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

中藥材

大麥,中藥材名。本品為禾本科植物大麥的果實。功能主治為:和胃,寬腸,利水。治食滯泄瀉,小便淋痛,水腫,湯火傷。①《別錄》: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②《唐本草》:大麥面平胃,止渴,消食,療脹。③《崔禹錫食經》:主水o。④《本草拾遺》:調中止泄。⑤《綱目》:寬胸下氣,涼血,消積,進食。

主要介紹


來源
本品為禾本科植物大麥的果實。
性味歸經
甘咸,涼。
①《別錄》:味咸,微寒,無毒。
②《本草衍義》:性平,涼。《要葯分劑》:入脾、胃二經。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稈直立,光滑無毛。葉鞘無毛,有時基生葉的葉鞘疏生柔毛,葉鞘先瑞兩側具彎曲溝狀的葉耳;葉舌小,長儀l~2毫米,膜質;葉片扁平,長披針形,長8~18厘米,寬6~1B毫米,上面粗糙,下面較平滑。穗狀花序,長4~10厘米,分為若干節,每節著生3枚完全發育的小穗,小穗長約2厘米,通常無柄,每小穗有花1朵,內外穎均為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微被短柔毛,先瑞延長成短芒,長僅8~14毫米;外稃長圓狀披針形,光滑,具5條縱脈,中脈延長成長芒,極粗糙,長8~13厘米,外稃與內稃等長;雄蕊3枚;子房1枚,花柱分為2枚。穎果與內外稃癒合,罕有分離者,穎果背有溝。花期3~4月。果期4~5月。
分佈區域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生長習性
大麥適應性強,分佈很廣,寒冷和溫暖的氣候均能生長。以疏鬆、肥沃的微鹼性土壤栽培,酸性強的紅壤不宜栽培。
繁殖方式
用種子繁殖。
栽培技術
一般於10-11月播種,先播冬性品種和半冬性品種,后播春性品種。在整好的地上,將處理好的種子無勻撒播,深度以2-3cm為宜,播后蓋土。田間管理苗期注意勻苗,及時中耕除草和追肥,乾旱結合追肥澆水。越冬期間,施用堆肥,培土鎮壓。做好排灌工作。病蟲害防治螻蛄蠐螬金針蟲為害根部。
病蟲防治
螻蛄、蠐螬、金針蟲為害根部,可用90%敵百蟲500g加水500kg,澆在受害苗附近進行防治。白粉病,可用波美0.5度石硫合劑噴霧。
藥材性狀
果實呈梭形,長8-12mm,直徑1-3mm。表面淡黃色,有1條縱溝。質硬。斷麵粉性,白色。氣無,味微甘。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兩;或研末。外用:炒研調敷或煎水洗。
藥理作用
大麥含尿囊素,以0.4-4%溶液局部應用,能促進化膿性創傷及頑固性潰瘍癒合。
相關配伍
①治卒小便淋澀痛:大麥三兩,以水二大盞,煎取一盞三分,去滓,入生薑汁半合,蜜半合,相和。食前分為三服服之。(《聖惠方》)
②治麥芒入目:煮大麥汁洗之。(孫思邈)
③治蠼螋尿瘡:大麥研末調敷,日三上。(《傷寒類要》)
④治湯火灼傷:大麥炒黑,研末,油調搽之。(《綱目》)大麥面作稀糊。令咽之,既滑膩,容易下咽,以助胃氣。
注意事項
本草經集注》:蜜為之使。
相關論述
1.《別錄》: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
2.《唐本草》:大麥面平胃,止渴,消食,療脹。
3.《崔禹錫食經》:主水脹。
4.《本草拾遺》:調中止泄。
5.《綱目》:寬胸下氣,涼血,消積,進食。6。《本草衍義》:有人患纏喉風,食不能下,將此大麥面作稀糊,令咽之,既滑膩,容易下咽,以助胃氣。