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大絕症

無法抵抗其它疾病的狀態

世界五大絕症:運動神經元症(漸凍人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類風濕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世界五大疑難雜症。目前只有白血病可能通過骨髓移植受到治癒。

運動神經元症


“漸凍人症”是運動神經元疾病(Motor Neuron Disease,簡稱M.N.D.)的一種,醫學上稱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簡稱A.L.S.)。因為特徵性表現是肌肉逐漸萎縮和無力,身體如同被逐漸凍住一樣,故俗稱“漸凍人”,也稱“漸凍症”。這是無法治癒而且致命的病。史蒂芬·霍金也是得這種病。患者常在病後3~5年內死亡。多數國家ALS的患病率為5人/10萬人~7人/10萬人(3),高的可達40人/10萬人。太平洋關島地區為該病的高發區。中國尚無較準確的統計資料。發病年齡(成人型)20~80歲,平均57歲,男患者數量倍於女患者。“漸凍人”的特徵是腦和脊髓中的運動神經細胞(神經元)的進行性退化。由於運動神經元控制著使我們能夠運動、說話、吞咽和呼吸的肌肉的活動,如果沒有神經刺激它們,肌肉將逐漸萎縮退化,表現為肌肉逐漸無力以至癱瘓,以及說話、吞咽和呼吸功能減退,直至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由於感覺神經並未受到侵犯,它並不影響患者的智力、記憶或感覺。病情的發展一般是迅速而無情的,從出現癥狀開始,平均壽命在2-5年之間。

白血病


白血病是造血組織的惡性疾病,又稱“血癌”。其特點是骨髓及其他造血組織中有大量白血病細胞無限制地增生,並進入外周血液,而正常血細胞的製造被明顯抑制,該病居年輕人惡性疾病中的首位,病因至今仍不完全清楚,病毒可能是主要的致病因子,但還有許多因素如放射、化學毒物(苯等)或藥物、遺傳素質等可能是致病的輔因子。根據白血病細胞不成熟的程度和白血病的自然病程,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
白血病是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據回顧調查,各地區白血病的發病率在各種腫瘤中占第六位。白血病是骨髓、脾、肝等造血器官中白血病細胞的惡性增生,可進入血循環、並浸潤到全身各組織臟器中,臨床可見有不同程度的貧血、出血、感染髮熱以及肝、脾、淋巴結腫大和骨骼疼痛。白血病患者中,男性多於女性。
其特徵為白血病細胞在骨髓及其他造血組織中呈惡性、無限制地增生,浸潤全身各組織和臟器,產生不同癥狀;周圍血液血細胞有量和質的變化。每天骨髓能產生上百億個新的血細胞,大多數為紅細胞。而患有白血病的人體內產出的白細胞比實際需要的多,且多數的白細胞是不成熟的,為幼稚細胞,其存活期比正常情況下長。儘管這種白細胞數量很大,然而卻不能像正常白細胞那樣抗感染。體內這種白細胞的增多,會直接影響一些重要器官的功能,影響正常健康血細胞的產量。由於腫瘤細胞惡性增生,抑制紅細胞和血小板止血的產生,甚至沒有足夠的正常白細胞抗感染,很容易受傷、出血、感染。
可以通過骨髓移植受到治癒。

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又稱類風濕(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公認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與內分泌、代謝、營養、地理、職業、心理和社會環境的差異、細菌和病毒感染及遺傳因索等方面有關係,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為主要臨床表現,屬於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該病好發於手、腕、足等小關節,反覆發作,呈對稱分佈。早期有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晚期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並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縮,極易致殘。從病理改變的角度來看,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主要累及關節滑膜(以後可波及到關節軟骨、骨組織、關節韌帶和肌鍵),其次為漿膜、心、肺及眼等結締組織的廣泛性炎症性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全身性表現除關節病變外,還有發熱、疲乏無力、心包炎、皮下結節、胸膜炎、動脈炎周圍神經病變等。廣義的類風濕性關節炎除關節部位的炎症病變外,還包括全身的廣泛性病變。
類風濕關節炎的種類
按臨床表現可分為四型: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兒童類風濕性關節炎;重疊類濕性關節炎。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又稱典型類風濕或多關節炎型。不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又稱不典型類風濕。其臨床表現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類風濕重疊風濕病:全身癥狀重,可伴有明顯心臟損害的表現與心力衰竭;
②類風濕重疊系統性紅斑狼瘡;
③類風濕重疊瑞特綜合征。

癌症


癌症,也叫惡性腫瘤,相對的有良性腫瘤。腫瘤是指機體在各種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組織的細胞異常增生而形成的局部腫塊。良性腫瘤容易清除乾淨,一般不轉移、不複發,對器官、組織只有擠壓和阻塞作用;但惡性腫瘤還可以破壞組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引起壞死出血合併感染,患者最終可能由於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癌症病變的基本單位是癌細胞。人體細胞老化死亡後會有新生細胞取代它,以維持機體功能,因此人體絕大部分細胞都可以增生,但這種增生是有限度的(細胞分裂次數是有限的),而癌細胞的增生則是無止境的。這使患者體內的營養物質被大量消耗。同時,癌細胞還能釋放出多種毒素,使人體產生一系列癥狀。如果發現和治療不及時,它還可轉移到全身各處生長繁殖,最後導致人體消瘦、無力、貧血、食欲不振、發熱及臟器功能受損等。
人體每個部位都可能遭受癌症侵害,但受侵害概率有大有小(如網傳不會患癌的心臟患癌概率就極其小)。本來,人體這個生物機器運行得天衣無縫,然而癌症改變了這種情形,它的任務就是破壞。如果繼續下去,就將拖垮人體。但是,腫瘤不像細菌病毒,不是體外入侵者,它的組成和正常組織類似,因此機體無法對它進行識別免疫。

艾滋病


艾滋病,1981年在美國首次發現和確認。全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英語縮寫AIDS的音譯,曾譯為"艾滋病"、"愛死病"。分為兩型:HIV-1型和HIV-2型,它們又有各自的亞型。不同地區流行的亞型不同,同一亞型在不同地區也存在一定差異。是人體感染了“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又稱艾滋病病毒)所導致的傳染病。
人類天生具有免疫功能,當細菌、病毒等侵入人體時,在免疫功能正常運作下,就算生病了也能治癒。然而,HIV所攻擊的正是人體免疫系統的中樞細胞—T4淋巴細胞,致使人體喪失抵抗能力(把人體比喻成一個國家的話,T4淋巴細胞就相當于軍隊。軍隊被消滅了就無法抵禦外來入侵。正因此愛滋病患者一般死於併發症)。艾滋病病毒HIV是一種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的病毒。它把人體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T4淋巴細胞作為攻擊目標,大量破壞T4淋巴細胞。這種病毒終生傳染,破壞人的免疫系統,使人體喪失抵抗各種疾病的能力。HIV本身並不會引發任何疾病,而是當免疫系統被HIV破壞后,人體由於失去抵抗能力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導致各種複合感染而死亡。艾滋病病毒在人體內的潛伏期平均為12年至13年,在發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們可以沒有任何癥狀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
艾滋病被稱為"20世紀的瘟疫"。國際醫學界尚無防治艾滋病的有效藥物和療法,因此也被稱為"超級癌症"和"世紀殺手"。
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的區別
艾滋病病毒代表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一個人感染了HIV 以後,此病毒就開始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經過幾年, HIV 削弱了免疫系統,這個時候,人體就會感染機會性感染病,如,肺炎,腦膜炎,肺結核等。一旦有機會性感染髮生,這個人就被認為是患了艾滋病。
艾滋病代表獲得性免役缺陷綜合征。艾滋病本身不算是一種病,而是一種無法抵抗其它疾病的狀態或綜合癥狀。人不會死於艾滋病,而是會死於其它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