魨、假睛東方魨為14-22℃,最適合16-20℃;暗紋東方魨、雙斑東方魨為17-25℃,最適為20-23℃。
(2)仔魚的分離
東方魨受精卵的孵化時間因種類和水溫不同而異,一般需5-10天。其仔魚孵化前後時間可能相差96小時,為確保先孵仔魚的質量,應及時將先孵出的仔魚與未孵化受精卵分離。具體方法是,先停氣、水,待受精孵下沉、仔魚上浮之後,用桶帶水將仔魚全部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